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大臣很有氣節其實是有其獨特的原因的

明朝的大臣很有氣節其實是有其獨特的原因的

在我國明朝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大臣們很有氣節,不怕死,敢於直諫,也敢於同權臣相懟。例如海瑞,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抬著棺材上諫書,堪稱是硬骨頭,史學家稱之為「批逆鱗」。那麼明朝的官員為什麼那麼有骨氣呢?

話說明朝時,程朱理學的地位被確定下來,程朱理學懟明朝士人的影響很大,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明朝士人都有一種精神,那就是敢同掌權者對抗,他們很在乎名聲,有很強烈的責任感。加之明朝實行的「八股取士」,使得明朝的文官集團實力強勁,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就是文官集團的代表,明朝有文官治天下的說法,整個文官集團的利益日益提升時,皇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內閣制權利過大,閣臣受一定程度的尊重。最典型的就是楊廷和與張居正。在楊廷和時期,內閣大權幾乎能與皇權平起平坐,作為三朝輔臣,楊廷和率領文人集團與明世宗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禮議」,這是明朝歷史上內閣與皇帝的第一次分庭抗禮。

還有明神宗時的張居正,一面作為皇帝的老師,一面掌權十年,使皇權被閣權深深壓制。自宣德內閣漸尊以來,大學士有忤旨不可施以廷杖的慣例。據杜乃濟《明朝內閣制度》統計,一百七十名大學士中,獲罪的只有二十八人,約佔一層半,可見其地位相對較高,頗能直言。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設立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專門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百官,這個群體的人數長期保持在200人左右,為歷朝之最。明太祖規定:言官要敢於直諫,不惜逆鱗,此外言官還要輪流值日,發現不合理就要勸諫,而且有事就要沒有避諱,要敢於直面不公正之事。

明朝在我國,對於輿論的控制很低,輿論有很大的彈性,明朝的官員大部分更重視的是名聲,在乎史書記載。無論是大臣還是君主都非常在乎,不重視眼前的利益,更在乎名聲,怕被醜化。

一個官員如果被廷杖就說明著他敢於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敢于堅持自身原則,敢於與皇帝對抗,就算因此而受到懲處也在所不惜。這種不怕強權、堅持自我的精神當然就是值得讚賞的行為,自然就是「天下以為至榮,終身被人傾慕」了。而皇帝廷杖了大臣,輿論這方面肯定就會給出一些不好的評價。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原因,才使得明朝的大臣很勇敢,很有氣節。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希望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的御前會議
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卻是一代明君
中國古代第一富豪,財富堪比40個比爾蓋茨,皇帝嫉妒將其滿門抄斬
李世民發明了一種職業,明朝女子對此深惡痛絕,如今卻十分流行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