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略說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略說

世界三大哲學體系略說

1、西方哲學

以希臘哲學為代表,以自然為出發點,以實驗為核心方法。

表現的目的為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科學的關係較近。

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是提倡以「科學數據」為理論的依據,也就是說理論要靠數據的「實證」才能得到認可。不管理論是否實用,只要是被證明符合實驗數據的就是行,所以從本質上嚴格的說,西方的哲學不是實用主義,而是實證主義的。

西方文化對社會與人生的態度是以自然規律為指導的,在西方人眼裡,自然是如何運動的,社會和人也應該如何運動,所以中國人所謂「克己復禮」而天下平的思想,在西方人眼裡是很難理解的,因為自然界沒有「禮」、「義」之類的東西,自然界所有的是「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

正是這種區別,東西方人在感情的表達上也有區別,很多人都發現,實際上東西方人都富於感情,可東方人總感覺西方人好象沒有家庭情感,但同時又迷惑於西方人對人道主義的發揚。這種區別與矛盾正是其哲學傳統思想在大眾的價值觀上的具體社會表現。東西方人同樣有感情,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規律,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存在小養老的現象,人就也不應該;自然界的其他動物都會保護幼類的規律(尤其以群居動物明顯),人自然也應該保護婦女兒童;……總之西方人的一切活動都要有自然規格的根源依據。

2、中國哲學

以先秦哲學為代表,以社會為出發點,以倫理為核心方法。

表現的目的為人與社會的關係。與政治的關係較近。

中國哲學不關心自然問題,一切研究的現象都會被賦予社會性,如:圍棋的理論就是談人生與兵法;對天地等自然的探討要與人事相結合;等等。正是這種對社會的關注,使中國的史學異常發達,通過對歷史的總結而研究社會的走向是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最明顯的就是中國的正統哲學家無一例外也兼是史學家。

中國哲學存在一個隱藏的特點——實用主義。中國文化實際是真正意義上的實用主義文化。中國古代科學界在這裡表現中國這種實用主義文化最為明顯,中國的發明創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續發展的技術並不多,就是因為很多發明在當時看來並不實用。這與西方人不同,一種科學成果被證實以後,如果現在沒有用,西方人也會想辦法為以後可能的實用性保留它。但中國人是選擇放棄,原因就是它現在沒有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最實用主義的文化。

與西方人以自然規律為社會、人生規律依據不同,中國人把社會與自然分開來看待,中國人認為社會與自然最大的不同,是人有倫理觀念,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而人的社會正是依靠這種倫理才得以存在與發展的。倫理不是原子,父與子、上與下的關係無法用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規律來說明。更明顯的說,社會規律應該是包括自然規律的更廣泛、更高級的規律系統,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會規律中存在的東西,而在社會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規律能包括的內容。完全服從自然等於退化。正是為了認識這種通過自然方法無法完全認識的社會,人有必要擺脫順應自然的方法,另闢蹊徑,於是自然科學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學研究方法的大門之外了。這也正是中國自然科學不發達,但技術發明眾多而又得不到發展的最深思想根源。

但中國文化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會的平衡與和諧,非自然的就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東西是浪漫的,無論這個民族處於如何困窘的地步,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浪漫「阿Q」,最終總是壽命更長,並能把這種心態傳染給周圍的人(甚至是敵人),而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人在平靜中的快樂。一個國家被滅掉,勝利者卻被同化(如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清人入關)在西方人眼裡簡真是神話。英語成為世界語的原因之是就是因為戰爭的勝利,而這在中國不太可能,勝利者可能是最終的失敗,因為他們將完全失去自己這個種群而成為失敗者種群中的一小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好象中國人從沒有敗過,這個,西方人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

3、印度哲學

以古代哲學為代表,以思維為出發點,以瑜伽為核心方法。

表現的目的為人與自心的關係。與宗教的關係較近。

印度文化的特點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詞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傳統定義,一種思想、觀點,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現,在印度是沒有市場的。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論者或是無神論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聽。印度人不關心自然與社會,可能是因為這些都人自己太遠了,也是人最終都無法真正控制的。但人自己離自己最近,離得近應該最容易掌握,快樂與痛苦說到底都不過是人自己內心的感受,同樣的事物,你感覺美而人家未必感覺如何,所以一切美好最終的源泉是人的「心」。 印度的哲學追求的是美好的東西,但與西方人和中國人不同,後兩者始終認為內心感受必須靠外界刺激才能生起,而印度人則認為感覺可以受心靈的控制任意生起,所以不必關心自然與社會,人一樣可以得到最終的美與解脫,有時甚至對自然與社會的關注會妨礙人對自己的認識。於是出世思想與瑜伽的自我修行,成為印度文化中最大的萬分。

印度文化不是實用性的,也不靠實證,只要內心得到滿足即可,大致可以算是屬於心靈享受性的,或是說非理性的浪漫主義性的,至於這種文化的根源、為什麼在西方、中國與印度產生如此大範圍的不同文化、哲學類型?估計可能初期和地理的自然環境有關,後來應該屬於於一種習慣性,再到後來則完全是有意識的自然形為了。 「色即是空」是《心經》中著名的一句話,全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歷史上對其解釋也多如牛毛,個人理解的內容更是不計其數。

那麼佛教自己對此句是如何解釋的?

《心經》屬於大乘佛教(佛教自己稱「菩薩乘」)般若(智慧)部核心經典。過去小乘佛教(佛教自己稱「聲聞乘」)是不承認此為佛經的,現在南傳佛教也有部分開始接受並講解了。所以《心經》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都認可的經典,漢地佛教屬於大乘佛教,承認《心經》理所當然。

有這裡,色指的是人的眼可見的一切事物及現象。

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內容解釋:事物是存在的,過去存在,現在、未來也存在,事物是時刻變化的,不存在任何一個靜止不變的狀態,正因為變化,所以事物沒有可靜止性,在這個意義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這裡包含有變化、運動的意思。

依佛教(小乘)經部宗的內容解釋:事物只在當下是存在的,過去、未來沒有任何實體性,屬於不存在,當下的存在僅是一個點的狀態,沒有過程與變化,也沒有所謂的靜止與運動,開始就是結束,靜止就是運動。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這個當下,不存在所謂的動靜、起止之類的對立與判斷性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內容解釋:事物是不存在的,僅是心內的一種影像幻覺,本質上如同我們想像中的事物或夢中的事物一樣,都是我們心的波動所產生的一種虛假的表現,從這個角度說,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當然「心也不是實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觀宗的內容解釋:無法語言描述,僅能以一種錯誤但近似的方式說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樣是不存在的,表現在表現本身是可見的,但實際表現並不存在,空本身也談不上空,僅是為了聽者有可聽才說一個空,這個談不上空的空中,沒有任何可存在的。之所以說不存在,不等於說就真的什麼都沒有。存在不存在,有與無等於一般人可理解的意象都對應不上這個真實的空性,所以無法用人類可理解的語言加以表述。

佛教對此的理解基本可分為:小乘都承認心外的事物可以實際的存在,大乘沒有一個宗派承認心外有實有的事物。按中觀自己的說法,你不能理解中觀的解釋,可以暫時依唯識的解釋,不能理解唯識可以暫時依經部,還不能理解,可以暫時依有部的解釋。都是成立的。如果連有部宗的解釋都不能理解,此人今世不必學習什麼了,等下輩子吧。

【佛教三乘四宗對空(針對外境)不同觀點】

對外境(客觀世界)的存在問題:

小乘皆承認存在

·大乘皆不承認其存在

1、小乘有部:外境過去當下未來,三時皆實有存在。

2、小乘經部:當下剎那外境實有,過去未來不存在。

3、大乘廣行派唯識:一切是心的顯現,但心找不到。

(以上三者稱世俗諦義。)

4、大乘甚深派中觀(勝義諦義):

(1) 相似勝義名言:無任何存在。

(2) 真實勝義名言:無任何承許。

從三時(過去、當下、未來)實有,到無任何承許,你能理解到哪個層次,就學習哪個層次,不要用你的理解力作為正確與錯誤的判斷標準。

來源 |文創產業評論

歡迎您關注十方叢林微信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靈祐禪師開闢道場艱辛路
世佛聯和平大會舉行 中佛協首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聲
學誠法師:信仰危機與文化重生
本煥長老:用功時有一點要記住,切切不能有執著
賈題韜壇經講座:禪宗如何傳法?

TAG:明覺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