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让孩子过早懂事,是种残忍的教养

让孩子过早懂事,是种残忍的教养







华哥说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作者:谈心社


来源:谈心社(ID: txs163)


全文4059字,读完大约6分钟






“娇纵有人疼,懂事遭雷劈”


知乎上看到一位女儿的抱怨,小时候家里穷,过年买新衣服的时候,她总会说:“给弟弟买吧,我不要!”




其实,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一件新衣服,甚至暗暗希望,妈妈也会给她买一件。




当然,最后衣服只买给了弟弟。



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五百,穿着土气臃肿的衣服。




可每学期结束后回家的时候,她总会给家里人捎带一些外面的特产,所有人都觉得她很懂事!




有一次,父亲开车被撞,幸好并不严重。妈妈让她打个电话给她爸。



她问妈妈:“告诉弟弟了吗?”




妈妈回答:“没有,怕影响他找工作。”




她有点难以理解:“你怎么不怕影响我的工作呢?”



妈妈说:“你比较懂事啊!”




“娇纵有人疼,懂事遭雷劈”。








跟爸爸妈妈去商场,明明对玩具爱不释手,只要父母说一句太贵了,就温顺地点点头走开。




同学要求帮忙写作业带外卖,就算心里很不愿意,但总是和气地答应了。




老板布置的任务,任凭繁复无理,也是默默地熬夜加班完成。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被「 懂事 」这个词绑架的孩子。




大人们总是一遍遍地说「 懂事才是好孩子 」,好像学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是一种好孩子必备的技能。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孩子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着大人的脸色生活,失去了她们那个年龄应有的放肆和任性。







“你要懂事,要听话”



我们平时最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就是“你要懂事,要听话”,要求一个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过,「 懂事 」作为一个褒义词也似乎从未被质疑过。




小时候,电视里有一个经典的公益广告让观众印象深刻,一个孩子先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然后端着水盆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洗脚”。




这个行为不是讨好,而是学习,这种懂事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那什么样的懂事应该引起父母的警惕呢?




知乎上有位网友为这种「 懂事 」下了个定义:





过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而忽视了自身意愿,从而丧失了这个年龄段放肆、任性的权利。




这类懂事的孩子往往会有这么几种表现:




1、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放肆,不敢对抗权威




我一个朋友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都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只有过年的时候,他们才会回来陪她几天。




在她的心中,爸爸妈妈都是权威的存在,她从不敢在他们面前像别的孩子一样撒娇、哭闹。




6岁那年春节,妈妈带她去亲戚家串门,买了一个布娃娃给远房表妹。




其实她也非常想要那个漂亮的娃娃,可是她不敢张口让妈妈再买一个。




到了亲戚家她强忍着内心的渴望和不舍,把布娃娃给了表妹。







可孩子还是很难把自己的情绪掩饰得完美。回去的路上,妈妈察觉出她脸上的失落,问她怎么了。




她犹豫了半天突然哭出来,边哭边说:“我想爸爸了!”




她最后也没敢说,想要一个布娃娃。因为她一年中只有那么十几天能见到妈妈,她怕妈妈觉得她不懂事而冷落她。




要一个布娃娃,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可是我的朋友太早懂事,隐忍得像个大人。




2、处处迎合讨好大人,不惜忽略自己的感受




在综艺《放开我北鼻》里有一期,噗噗到餐厅吃晚饭,发现没有自己的凳子,就小声问了一句:“有没有小椅子”,可是当时没人理他。




等大人叫他回来,给他加了一把椅子后,他却突然哭了。




于小彤这时粗暴地斥责他:“别吃了,罚站去,说没说过不许哭鼻子!”




噗噗哭着说:“没有我的小椅子,我等一会儿再吃。”




于小彤说:“那你哭吧,我走了。”




噗噗急忙说不哭了,可他又忍不住眼泪。




于小彤生气地说:“你又哭,走吧,我带你出去哭。”然后强拉着噗噗,要把他拉出门。







噗噗哭着对他说:“我不要去外面,我愿意罚站。”




此时节目组出现这样一行字幕——“难过却又懂事”。




噗噗这种行为就是在讨好于小彤,他内心有委屈,但他更怕大人生气,于是他一直在试图强忍泪水,压制自己的感受。




这种懂事让人心疼。







“你要懂事”成为父母控制孩子的手段



“你要听话,凡事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似乎是很多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希望孩子懂事。




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道歉,父母就会停止训斥。




然而,更多的时候,孩子并不真正清楚自己做错了什么,免于被打骂的恐惧令他们将内心深处的委屈隐藏。




久而久之,这样的模式逐渐被内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会第一时间无条件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会不自觉地因恐惧而内疚,进而变得顺从。




“你可知道对我做过什么最残忍?就是你狠狠把我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





有的人,在意识到家境贫穷的那一刻懂事;




有的人,在目睹了至亲离去的那一刻懂事;




有的人,在被告知父母离婚的那一刻懂事;




有的人,在经历了高考落榜的那一刻懂事;




有的人,在学会珍惜某个人的那一刻懂事……




懂事,是因为遇到了难以承受的事。







有研究表明,那些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懂事,往往是和一些负面的童年经历相关,经历过童年家暴和有抛弃经历的孩子,大脑中支配恐惧和焦虑的脑神经回路与成人类似,他们的青春期比正常的孩子也来得要早一些。




一位知乎网友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这样写道:





我满满的善意之下隐藏着我深深的自卑。




我厌烦吵架所以吃什么都行,我体贴父母所以我从不索求,我独立甚至把男朋友处成了朋友,我尊师重道所以老师说什么是什么,我主动让座不是因为我不累,是因为老人站在那里我难受,还不如自己站起来。




我不是道德高尚,我是怕别人唾弃我。




懂事的背后,满是恐惧与压力。




将不幸归因到内部因素,而将好事归因到外部的因素,这样的儿童往往会容易有更多的抑郁体验。




我们都是通过不断地经历「 坏事 」而长大的,我们不断变得懂事、谦虚、顺从、体谅他人,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独立自我的基础之上。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被要求懂事其实是很残忍的,习惯性地自责往往会演化为对于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否定。




而这种被迫懂事的过程,无论是在小时候还是长大之后或多或少都有负面的影响。







太懂事的孩子真的没糖吃



阿德勒曾说:





“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懂事的孩子就是缺乏这种做自己的勇气。如同成年人般的成熟与稳重让他们牺牲了任性一次的权利,泯灭了一颗天真的童心。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就希望爸爸可以喜欢她,为了让爸爸喜欢自己,把鬼脸变成下意识的本能。




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读书,去工作,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不如体弱的妹妹一句咳嗽更让爸爸挂心。







有网友问:「 为什么我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什么我做事情都要为他们着想,考虑他们的立场,在乎他们的感受,就因为我懂事我善良就为你们承受这些么? 」




有个朋友,小时候自己存钱买了一把心心念念的玩具手枪,和堂哥一起玩的时候不小心打到堂哥的手。




堂哥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听到哭声后,舅舅立马冲了过来,一把拧起他的衣领,冲他大吼。




然后,转身就把他的玩具枪给摔烂了。




他被吓傻了,堂哥一直在哭,虽然手并没有事。




爸妈安慰堂哥,给堂哥做好吃的,而他,被骂了一天。




那一刻,他的童年就结束了,和那把摔得粉碎的玩具手枪一起,埋进了心底。




其实,小孩子的「 懂事 」,就是他们照顾大人的方式: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给大人添麻烦。




可是,一些麻木的大人,却把这些孩子的「 懂事 」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忽略他们内心的脆弱,无视他们偶尔流露的孩子气的任性要求,扼杀他们敢想又不敢求的渴望,不懂他们想要靠近却又举步维艰的踌躇。




说来可笑,娇纵有人疼,懂事遭雷劈,太懂事的孩子真的没糖吃。







太懂事的孩子,一生都不太快乐



他们用尽心思让身边的人高兴,希望以此来避免一切麻烦,却往往没有勇气表达真正的自己。




懂事的孩子长大后通常会变成「 老好人 」,他们的「 好 」并非全部来自于爱,而是出于恐惧。




这些懂事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难以真正地幸福。




低自尊,是那些过早懂事的孩子长大后难以逃脱的现实。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





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公主裙,长大后再拥有早已没了当初的心境;




小时候垂涎三尺的蛋糕糖果,长大后也早已丢失了原有的甜蜜;




小时候特别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长大后就会变成一种执念。




曾经有粉丝留言说:





他父亲小时候有六个兄弟姐妹,家里很穷,父亲又是家中的老大要懂事,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是先分给弟弟妹妹。




有一年过年,他的爷爷带回来了一盒奶糕,但只有五块,弟弟妹妹一下子就抢光了。




他父亲当时觉得没什么,自己是哥哥应当谦让,但不曾想,这块奶糕成为了童年中永远的记忆。




长大后他父亲有了工作,赚了钱,再也没有吃到小时候的那种奶糕,生产的工厂已经停产了。




有一次跟父亲喝酒时,年过半百的父亲提到此事竟然流出了眼泪。




从小就被夸奖“谦让”和“懂事”,一次次让出自己的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而这一切比想象中的影响更为长久。




懂事所带来的委屈和无助都通通吞进心里,长大后不会表达自己,即使拥有了金钱却也难以买回小时候的渴望。







愿你只懂该懂的事



《奇葩说》中有一期是讨论“没钱要不要生孩子”,谈及“懂事”,肖骁的一段话令人啼笑皆非:




“你们别觉得懂事是一个褒义词,人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环境所迫,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懂事。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范围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别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满的一家子,我们家是无比懂事的一家子。”




在学校里,在职场中,在社会上,我们都会被要求做一个遵守规则的,懂事的人。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后来才明白,他人只会在意你是否温和、好沟通脾气好,但只有真正在乎你的人才会关心你是不是受了委屈。




对于父母而言,让孩子过早懂事,其实是种残忍的教养。




愿你只懂该懂的事。




本文转自公众号“谈心社”(ID : txs163)。这是20岁年轻人深夜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深夜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也抚慰你的情感忧伤,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欢迎转发分享



【版权归作者所有,华哥编辑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 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孤儿:比起钱,我们最需要的是这个……




  • 父母这些神逻辑,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 连续10年跟踪“00后”,他拍出的这部纪录片,豆瓣评分8.5,父母们看完都沉默了




  • 我月薪3万,活得像条狗


《世界华人周刊》长期面向海内外征稿、征集写作线索


投稿邮箱:wcweekly@yeah.net
回复关键词“

投稿

”查看详细说明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方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华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一名斯坦福经济学家的惊人发现
赵四小姐&张学良: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你走过72年的幽禁岁月
待产孕妇跳楼:在中国,生孩子从来都不是女人自己的事
陆游:“一根筋”不是病,是倔,死倔死倔死倔
《战狼2》这么火!里面的这些教育启示,你读懂了吗?

TAG:世界华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