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擔心」是一堵溫柔的牆

「擔心」是一堵溫柔的牆

編者按(徐海娜):

孩子「不聽話」,肚子疼剛好就要吃雪糕;孩子「不聽話」,只為追求漂亮,大冷天也穿花裙子出門;孩子「不聽話」,出去玩到天黑都不回來……我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擔心」,作為父母的不可避免的「擔心」,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我們的「擔心」呢?

人類相對於其他物種來說,有一個漫長的童年。這段童年時光里,人的大腦一直處在發育過程中。

研究人類大腦神經發育的科學家指出,人類大腦容量在10歲左右達到成人水平,但是控制情緒、認知等方面的神經遠遠沒有發育成熟。

大腦後部枕葉大約在20歲左右趨於成熟,而前額葉皮層卻在25至30歲才達致成熟,而30歲之後,大腦神經系統仍會持續生長變化。

人類大腦發育有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而這恰恰給了人類時間去適應、去學習。在這段學習的時光中,人類處於一種受保護的狀態,父母是最好的保護者。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擔心」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

但是同時,這種保護的目的卻不是養溫室的花草,而是讓孩子們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獨立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子女是人格上彼此獨立的人。因此,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有真實的愛和責任,而沒有真正的權力。

許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往往會以為自己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權力,很多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控制權的爭奪。

明白這一點,在我們處理自己對孩子的「擔心」這樣一個問題上就會容易得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處於父母的保護之下,「擔心」正是源於愛和責任。當我們明白自己並沒有任何權力去命令孩子「聽話」的時候,我們才更容易轉變我們策略。

場景:

天氣轉涼了,小遲只穿小短褲在洗手台已經玩了好一會。

我放下手中的事情走過去說:小遲,我有一個問題。

小遲站在小凳子上,忙著把亮片在洗手台的水裡面淘來淘去,沒有抬頭說:什麼啊?

「 我需要你去穿上衣服,因為我擔心你會感冒。」

小遲抬頭看了我一眼,說:可是我不想去穿衣服,我覺得我不會感冒。

潛台詞:

小遲的潛台詞:我現在忙著呢;我上次這樣沒有感冒;我覺得不冷;穿多少衣服是我的事;我這不是穿著小褲嗎?

我的潛台詞:上個秋天就是這樣玩水感冒了;感冒發燒咳嗽給我添好多麻煩;你得聽我的;你都玩了好一會了;亮片漏到洗手台下水管會堵;亮片洗出來一盆粉色的水怪怪的。

簡潔處理:

我說:可是我太擔心了,我需要你在五分鐘內把衣服穿上。說完我回到客廳接著干自己的事情。

沒過一會,我聽著小遲哼著歌一路小蹦跑到房間,過一小會又一路小蹦跑回到洗手台。

萌寵處理:

我說:可是我太擔心了,我擔心的都不得了,幹不了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現在不穿上,我都要暈倒了!小遲說:那好吧,我去穿上。

理科男處理:

我說:可是我太擔心了,我擔心的沒有辦法,如果你五分鐘內不穿,就只有讓強制機器人出來了。

不管哪種方法,小遲都在五分鐘內穿上衣服了。

我會對她說:小遲謝謝你,配合我照顧你自己。

我對自己說:照顧小遲是我的工作,她聽我的是在幫我的忙,所以要謝謝她。

我會對她說:我是在照顧你,儘管你不同意。

我對自己說:她不聽我的是她的天性,孩子需要別人約束她,並把這個約束人的角色內化,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我對自己說:我在現實的堅硬邊界之內,建起一道溫柔的邊界,這就是我的擔心。擔心是一堵溫柔的牆,牆的外面是摔倒、生病、走失等等殘酷的危險,牆的裡面是我提供給小遲的安全、豐富、刺激、驚險有趣的探索空間。

牆的作用是保護,所以要響應所有的威脅,避免危險的火星漏進來造成猝不及防的傷害。

牆的使命是幫助孩子成長,所以要儘可能留出更廣闊的空間給孩子,牆要離現實危險再近一些,再近一些。

牆的目標是消失,所以要教會孩子在內在建起屬於自己的牆。

我們必須主動或被動的生活在危險之中,冒險也是我們充分體驗世界,體驗快樂的唯一辦法。所以「擔心」是一堵關於預估危險的牆、是一堵示範如何平衡冒險與保護的牆、是一堵必須響應現實危險的牆,但它不必須是保守的、過度的、僵硬的,甚至是投射我們自身特定恐懼的。

擔心是一堵溫柔的牆,是我的責任。

編後語(徐海娜):當我們明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做父母的只有愛和責任,而沒有權力的時候,我們就要用我們的知識去說服孩子,用溫柔的聲音去管教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彰顯我們做家長的權威。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也會對我們持續地信任和愛,他們對於權威的理解也將會不同。因為任何人的權威,本質上都建立在他人的信任和敬重之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一片星空 的精彩文章:

TAG:另一片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