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竺接受歐洲時報專訪:青年是中法人文交流的未來

陳竺接受歐洲時報專訪:青年是中法人文交流的未來

記者上一次對陳竺進行專訪,還是2012年4月12日。

時任法國國民議會議長的阿誇耶,在法國國會代表當時法國總統薩科奇,授予當時擔任中國衛生部長的陳竺「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章」,以表彰他在科學上的出色成就和為中法科技交流與合作所做的卓越貢獻。那天,他對記者暢談了中法醫療衛生科技合作和中國的醫療改革。

5年後,在2017年9月26日中法文化論壇開幕式上,作為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的陳竺,再次以他的儒雅風範和流利法語征服了法國政界和文化界人士。他的關於深化「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促不同文明和平發展的演講,贏得當天最多的掌聲

陳竺副委員長(右)與拉法蘭在論壇的展覽會上。

開幕式後,陳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他與里昂的不解之緣。「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有幸來到法國求學,從那時開始,里昂這座城市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羅訥河和索恩河在這裡交匯,它們像一雙父母孕育著里昂的山水人文。如今坐落在兩河交匯處的里昂匯流博物館,正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和象徵。」

陳竺表示,里昂與中國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里昂是古代絲綢之路西方的終點,是中國絲綢產品在歐洲的集散中心,曾被形象地稱為歐洲的「絲綢之都」。創辦於1921年的里昂中法大學,是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曾經留下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蔡和森、陳毅等人的足跡,中國藝術大儒常書鴻、畫家潘玉良、詩人戴望舒等都曾在這裡學習。該校校友、著名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曾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古典名著完整地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里昂中法大學培養出了新中國第一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堪稱中國人才培養的「海外搖籃」。里昂也曾經是中國留學生和勤工儉學學生的聚集之地,鄧小平等中國革命先驅都先後在里昂逗留過。多年以後,鄧小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與其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形成的國際視野、開放心態和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品格有很大關係。而當時,他們就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所以,中法兩國的人文交流,現在和將來還是要靠年輕人。

他特別指出,在法國政府和各界友好人士的支持下,武漢P4實驗室以里昂P4實驗室為支撐,在科學研究、人員培訓和生物安全法規建設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現在,武漢P4實驗室已經建成並投入運行,成為中法兩國友好歷史中的又一座豐碑。而這些工作的參與者,都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英。中法科研的交流,青年也是未來。

陳竺副委員長在中法大學名人雕像前接受採訪。

陳竺引用羅曼?羅蘭和孟子的話說,「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生命。」「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穿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兩句話,代表了不同文明先哲們對朋友及友誼含義的深刻思考,體現了他們對真誠、互信、平等、友愛的不懈追求。「朋友,就應該多聯繫、多走動、多幫助;友誼,才能越濃厚、越牢靠、越長久。」他希望,中法兩國的年輕人,能夠通過文化論壇這個平台,加深互信和友誼。中法人文交流,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

中法文化論壇是由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和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共同發起的。他們這個倡議得到了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二屆中法文化論壇由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和法國里昂市政府、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聯合主辦。

(歐洲時報/孔帆 里昂圖文報道)

編輯:瀟瀟瀟

- THE END -

(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向東向西eastwest88」。)

向東向西與您細說華社故事,

足不出戶讓您盡知僑界大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西 的精彩文章:

陳堅水彩畫大美無聲震撼尼斯
28歲中國女子寓所遇害 美國警方全力追緝嫌犯
中法共同選出出征葡萄酒盲品世錦賽中國隊成員
法國華商新生代:我們正面臨一個裂變的時代
「泰山文石」走進法國

TAG:向東向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