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雨神肆虐魔都,且看站長揭開它的真面目!

雨神肆虐魔都,且看站長揭開它的真面目!

從上周末到本周一,滂沱大雨就一直籠罩著魔都,不但讓人頻頻「濕身」,晚間更兼電閃雷鳴,擾了不少人的清夢。在夏末秋初的九月下旬,強對流天氣如此席捲申城,印象中真是蠻少見的,難道真是因為某明星要落戶上海了(每次都讓人家背鍋)?!事實上,這次真正的「雨神」是個叫「切變線」的傢伙,是不是還覺得一頭霧水?那就聽站長娓娓道來!

驚人的降雨量

很多人覺得這樣潮濕多雨的天氣與梅雨季節很像,乃至給它取了個「秋黃梅」的雅號,從成因來說,這當然不是「梅開二度」,但就降雨量來說,這段時間卻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6月19日入梅,7月5日出梅,在整個16天中,繼光站測得的總降雨量為84.4mm,單日最大為26.4mm,為大雨級別。

2017年上海梅雨季節降水量柱狀圖(軟體生成)

但在這波降水中,單24、25日兩天,繼光站的降雨量就分別達到了55.2mm和51.2mm,都為暴雨級別,也就是說,光這兩天的總降水量106.4mm,就超過了今年整個梅雨季節16天的總和,真是逆天了!而寶山吳淞站更以205.3毫米的日降雨量,刷新了上海九月的日雨量最大紀錄!一般來說,除非遭遇颱風的正面襲擊,魔都很少會在梅雨過後出現這種級別的雨量,而這場暴雨又明顯跟颱風八竿子打不著,那就得怪「切變線」這個幕後黑手了!

9月24、25日降水量柱狀圖(軟體生成)

狂暴的切變線

切變線(shear line)是個讓人覺得有些陌生的氣象術語,於是站長只好默默翻箱倒櫃,坑出了大學時的《氣象學與氣候學》教材,找到了它的定義:風向或風速的不連續線。與高中地理中常講的鋒對比,同樣是兩種性質氣流的狹長過渡帶,鋒的兩側是溫度梯度較大的兩種氣流,而切變線的兩側則是風速和風向急劇改變的兩種氣流,溫度差異倒不明顯,這導致切變線上的氣流呈氣旋式環流,水平氣流輻合明顯,利於發展上升氣流,產生雲雨天氣。

冷鋒和暖鋒天氣系統

(出自滬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冊第100頁)

與鋒極為類似的另一點是,根據風場形式,切變線一般可劃分為三種類型:冷鋒式切變線、暖鋒式切變線和准靜止式切變線(小夥伴們有沒有覺得很親切啊)。一般來說,冷鋒式切變線北面為偏北風,南面為西南風,水汽含量少,移動速度快,降水時間不長,降水量不大;暖鋒式切變線的北面為東南風,南面為西南風,這些偏南風水汽多,雲層厚,常有連續性降水,量也較大,有時還形成雷陣雨和陣性大風;准靜止鋒式切變線兩側風向正好相反,雖然風向切變很強,但氣流輻合較弱,降水偏少,時間也短。

三種類型的切變線(出自網路)

風力風向符號,大家看出規律了嗎?(出自網路)

說的頭頭是道,但問題是如何才能證明這次天氣過程與切變線有關呢?甚至進一步看出是哪種切變線呢?這裡還是要說到這個強大的Tropical Tidbits網站,由於切變線主要出現在對流層中低層,在700hPa和850hPa等壓面上最為顯著,所以站長直接在MSLP&850mb Wind天氣圖上就發現了它的蹤跡!

7月25日東亞地區850百帕等壓面風場圖

(出自Tropical Tidbits)

如果覺得太小看不清楚,站長把圖片放大,就能很明顯看出紅線兩側風向的切變:北側是東南風,南側是西南風。這不僅是切變線,而且是最為狂暴的暖鋒式切變線,除了帶來大量的降雨,還經常伴有雷暴和大風,「三黃蛋」齊發!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暴雨結束後的周二氣溫非但沒有下降,反倒略有上升,因為這並非通常意義上的「一場秋雨一場涼」,那是北方冷空氣的傑作,而這些偏南風不但濕潤,也較為暖熱,造成了升溫。

放大圖

再對照這一地區同期的降水量圖,發現暴雨區的確與切變線高度重合,可謂罪證確鑿!事實上,與其他天氣系統不同,切變線在一年中各個季節都可能出現,但以冷暖空氣頻繁活動的春末夏初為多,是我國暖季重要的降水天氣系統,所以下次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要記得把它列為「嫌疑犯」哦!

9月24日8時—25日8時全國降水量圖

(出自中國氣象數據網)

參考文獻:

[1]周淑貞,張如一,張超.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1997.

[2]王黎娟.《天氣學分析》中槽線和切變線分析討論[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7(80)

歡迎關注指尖地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尖地理 的精彩文章:

TAG:指尖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