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美國比有個重要弱勢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美國比有個重要弱勢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剛公布的名單立刻獲得了輿論熱議,因為「雙一流」的出現意味著耳熟能詳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從此走進歷史。

進步

「雙一流「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底啟動。「985工程」源於1998年5月,目標是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校入選的標準比「211工程」更為嚴格。此後,國家通過實施「985」、「211」工程建設,顯著提高了一批高水平大學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也正因為如此,「985高校」、「211高校」的概念才會深入人心,某些用人單位甚至將其學歷作為篩選應聘者的硬性標準。

但是「985」、「211」工程建設也存在飽受詬病的問題:缺乏相應的激勵和退出機制,使得「985高校」、「211高校」事實上成為被嚴重固化的頭銜。「985」、「211」工程建設在啟動之後很快就關閉了評選的大門。這意味著,沒有入選這些工程的大學,就算以後做得再好、再怎麼努力,也沒法得到同等的重視。另一方面,入選這些工程的大學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很多特別照顧,沒有退出機制則意味著「世襲罔替」。這種頭銜乃至身份的固化,自然不利於在高校之間創造平等競爭的氛圍。

與「985」、「211」工程這些歷史概念相比,「雙一流」建設至少有以下這些進步之處:

1. 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和管理。

2. 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

3. 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

4. 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主要是為了督促被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原「985高校」絕大多數進入一流大學A類,被評為一流大學B類的只有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看來它們真要當心了。

5. 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

評選「雙一流」涉及大量高校和具體學科,細節上的瑕疵在所難免。名單公布之後,很快就有細心的網友發現了問題,例如:

重慶大學被評為一流大學,卻沒有一流學科。東北師範大學有6個一流學科,卻沒評上一流大學。以臨床見長的醫科大學「全軍覆沒」,甚至包括醫學龍頭老大協和醫學院。電子科大的電子並不是一流學科。復旦大學的一流學科竟然有航空航天機械製造,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相關專業反而沒評上。復旦大學在業內頗有影響的新聞系反而沒評上一流學科——盈虧相抵,復旦大學也沒算賺到。…… ……

「雙一流」的評選結果縱有瑕疵,其機制設計畢竟提供了修復的機會。「雙一流」建設以每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名單會定期動態調整。這次沒有評上,下次可能會評上;這次已經評上,下次未必會評上。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真正公平的競爭機制,防止某些高校和學科不思進取。

差距

既然「雙一流」建設已經上路,我們倒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此次入圍的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的水平還有哪些差距?找准了問題所在,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迅速提升建設水平。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不在於學生素質,而在於培養研究性人才和科研管理的制度。

在中國巨大人口基數和嚴格選拔機制的共同作用下,A類一流大學本科生的素質完全稱得上世界一流。想想看,一個高考大省一年10萬多考生,清華可能也就錄取七八十個,錄取標準甚至超過「千里挑一」。哪怕是哈佛、斯坦福這些美國名牌大學,也沒有這麼嚴格的錄取標準。

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在學業水平上足以把美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碾成渣。近十幾年來,很多美國教授都非常喜歡招收這些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做自己的博士生,因為他們的知識基礎紮實,工作起來吃苦耐勞,表現出的鬥志和幹勁還真不是一般美國學生能比的。眾多美國教授的態度其實已經證明,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其實,美國名牌大學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學生——水至清則無魚,不然學費從哪裡來?美國頂級大學裡,諸如藝術史、文學之類的「養老院」專業,說穿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富家子女混文憑的。當然,倘若美國名牌大學裡面全都是這些花瓶,那早就與「世界一流」無緣了。真正為美國名牌大學撐起門面的,恰恰是培養研究型人才和科研管理的制度。

先說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制度。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教育非常成功,但是研究生教育卻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某些大學下屬的各個學院,每年招收大量研究生,然後強行攤派到各個教職人員手下。對於教職人員來說,門下學生眾多未必是件樂事,「人多力量大」在學術環境下可真不一定成立。

不了解高校事務的朋友恐怕很難想像,在安徽大學、中國藥科大學這個級別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導師們竟然還要為碩士生論文的邏輯是否合理、段落銜接是否通暢這種低層次的問題操心。春夏之交對導師們來說是比較不好過的,因為短時間內要修改大量慘不忍睹的論文、努力保障學生們畢業。這個工作負擔有多重呢?一個副教授門下有二十來個碩士研究生,實屬家常便飯。以此推算,每年就得畢業七八個碩士,於是春夏之交幾乎就在敲鍵盤中度過了。

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對於教職人員而言,不僅難以形成科研活動的助力,反而分散了大量精力、成為科研活動的負擔。而對於受教育者來說,粗製濫造的學習經歷導致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並不紮實。長此以往,就連用人單位對於研究生的期待值都降低了。例如,許多生物製藥企業在重要職位的招聘中,明確要求應聘者擁有在發達國家取得的博士學位,而不傾向於聘用中國大學培養的生物專業博士。這種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市場的反饋。

相比之下,美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培養制度確實有可取之處,顯然更加重視質量。美國名牌大學將碩士學位視為偏向職業應用的學位,並不要求碩士研究生做出多少學術成果,但是平時對碩士研究生的學業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關鍵課程一旦掛科就領不到學位了,甚至連補考的機會都沒有,只怕哭都來不及。

博士生培養制度就更嚴格了,在正式開展博士階段的主要研究之前,博士生都要通過一個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PhD candidates qualifying exam)。如果學術委員會覺得博士生的學識還不夠格,那麼他就不能獲得博士候選人的資格。如果幾次沒有通過這個考試,學校一般會讓這個博士生拿著碩士學位走人、不要再繼續讀博士了。

美國名牌大學的導師對於招收研究生非常謹慎,在數量上也有嚴格的控制。哪怕是實力很強、經費無憂的導師,每年招收的碩士生一般不超過5個、博士生不超過3個。而多數教職人員因為受到科研經費的限制,招生會低於上述數量。一個導師帶著三四十個研究生搞「大兵團作戰」的「壯觀景象」,在美國名牌大學基本上不會出現。如果導師忽略了對研究生的指導,在美國大學的學術環境下會被視為嚴重失職,教職人員不敢亂碰這條「紅線」。

不得不說,重視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很有意義——如果按照研究生髮表的科技論文的平均引用量來衡量學術成果,美國名牌大學顯然完勝。

再來說說科研管理的制度。我和美國名牌大學的很多教職人員打過交道。他們中有很多人感慨近年來不容易申請到國家科研經費,為自己研究事業的前景擔憂。然而,他們中從未有人聲稱大學的績效考核對他們的工作造成了負面影響。

其實,美國大學對教職人員的考核還真的非常簡單:對於助理教授,大學在其任職的7年之內會有一次重要考核,決定是否為其提供終身教職。如果決定聘用,就給一個副教授的頭銜,也有特別優秀的教職人員會直接獲聘教授。自拿到副教授、教授的頭銜之後,以後的考核僅限於是否正常履職,比如這一學年上了多少門課,指導多少個研究生,此外很少有其他的說法。

寬鬆的績效考核建立在教職人員較強責任感的基礎上——絕大多數教職人員都會主動努力工作,並不需要額外施加壓力。許多美國大學甚至為教授提供「學術休假」,教授任職達到一定年限,有權申請一年的帶薪假期,假期內可以自由思考問題、處理事務。合理的寬鬆自由,確實有利於美國大學的教職人員將精力集中於自己熱愛的研究工作。所以,雖然他們會抱怨科研經費的年成不好,但不會抱怨大學提供的平台束縛手腳。

中國大學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中國大學的教職人員一般不會抱怨國家不給力,因為在科研投入方面很難找到比中國更給力的國家;他們的諸多抱怨往往源於大學設置的績效考核。在2017年3月1日至20日項目申請集中接收期間,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依託單位提交的各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科學基金)項目申請190840項,比2016年同期增加17997項,增幅10.41%,申請量再創歷史新高【1】。

科研經費雖然比以前更容易申請到,可是一說起績效考核,教職人員的腦袋立刻就大了。這也難怪,中國大學的績效考核飽受詬病,問題在於——該嚴的地方不嚴,不該嚴的地方苛刻。

2016年中國重點大學科研經費排名

該嚴的地方不嚴,是因為績效考核缺乏對道德底線和政治立場的應有堅持,以致一些人品卑劣、不學無術的人在高校里大行其道。他們不僅不產生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反而整日熱衷於宣傳反動思想、鼓吹推翻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某大學的經濟學副教授伊力哈木·土赫提因為長期在大學課堂煽動民族仇恨、宣揚極端思想,於2014年被判處無期徒刑。問題在於,此人被捕前已在高校任職十幾年之久,是誰給他提供了這種利用大學課堂進行反動宣傳的機會?2016年底,中央特別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總書記親自發表重要講話,正是為了治理亂象、在高校營造應有的教學秩序。

不該嚴的地方苛刻,則是因為績效考核設置了多如牛毛的定量標準,比起企業里的KPI,有過之而無不及。績效考核這東西,向來宜粗不宜細,倘若要求的細節太多,就會束縛人的手腳、甚至迫使人專註於短期行為。

中國大學的績效考核,對不思進取的教職人員並不構成威懾,所以才會大量存在前文所說的「文科垃圾」;然而對於稍有上進心的教職人員來說,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因為升職、評職稱總繞不開績效考核。每到年底,各院系的教職人員和教學秘書都會忙個底朝天,就是為了給這一年中多如牛毛的績效考核一個說法:發表了多少論文,申請了多少專利,拿到了多少科研經費,有哪些科研項目結題,指導了多少學生順利畢業,統統都要計入KPI。

多如牛毛的定量標準,有許多並不合理。例如,某些大學規定課程的及格率、優秀率必須達到某個比例,否則視為教學不盡職。拜託,某些學生翹課去打遊戲、看電影、逛街,然後學校把學生不務正業的賬記在任課老師頭上,這合理嗎?為了考核過關,任課老師只能把試卷出得儘可能簡單,考前再來「劃重點」,這對培養研究型人才有半點好處嗎?這簡直就是縱容學生的不務正業!

更讓人抓狂的是,績效考核的標準每2-3年就變一通,甚至每年都有改動。績效考核標準如同走馬燈,讓教職人員眼花繚亂、無所適從。這樣的考核,對於中國大學改善教學和科研並無益處,反而嚴重打擊了教職人員的士氣。

其實,績效考核中多如牛毛的定量標準完全是多餘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縱向和橫向科研經費已經對教職人員構成了外部制約因素:研究做得不好,就很難申請到國家經費,企業更不會給他們投資做研發;沒有經費支持,教職人員的實驗室、研究室就得關門,教職人員也就喪失了獨立性。光是這個外部制約因素,就足以促使教職人員不斷推進研究。對於稍有上進心的教職人員來說,平時的工作壓力已經很大了,大學為什麼還要設置一堆不合理的績效考核去折磨他們呢?

要讓中國大學繼續向世界一流水平邁進,藥方無非是一句話——「精兵簡政」。

「精兵」意味著控制研究生招生規模,高度重視研究生教學和培養的質量。正如列寧所說:「寧要好梨一個,不要爛梨一筐。積極肯乾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兩三個,也比十個死氣沉沉的人強。」

「簡政」就是從根本上改變對教職人員現有的績效考核方法,設置簡單、合理的新型績效考核,將教職人員的許多精力釋放出來,用於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工作。在任何組織內部,官僚主義都會與人員的平均產出成反比關係。

參考文獻: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51/info70129.ht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老藝術家劉世龍因病去世 曾飾演《英雄兒女》王成
袁隆平「海水稻」今日測產,未來在中國2.8億畝鹽鹼地推廣
標普把萬達商業的評級將為垃圾級,展望為負面
英特爾發布自主學習原型晶元:模擬人腦13萬個神經元
中國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農民還是掙得少,怎麼破?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