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痛心!開學沒多久10起跳樓,到底該怎麼告訴孩子珍愛生命

痛心!開學沒多久10起跳樓,到底該怎麼告訴孩子珍愛生命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會愛孩子才是父母的本事。

又一個孩子自殺了……

9月7日,

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

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當場身亡。

這位天之驕子中學畢業於香港名校並赴海外留學,

畢業後回港工作,未來一片光明。

但他卻在一場單車比賽中因受傷患上了抑鬱症,

將自己反鎖在房間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高知父母,教育世家,

潘匡仁成長於一個資源如此之好的家庭中,

最終卻選擇自殺,多少令人唏噓感嘆。

而最近,跳樓悲劇也是接二連三上演。

9月17號,

15歲的初三女生和父母因為手機的使用爆發衝突,

在19樓跳樓死亡。

小區中家屬的哭聲撕心裂肺,讓人聽後十分不忍。

距離9月1號的開學只有一個月左右,

卻已發生多起兒童跳樓事件,

從四年級到高中,

這些孩子都選擇用墜樓來終結尚未見過更多風景的生命。

9月7號南京的一位初三女生在凌晨3點跳樓:

9月14日凌晨2點,

城固一中的高一男生從學生公寓樓五樓跳樓身亡:

9月16號,合肥10歲的男孩從34樓墜亡,

幾位小區的居民表示與學習壓力有很大關係,

書包中還留下了遺書。

9月17號,

杭州的四年級男孩從教學樓四樓跳下,

雖然被救回,但卻雙腳骨折。

9月18號,

無錫一位初三女生從六樓跳下當場身亡,

同一天,湛江一位高中男生在學校跳樓身亡。

9月20號,

南京的初一學生與安徽的一名聾啞學生都選擇跳樓,

萬幸的是聾啞學生被及時救下。

我們用盡一切去守護的孩子,

為何卻要選擇如此殘酷的方式告別?

對於每個家庭而言,

孩子是血脈的延續,更是希望的聯結。

我們心甘情願替他們承受壓力,

義無反顧地擋住所有傷害。

但如果這份終結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那該有多麼絕望和無力。

據上海市教委的一項調查顯示,

在被調查的2500名中小學生的取樣中,

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

34.39%的孩子曾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們相信,

死亡才是解脫的唯一方式呢?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

我們小時候也曾有過一兩次想死的衝動,

那時候之所以會有生無可戀的感覺,

除了是對「死亡」這個話題感到好奇之外,

還因為自己當時處在一個無聊、無助或者無愛的狀況中。

現在的孩子也是如此,

他們對「死亡」的含義理解並不透徹,

並且可能會因為挫折而看不到人生的精彩,

獲得不了理解,感覺自己是大千世界的流浪孤兒。

還記得駭人聽聞的「藍鯨遊戲」嗎?

我曾和幾個心理學者一起剖析受害兒童的心理原因,

發現甘願接受自殺訓練的孩子都有共同點,

那就是壓力大缺乏理解關心

這些悲劇都是信號,

提醒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

不要再說「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了,

小人國照樣有重重壓力。

關心孩子的情緒要勝過關心孩子的成績

我加入了家長qq群,

各種消息無一例外都是家長們的焦慮:

「我家孩子一回到家就不願寫作業,抱著ipad不放手,你們都是怎麼管教的啊?」

「我想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可是她總是比較抗拒,這時候我需要更強硬一點嗎?」

「茜茜能背這麼多古詩,我家孩子就比較笨,都快愁死了!」

「聽說小明爸爸專門做了一套孩子的訓練計劃,求分享啊!」

每每看到類似的信息我們難免會受到影響,

忍不住為孩子的未來感到焦慮。

尤其是當其他孩子成績比較好,

而自己的孩子沒有進步時,

那份焦慮感就會不斷加深。

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

成績並不代表成材,

分數更不能和成就、幸福、快樂這些美好的辭彙劃等號。

兒童心理學中有一個名為「元情緒理念」的理論,

這指的是家長總是習慣把紊亂焦慮的情緒理念傳達給孩子,

而孩子會把這份焦慮呈幾何倍擴大至身體和行為模式中。

所以在前段時間的「牛蛙之殤」事件中,

備受升學壓力的孩子患上了小兒抽動症;

在這9起跳樓事件中,

孩子們因發泄不了焦慮而選擇自殺。

我不要總去詢問孩子的考試成績,

而應該多關心她在考試前後的情緒變化。

當她對我們說「媽媽,這次我考得沒有樂樂好」時,

不妨給她一個擁抱,告訴他:,

「樂樂成績好是好孩子,

我們寶貝會為了準備考試而努力也是好孩子,

最重要的是,媽媽很愛你。」

媽媽要時刻與孩子之間建立共情,

不要讓孩子覺得只有學習好才值得被愛,

每一個孩子都是顏色不同的花朵,

只不過是成長的花期不同罷了。

讓孩子感受愛與大千世界的精彩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

陳小春的兒子Jasper讓我印象深刻。

面對總是生氣的爸爸,

普通的孩子可能會接受不了或者崩潰大哭,

但是Jasper卻總是能說出「你不要生氣」,

並講出「我也永遠愛你爸爸」。

面對爸爸出去捕魚離開自己的孤獨,

他也能做到理解並安慰其他小朋友。

我相信,

能夠不斷給予周遭事物很多愛的Jasper

一定也獲得了對等的愛與希望。

他會愛別人,是因為有人在他身邊不斷說著「我愛你」,

在他為媽媽應采兒慶生的視頻中,

應采兒一直用滿懷愛意的眼神望著他。

當他擁有足夠的愛,

即便有一天遇到挫折也不會輕易絕望,

因為至少他還有愛他的人與他愛的人。

卡夫卡說過,

「我所得到的成績,無一不是孤獨的成果。」

正所謂,高處不勝寒,

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其實反而更難獲得簡單的幸福,

建議媽媽們不要讓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

他總要去窺探一下幸福真正的輪廓,

例如一次說走就走的家庭旅行,

例如和朋友們興緻勃勃的一場足球賽。

當孩子如同集郵一般收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美好時,

他會發現人生是精彩紛呈的,

那樣他才會有發現「活著」是一件幸福的事。

錯誤的挫折教育,會透支孩子的幸福感

在10起兒童跳樓事件的微博底下,

總會存在一些不同的評論:

「不就是學習嗎?

怎麼別的孩子沒跳樓,偏偏他跳了?

看來是從小沒受過什麼挫折。」

這種「小時候沒受過足夠挫折導致承受力低」的思維存在於許多家長的腦中,

所以他們信奉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

認為只要讓孩子吃足夠的苦,

那麼孩子就能無堅不摧地面對殘酷的世界,

這才有了樂嘉帶著4歲女兒橫穿沙漠等 「虎爸」、「虎媽」的案例。

這些苦難教育都變了質,

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折磨。

苦難教育本身就帶著一定的僥倖性,

不斷體罰和心罰不見得會讓孩子變得更堅韌,

只會讓孩子變得更麻木罷了。

董卿在參與採訪時提起小時候遭受的挫折教育依然淚流滿面,

那些父親設置的苦難讓她至今都難以化解。

其實,挫折不需要設置,

因為它存在於人生中的每一個階段,

整個生命過程,就是挫折本身。

如果在孩子的童年時期不充分地給予快樂和幸福的回憶,

他們又怎能相信,這個世界擁有幸福呢?

尹建莉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到,

「父母都不要做穿著西裝的野蠻人。」

親子教育貴在引導,而不是「施暴」。

如果想讓孩子提升抗挫折的能力,

與其想方設法讓孩子練就鋼筋鐵骨,

不如多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觀察與引導。

楊瀾在參與採訪時說到,

她盡量多地給予孩子鼓勵,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

和孩子一起商討解決的方法。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遇到挫折時要想辦法「解決ta」。

我知道,這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我愛我的女兒,

我希望她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懂得活著的含義。

相信每一位媽媽都與我有一樣的希冀,

那麼從現在開始,

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之前,

先關心他們飛得累不累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育那些事 的精彩文章: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
好好愛那個打人的孩子,他真的很受傷
小學生寫作方法指導!

TAG:教育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