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領頭的卡寧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卡寧身旁助手

俄羅斯經典油畫系列: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拉利卡

要點導讀:

1. 脫掉「憐憫的外衣」,才能真正地看到民眾的內核。我們的觀感總是被貧窮,憐憫所衝擊,但列賓自己卻說,他只是如實的反映了每個主人公和平凡俄羅斯大眾的內在性格,去尋找美,並沒有關心所謂的社會地位與日常貧苦生活。(這讓我想起了電影《二十二》導演的一段話,這部電影並不是去可憐慰安婦,而只是如實反映她們自己,與列賓觀點異曲同工,住:導演這句話這並非原句,只是作者轉譯理解)

2.為了畫這幅畫,1870年列賓親自去伏爾加河畔,深入當地縴夫的生活住所,畫中的主人公縴夫們都是列賓在真實的訪查生活中遇見的人,在草稿中也留下了一些主人公的姓名,例如,打頭的失業神父-卡寧(Канин),中間最年輕孩子-拉利卡(Ларька)

3. 細節處的真功夫,縴夫的面部表情,右腳向前,左腳向後的統一步伐,以及他們所拉船的桅杆上的俄羅斯國旗顏色被顛倒(正常是白藍紅,但畫中是紅藍白),遠方轟隆的汽船,淺灘堤壩上的廢棄魚簍等等,這些細節令人玩味,卻又細緻到融入進觀感卻不易察覺;

4. 只有真正熱愛俄羅斯大眾的藝術家,文學家才會真正領會這種普通俄羅斯大眾的內在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都不吝對列賓的讚美之詞,但這幅畫卻不被皇家藝術學校的高層以及高官賞識;

5. 最終買下這幅畫的是亞歷山大二世的第三個兒子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大洛維奇所買去,成為俄羅斯皇室的收藏品;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我們談起俄羅斯油畫藝術,談起列賓時,總能脫口而出的名字。一幅畫因為被大眾所熟知,很難說出新意,但也正是被大家所熟知,也就會形成很多固有的想當然的偏差,今天的畫家與油畫的故事就從理所當然的偏差說起。

畫家與油畫的故事:

當我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第一反應都是被縴夫貧苦的生活,雖然骯髒但又極具特色的面部表情以及身體語言所震感,不禁感慨,列賓真實匠心獨運,用這種貧苦來反映當時社會壓迫,沙皇統治腐朽等等。這是我們典型的思路,好,卻也不好,好的是喚起了我們對貧苦人民的同情憐憫,壞的是讓我們忽視了列賓真正表達並非喚起我們的同情,而是讓我們去發現貧苦大眾內在與外在的美。

正如列賓在自己的回憶錄《如煙往事》中寫道:「應該開誠布公的說,我完全沒有去反映他們生活里的問題以及他們縴夫與僱主所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與合約。我去體驗他們的生活,只是為了讓我的作品更加的嚴謹,說真的,我甚至忘記了他們講述的與僱主之間的細節瑣事。我並沒有去關心這個,我只是隨著他們一起走,親身經歷,這就是《故事》,這就是《作品》,建立在他們形象上的故事和作品,上帝啊,他們長時間的帶著破布一樣的頭巾,但最主要的是他們臉上的色彩!」

列賓在開始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還是皇家美術學院的29歲學生,最初對縴夫產生興趣也緣於他和同伴一起去涅瓦河畔寫生(1868),被縴夫破爛的衣服,黝黑的皮膚,以及他們勞作時巨大的能量所震撼,隨後在1870年時便前往伏爾加河流域寫生,體驗縴夫的生活,在那裡也結識了真實的縴夫,並把他們的性格與內在如實地反映在了畫中。

畫中故事:

畫中總共描繪了11位縴夫的形象,最奪人眼球的無疑是領頭的三位和畫面最中間的年輕小伙。位於領頭部位,裹著灰色頭巾,滿臉絡腮鬍子的老者,他在現實中名叫卡寧(Канин),是一位被開除教職的神父。

列賓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卡寧的臉讓我感到興奮,沒有比卡寧更適合做我這幅畫主人公的縴夫了... 他帶有一種東方的古典的些許特點,看他的眼睛,多麼深邃的眼神,眉毛,額頭,略帶攻擊性,寬廣智慧的額頭」。卡寧無疑是這隊縴夫人馬的頭領,而他身旁的兩位幫手,一位同樣帶有年紀的老者,頭部略帶傾斜,似乎是在觀察隊伍的行進情況,步伐是否統一,卡寧的另一側則是身體傾斜更重的中年人,帶有敵意的眼神,如野獸一般的嚴峻表情,但都如同左右護法完美的與領頭的卡寧而呼應。與之相反的是畫幅中間年輕小伙的形象,名叫拉利卡(Ларька),與其他面色黝黑的縴夫相比,拉利卡臉色紅潤白凈,不安的左右張望,充滿了少年般的純真與對生活的不解,雖然浮躁,但也彷彿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與激情。其餘的縴夫也是各有特色,形態各異。

除縴夫之外,還有幾個有意思的點,首先是縴夫所拉的船桅杆上有一面國旗,國旗的顏色卻不對,正常應該是從上至下白-藍-紅,而畫中所描繪的正好相反,成了紅-藍-白,筆者並沒有找到列賓自己的解釋,據筆者自己來看,縴夫拉著的帆船,就像是俄羅斯民眾在沉重的拖著這個國家,船上所謂的船長雖有掌舵之責卻並不是拖動船前行的主力,反轉的國旗似是風吹所致,其實不論是國家政權如何隨風偏轉,拉著這個國家前進的都是普通群眾。

除此之外,面對畫作,畫幅右側一輛冒著煙的輪船正在遠去,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這些縴夫也將會失去自己的工作,變的前途未卜,未來又會走向何處呢?

油畫和那個時代的故事

藝術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就像一座橋樑,帶著偉大畫家的思想,帶著他們的迷茫,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穿越百年與我們相遇,就像是一座連接兩個遙遠時空的通道,站在現在看過去,或是收到啟迪,或是享受愉悅,但過去的人總會有些不幸,一個人的偉大需要後人來評定,相對應的,愚昧也只能讓後人嘲笑。

就像這幅畫剛剛向大眾展示時,那些如今被嘲笑抨擊這幅畫的皇家美院的教授們,列賓的縴夫形象與他們所秉持的藝術應該是宗教性的理念相衝突,一位名叫費多爾.布魯尼的院士就稱這些縴夫是「是對藝術的極大侮辱」。

畫作面世之後,被當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第三個兒子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大洛維奇大公所購買。後來在維也納參加展覽時,一位政府的高官並不知道此畫已被皇室收藏,出口嘲諷列賓,只有傻大款才會去買這些滿是醉鬼,鄉巴佬的畫作。

時至今日,那些批評都成了笑柄,而偉大的頭腦之間的相互讚賞卻成了美談,就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克拉姆斯柯依就不吝讚美之詞,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沒有理由不去愛上他們,愛上這些生活無保障的人,無法安然的離開,無法不去想,…這群縴夫常常走入我的夢境,15年後也清晰可見」, 「縴夫,真實的縴夫,無法用更多辭彙,他們沒有一個在向觀眾嘶喊-快看,我多麼不幸,你們欠我們多少!」

後記:

從查取資料,到文章落筆,一般都會需要兩天的時候,有時候我在想,寫的這些文章似乎無關緊要,究竟能對我的生活產生多少影響,會對他人有多少助益,會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也會有時鬆動的決心。但似乎更多的是讓自己忙碌著多了解一些,看事情通透一些,待人也能寬容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