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作者|紀植元

編輯|陳露

編者按歷史是記憶女神所掌控的領域,我們所使用的一切史料,就本質而言,都不過是記憶的某種呈現方式。然而,經驗告訴我們,記憶是何等的不可靠,隨著時空的不同,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從而使其所承載的歷史實相變得光怪陸離。本文通過李存孝、王彥章這兩員猛將在民眾與知識精英歷史記憶中的演變,來觸及其腦海深處的歷史認識。

請輸入標題 bcdef

宋元是戲劇、評書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五代故事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作者的最佳素材,因為某些故事與宋人的祖輩或高祖輩處於同一時期,顯得親切且真實,民眾可接受度高。

李存孝、王彥章是五代故事中最出名的兩個人物。與二人相關的事迹「存孝打虎」、「十八騎取長安」、「五龍困王彥章」在坊間文化繁盛的宋元時期已經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

這部分故事從正史到野史的過渡,將體現出宋元戲劇、評書創作者的創作傾向與接受者的審美心態,下文將詳細進行論證。

李克用與李存孝的部分形象重疊

1

雜劇、評書、演義與正史有別,李存孝的形象在官修史與民間野史中也各有差別。對於李克用與李存孝二人的形象,說書人或戲曲家採用了兼容的模式,將其合併,塑造出一個更為飽滿的英雄形象。首先我們從存孝打虎與「飛虎」說起:

晉王看十分歡喜,乃曰:「吾有十二太保,皆吾恩養,雖親疏不同,勝如一體,今升汝做個十三太保,改名李存孝,稱號飛虎大將軍,仍使薛鐵山、賀黑虎二人為汝副將,聽受約束,隨帶飛虎兵三千,克日起程。——《殘唐五代演義·第十一回》

」「

惡噷噷撞入垓心內,張歸霸走似飛,料應他武藝敵不的。打征(馬宛)捻玉勒,暢好是慌,好是急。飛虎將早來望後追,暢好是慌,好是急,誤撞入長安市裡。——《雁門關存孝打虎》

」「

獻祖之討龐勛也,武皇年十五,從征,摧鋒陷陣,出諸將之右,軍中目為「飛虎子」。——《舊五代史·卷二十五》

陳以仁在編撰雜劇《雁門關存孝打虎》時,提到的「飛虎將」,即為李存孝。那麼,早在元代中期,《殘唐五代史演義》所述的飛虎將軍李存孝就已經有了原型。

而翻閱《舊五代史》,從李克用的傳紀中,可以找到關於他十五歲從征龐勛的記載。當時的李克用年紀輕輕,驍勇善戰,被軍中諸將稱為「飛虎子」。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民間剪紙:李存孝打虎

雜劇、演義中的李存孝則被塑造成一個打虎英雄,借著打虎、飛虎峪,「虎」元素逐漸加入,他也就逐漸和「虎」扯上了不解的關係。創作者將飛虎將軍的名號給了存孝,這種張冠李戴有三種可能:

1、由於能力出眾,李存孝在軍中延續了李克用的名號。

2、誤傳,從殘唐五代至宋元的二三百年間,「飛虎子」的名號從軍中傳到民間,百姓極有可能將李克用陣營中名氣最大的將軍——李存孝誤作「飛虎子」。

3、創作者有意為之,目的是將李存孝這個悲劇式人物的前段人生修飾得更為精彩。

……及武皇將至,賊帥相謂曰:「鴉兒軍至,當避其鋒。」武皇以兵自夏陽濟河。……三月,尚讓引大軍赴援,武皇率兵萬餘逆戰於零口,巢軍大敗,武皇進軍渭橋。翼日,黃揆棄華州而遁。王鐸承製授武皇雁門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四月,黃巢燔長安,收其餘眾,東走藍關。武皇時收京師。——《舊五代史·卷二十五》

」「

巢黨驚曰:「鴉兒軍至矣!」……是時,諸鎮兵皆會長安,大戰渭橋,賊敗走入城,克用乘勝追之,自光泰門先入,戰望春宮昇陽殿,巢敗,南走出藍田關。京師平,克用功第一。——《新五代史·卷四》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所述大同小異,都把李克用作為破長安的首功之臣。再回顧《殘唐五代史演義》,我們會發現李存孝與史書中的李克用有諸多巧合。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李存孝在小說中作為前鋒攻入長安,而李克用在正史中則親冒矢石、摧鋒陷陣,先是大戰渭橋,而後自光泰門入,戰望春宮昇陽殿,將黃巢逼出長安。

歷史上,復長安的大將為「飛虎子」李克用,民間說法中,取長安的大將也是所謂的飛虎將軍。或許百姓只知道奪城的是飛虎將軍,之後還原這個故事時把主人公的身份套在李存孝身上。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李克用的中年造型

但反過來,一路親冒矢石、復長安第一功的少年將軍李克用又何至於被徹底遺忘?李存孝為「飛虎將軍」系誤傳的概率大大下降。這部分內容增加了前面3種可能性,李存孝的民間形象為李克用、李存孝二人的重疊絕非巧合。

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舊五代史·卷五十三》

緣何李存孝的民間形象要融入李克用的元素?這或是因李存孝的史載形象較為單薄。「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基本可以說明李存孝與十八騎取長安關係甚微,逐黃寇的戰功大多是在救援陳州、許州時立下的。

民間劇本欲塑造出存孝高大偉岸的形象,少不了保國安民、匡扶李唐之類的精神渲染。黃巢打破長安,將唐僖宗逼走,而能夠把唐朝京師長安收復的,那必是元功之臣。所以,李克用的功勞被轉讓給了李存孝。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李克用與李存孝

白髮老者是李克用的經典形象

綜上可得,在宋元雜劇、評書及民間傳說中,李克用和李存孝的形象被合併於李存孝一人,而李克用則在滅黃巢的故事中獲得一個老化的形象,這樣顯得他更符合「王」與「父」的標準形象,也更方便作品對李存孝「忠」與「孝」的詮釋。

十八騎拔洛陽與十八騎取長安之辨

2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劉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鄧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謀,善騎射。金亂,入宋,隸荊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陽,整為前鋒,夜縱驍勇十二人,渡塹登城,襲擒其守,還報。珙大驚,以為唐李存孝率十八騎拔洛陽,今整所將更寡,而取信陽,乃書其旗曰賽存孝。——《元史·卷一百六十一》

在《元史》中這段劉整攻信陽的記載中,孟珙將之與「唐李存孝十八騎拔洛陽」相比,此時正處於南宋末年。那麼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明初《殘唐五代史演義》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十八騎取長安」在宋代的版本是「十八騎拔洛陽」。

自離了沙陀,不數日之間,到此壓關樓前,聚齊二十四處節度使,取勝長安。被吾兒存孝擒拿了鄧天王,活挾了孟截海,撾打了張歸霸;十八騎誤入長安,大破黃巢,復奪了長安。——《哭存孝》

《哭存孝》為元代關漢卿所作,裡面講到了「十八騎誤入長安」。由此觀之,羅貫中的《殘唐五代史演義》對李存孝「十八騎取長安」的描寫也不算首創。那麼我們可以將「十八騎取長安」的故事再推到元初。現在有幾個可能:

1、「取洛陽」與「取長安」均系虛構。

2、「取洛陽」可能性較大。但由於長安、洛陽都是京城,「取洛陽」與「取長安」在民間傳說中很可能被混淆。

3、與2基本相同,但民間傳說或劇作刻意將洛陽換成長安。

首先,正史中人物的語言記載並不能完全體現正史的立場。也就是說,荊湖制置使孟珙的話並不能證明存孝十八騎拔洛陽便是確切無誤。孟珙為南宋人,他對李存孝的認知是不牢靠的。

這個人物形象經過了一兩百年雜劇、評書的改造,以當時的考據學水平,欲還原其事迹相當困難。但是,武斷地將之歸於完全的虛構也不妥。所以,我們只能運用史料考辨,分析十八騎拔洛陽的可能性,儘力接近真相。

中和四年春,武皇率蕃漢之師五萬,自澤、潞將下天井關;河陽節度使諸葛爽辭以河橋不完,乃屯兵於萬善。數日。移軍自河中南渡,趨汝、洛。四月,武皇合徐、汴之師破尚讓於太康,斬獲萬計,進攻賊於西華,賊將黃鄴棄營而遁。是夜大雨,巢營中驚亂,乃棄西華之壘,退營陳州北故陽里。五月癸亥,大雨震電,平地水深數尺,賊營為水所漂而潰。戊辰,武皇引軍營於中牟,大破賊於王滿渡——《舊五代史·卷二十五》

」「

光啟初,僖宗以爽為東南面招討,以擊宗權,爽乃表罕之為副,令將兵屯宋州。蔡寇凶焰日熾,兵鋒不敵。中和四年,爽表罕之為河南尹、東都留守。——《舊五代史·卷十五》

《舊五代史》對李克用中和四年的軍事行動的記載是明確的。由於諸葛爽的阻撓,李克用率軍自河中南渡,直取汝、洛。此次行動,正切合李存孝本傳中「從武皇救陳、許」。同年,諸葛爽表奏曾經的副將李罕之為河南尹、東都留守。這也證明了洛陽在當年被收復的事實。因此,李存孝極有可能就是在這次戰爭中打下洛陽。

那麼民間影響力頗大的十八騎奪城一事為何不見於《舊五代史》、《新五代史》。或許這場戰爭本身就沒有很大的記載價值。筆者在此列數條佐證的理由:

1、與劉整擒信陽守類似,存孝擊洛陽發生了中小型的戰鬥,但由於規模不夠大,沒有載入傳紀。

2、我們回到元代雜劇上,發現此時的版本基本是十八騎取長安。由於洛陽是東都但在晚唐屬於別都,元人把洛陽換成長安,一方面是有助於提升李存孝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否也透露出洛陽之戰和長安之戰相比是小巫見大巫的信息呢?

3、黃巢並未重兵駐防洛陽,入關中後其中樞位於長安,出關中後其兵團轉移至陳、許。存孝作為李克用的先鋒,空虛的洛陽不過是擋路的一顆石子。「每戰無不克捷」的存孝根本無需將這場戰鬥記入傳中。

4、或有反問:為何劉整破信陽就得到正史的記載?在二人所處的歷史時代中,劉整之名氣遠不如李存孝,劉整擒信陽守後方才令孟珙對其刮目相看,而李存孝在破洛陽前就已經驍勇冠絕、未嘗挫敗。那麼作為一個人物的發跡事件,是不是更應該被記錄下來呢?

拔洛陽的戰鬥並不關鍵,但卻為當時的人所知,並在此後兩百多年的宋代常被人津津樂道。在宋元戲曲家、民間藝人、說書人眼裡,如果稍加改造,讓李存孝率領十八騎奪取長安,並且令黃巢在場,那將把李存孝拔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興唐滅巢的正義的政治立場、十八騎奪城的勇氣、箭射黃巢的武藝與火燒永豐倉的智慧,四者合一,必將是李存孝驍勇絕倫的巔峰之作。

「五王困彥章」傳說盛行之原因

3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五龍二虎鬥王彥章

「五龍二虎鬥王彥章」是《殘唐五代史演義》的經典橋段,但往前追溯,無名氏之雜劇《狗家疃五虎困彥章》還要更早。甚至宋元之交的詩文中,便出現了該橋段。

題汶陽王太師彥章廟

郝經

不許乾坤屬李唐,孤軍直與決存亡。

大梁僅得延三日,匹馬猶能敵五王。

誰意人間有馮道,幸因身後遇歐陽。

千年豹死留皮在,破冢風雲繞鐵槍。

」「

三峰山行

郝經

朔方善為干腹兵,豈肯掠地還攻城?

北王戰罷馬首回,十年大軍不南行。

西域既定殺李王,疾雷破柱關中驚。

……

就中真人有天命,躍馬直上三峰山。

黑風吹沙河水竭,六合乾坤一片雪。

萬里投會卷土來,鐵水一池聲勢接。

丞相舉鞭摔沾言,大事已去吾死節。

彥章雖難敵五王,並命入敵身與決。

……

《題汶陽王太師彥章廟》、《三峰山行》這兩首詩均系郝經所作,作者本人所處的年代為宋末元初。詩文之中,分別出現了「大梁僅得延三日,匹馬猶能敵五王」、「彥章雖難敵五王,並命入敵身與決。」證明了「五王困彥章」的說法在宋代便已存在。值得我們深究的是,對於題廟詩、碑文等,大多數作者會從正史的角度出發,對某個封建王朝的忠臣良將進行歌頌,但是正史中王彥章的結局卻直接與「五王困彥章」產生衝突。

十月四日,晉王以大軍至,彥章以眾拒戰,兵敗,為晉將夏魯奇所擒。魯奇嘗事太祖,與彥章素善,及彥章敗,識其語音,曰:「此王鐵槍也。」揮槊刺之,彥章重傷,馬踣,遂就擒。——《舊五代史·卷二十一》

」「

其年,庄宗平梁,繼韜伏誅,麾下牙兵配從馬直,帝在籍中,時年二十一。——《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

《舊五代史》的說法是王彥章被夏魯奇生擒,而結合後周太祖郭威的生平記載,也大可判斷出「五方五帝陣」的荒謬之處。在滅梁之際,郭威是李存勖牙兵從馬直的一員,尚無單獨統領一支軍隊的資格。五方五帝陣這種「天命」色彩濃厚的軍事戰術基本可以直接列為民間作者的一種自我創作。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五王困彥章

那麼元代大臣郝經兩次在詩中提到了「五王困彥章」又是為何?郝經為元初大儒,通讀經史,用典取材自是拿手。和考辨李存孝十八騎拔洛陽、十八騎取長安有別,通讀五代史者,對五王困彥章的故事幾乎都能否定其真實性。郝經明知故犯,不是偶然。

在編纂五代歷史的史官中,宋人尚歐陽,而歐陽修對於王彥章格外推崇。這造成了身處廟堂的上層文武對王彥章存在普遍的崇拜。在宋代,坊間的審美接受者多數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底層百姓,他們往往只負責聽故事,而不是研究故事。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王彥章之死

五龍困彥章的情節重點不在於用彥章的自刎突出五位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在於用五龍的地位襯托出彥章的英雄氣概。對於五代皇帝與忠義臣子間的抉擇,宋代士人、官員無疑會選擇後者。除了弘揚封建忠義倫理觀,在道德上對五帝戕害王彥章進行批判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郝經的情況估計不是個案,他代表的是宋元士人,他們運用民間傳說、評書的虛構情節更能讓觀念下行到民間。這樣一來,廟堂賞其忠節,江湖賞其武勇,相得益彰。修建王鐵槍廟、講王彥章的傳奇故事、看王彥章的戲都是官民之間一種自然而然的默契。

宋元評話、雜劇對五代武將的塑形

4

昔武皇之起並、汾也,會鹿走於中原,期龍戰於大澤,蓄驍果之士,以備鷹犬之用。故自存信而下,皆錫姓以結其心,授任以責其效。與夫董卓之畜呂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軍而長萬夫,苟不為叛臣,則可謂良將矣。——《舊五代史·卷五十三》

薛居正所著的《舊五代史》中,李克用與諸義子之間的關係被比作董卓蓄養呂布。而李存孝最後的造反與失節也導致了官方對之關注度下降。官方會更加關注正史上的王彥章並不遺餘力地稱頌之。但,甚至出現了這也是民間與官方在五代人物塑造上的一個矛盾。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民間記憶的朱溫是董卓那樣的人物

王彥章在水裡鑽出頭來,爬上岸,披掛上馬趕來。存孝正行,報說:「摔下水的人,又領眾趕來了。」存孝說:「這水手,也是個好漢,待我與他比手,試他本事如何?」勒回馬來,王彥章一馬當先,輪槍望存孝刺來,被存孝連人帶馬逼住了,將搠輕輕的打去,彥章用力架隔不住,把渾鐵槍逼得一似桶箍般圓。存孝曰:「本待打死你,見你沒甚本事,饒了你這一命罷!」彥章放馬逃生,跑去有數里之地,放聲大哭曰:「你眾人各散了罷,我在死里復生,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存孝除非死了,我王彥章才敢出名。」自此彥章徑上壽章縣隱姓埋名去了不題。——《殘唐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二回》

」「

(李存孝領番卒子上,雲)鐵鎧輝光緊束身,虎皮妝就錦袍新。臨軍決勝聲名大,永鎮邢州保萬民。某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官封為前部先鋒、破黃巢都總管、金吾上將軍。自到邢州為理,操練軍卒有法,撫安百姓無私;殺王彥章,不敢正眼視之;鎮朱全忠,不敢侵擾其境。今日無甚事,在此州衙閑坐,看有甚麼人來。——《哭存孝》

民間對於李存孝的偏愛,有幾個心理因素蘊含其中:

首先,李存孝守護的是大唐,與《三國演義》復興漢室的基調相類似,興唐是殘唐五代故事的一個主流基調;王彥章守護的是滅唐的後梁,首先就被百姓定格為亂臣賊子。

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文史宴

連環畫中的王彥章

典型的忠臣形象

其次,民間和官方的側重點有異,大部分百姓是先看武勇後看臣節。如果沒有足夠精彩的武鬥情節,僅靠乾巴巴的忠義又如何能吸引多數「先看皮肉後看心」的觀眾。在歷史上能單騎生擒鄧季筠,有「驍勇冠絕、未嘗挫敗」之稱的李存孝,自然更符合大眾胃口。

因此,宋元評話、雜劇對五代武將是先看其是否「興唐」,而後看其「武勇」,最後才是是否在臣節上有瑕疵。需要注意的是,「興唐」與臣節有失並不矛盾,因為人物對主公的效忠與對唐王朝的效忠並不完全重合。

結語

總結以上諸部內容,民間對五代武將形象之重塑是有一定規律的。

其中,李存孝、王彥章為典型。作者把李克用與李存孝的形象合併,把「取洛陽」調換為「取長安」,創造出了一個於德於藝無可挑剔的李存孝。在五王困彥章的故事上,士人與官員盡量滿足百姓的獵奇心理,在文獻傳播相對閉塞的宋元時期讓民眾相信自己看到的戲劇、聽到的評書是對的,從而也滿足了宋代對王彥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精神的宣傳。

最後,在民間藝人的取材上,興唐武勇臣節是重要性遞減的三個元素,這與官方思想產生了一定的衝突。當然,這種取材順序不只是對於李存孝、王彥章,在高思繼、葛從周等的人物塑造上,也能看出這種普遍的規律。根本上,民間審美與官方審美的差別仍是源於坊間百姓簡單的低水平欣賞與官方政治色彩濃厚的宣傳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不能不看的抗戰大片《捍衛者》,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
文史宴:亞歷山大的鐵血爸爸——馬其頓帝國霸業奠基者腓力二世
文史宴:獅子座有段時間是大狗座,後來是怎樣變回獅子的
文史宴:十三太保李存孝和鐵槍王彥章為什麼那麼牛
亞歷山大的鐵血爸爸——馬其頓帝國霸業奠基者腓力二世|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