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毫髮畢現!王羲之《行穰帖》中的唐人勾摹技術

毫髮畢現!王羲之《行穰帖》中的唐人勾摹技術

王羲之的真跡如今已無片紙傳世,唐人摹本無疑是我們最能感知其書法神妙的窗口,事實上,唐人雙鉤填墨摹寫真跡技術之高超,後人早有下真跡一等的稱譽。今天我們將王羲之《行穰帖》的真跡高清掃描的局部來看看唐人的複製水平。

王羲之《行穰帖》-1

王羲之《行穰帖》-2

王羲之《行穰帖》-3

王羲之《行穰帖》-4

王羲之《行穰帖》-5

王羲之《行穰帖》-6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籤和宣和之印,從南宋到晚明之間這個帖子曾一度與組織失去聯繫,直到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才重見天日。董其昌極其欣賞此帖,在後面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

董其昌題跋

後入清宮,自然難逃乾隆有題跋彈幕及鈐印點贊。

近代以來,清宮舊藏散落民間,《行穰帖》也不例外,為張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並一時存放於書法家西川寧處。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件珍品,西方中國書法藏品地位亦隨之大大提高。

以上便是《行穰帖》大概的流傳經過,此帖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應為右軍書札的一個片段。

《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棱,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綜合運用了「單筆」和「廓填」法。例如原跡中的筆畫有一尖峰,複製者亦試圖再現這一現象。但如果由於用筆時的壓力、速度、斜度或墨滲入紙的深度的不同,影響了原跡筆畫的輕重或墨色的濃淡,複製人就試圖相應地調整墨色,表現出色調上微妙的差異。

(下面是《行穰帖》的高清局部圖,細節控可以點擊原圖繼續放大哦~)

《行穰帖》局部1

原作中最細小的不規則處,都再現出來,在局部圖放大的幾個字中,注意有些筆畫的下側有一兩根不順的賊毫露出,但未逃過複製者的眼睛。複製者的精確還表現在他再現了原作紙張的特徵。

《行穰帖》局部2

《行穰帖》局部3

題跋部分

董其昌的題跋也是一大看點,本卷董其昌共有四段跋語,其中較長的有兩段,分別以小字與大字書寫,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是寫於1609年的十一行行書,他的書法清俊勁健,用筆既謹嚴有度,又瀟洒閑逸。墨色由濃至淡,由濕至枯。

董其昌小字跋語

這段跋語算是他非常用心的一段,不過整體氣勢稍遜,董其昌估計是意識到這一點,又在後面作了一段11行大字題跋。

董其昌大字跋語

與《余清齋帖》刻本中的董其昌跋相對照,這種差別就很明顯。刻帖儘管刻字精確,但最值得注意的缺點是它無法再現墨色微妙的變化,尤其是明代書家感興趣的枯筆。這從拖有長尾的「耳」字可以看出:在原作中,向下運筆時墨漸干,產生出細緻的條紋,而這在刻本上只能作很粗糙的處理。

附上《余清齋帖》刻本以資比較。

藝術欣賞

郭關簡介: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裝置等領域;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入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平沙落雁》 古琴演奏: 郭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從倪瓚手札中看一個潔癖患者的自我修養
十件國寶已逾十七億,藤田美術館的稀世珍藏
秋季強肺養生要穴:魚際穴
淺談閭山法教奏職後的法師與五營兵馬
懷素:史上最具明星范兒的書法家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