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BAT到蘋果,再到銀行們,刷臉成了新寵兒

從BAT到蘋果,再到銀行們,刷臉成了新寵兒

9月13日凌晨,iPhone8及8s在喬布斯劇院發布,同時蘋果十周年紀念機iPhone X也同台亮相,最博人眼球的是iPhone X加入的臉部識別技術。隨著蘋果公司將該項技術運用於手機,臉部識別技術被推向了白熱化。

人臉識別技術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但其識別精度和安全性上的不容樂觀致使該技術沒有得到推廣。蘋果此次推廣也並非刷臉第一人,早在蘋果新品發布會之前,國內刷臉市場早已硝煙四起。

BATJ「刷臉」市場華山論劍,各有千秋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51億元左右。而尚未被完全開發的金融行業人臉識別更被業界預估為千億級市場,面對如此廣闊的未來市場,BATJ怎能不為所動?

主打刷臉支付的阿里京東「前沿派」

2017年9月1日,支付寶在杭州的肯德基KPRO餐廳以「諾曼底式登陸」上線刷臉支付,成為全球首個將「刷臉支付」推向商用的試用點,成功搶佔刷臉市場商用化的先機。而這次成功也並非偶然,早在2015年3月,馬雲就在漢諾威電子展的開幕式上成功展示過刷臉支付。如今,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從漢諾威搬到了杭州的肯德基餐廳,成功實現了場景轉變,阿里巴巴首先將刷臉支付引進了大眾的消費生活中。

近幾年來,阿里在多次重大決策上似乎總能「未卜先知」,從B2B到移動支付,再到現在的刷臉支付,阿里的優勢均取決於對市場的敏銳嗅覺,及其背後核心技術:此次刷臉支付阿里採用了曠視face++最新的二代人臉識別技術以快速有效識別真偽人臉。加之憑藉阿里巴巴集團積累的口碑和強大的客戶群體,阿里在此次刷臉支付的商業推廣上信心十足。

而電商後起之師,號稱人臉識別技術演算法識別率高達99.9%的京東,也在8月31日針對其旗下的京東之家多地店面進行內測。不過此次內測僅是試水刷臉市場,進一步收集用戶反饋以推動刷臉支付的迭代升級,京東下一步還將邀請更多用戶進行真實商業場景的開放測試。

京東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市場風險,但與10億的支付寶用戶相比,京東的受測群體還較為單一,並不能得到多元化的反饋。且對電商起家的京東來說,近兩年更多精力和資金都投入到了B2B平台上(2015年業務佔比已達30%~50%),對僅在內測的刷臉支付市場,京東並未表露出太大的野心。因此,阿里宣布將刷臉支付直接商用化後,能在市場份額上取得壓倒性優勢也算理所應當。

對阿里和京東來說,培養用戶習慣搶佔市場,是此次刷臉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刷臉支付在金融領域的前景,還取決於監管部門對於刷臉支付安全性的評估。事實上,按照監管部門的支付安全規則,現階段刷臉支付仍需要多重驗證才能完成支付,其主張的便捷性實則極其有限。此外,更多的輔助驗證方式也造成刷臉時間成本高企,刷臉支付的實際市場推廣仍存在一定難度。

注重公共服務問題的「民生派」

擁有強大技術流的百度和騰訊在馬雲宣稱刷臉時代的到來之後在支付領域依然不為所動,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生安保上。騰訊新建總部門禁及智能簽到系統均採用了人臉識別技術,且騰訊慧眼在多城市開放微信自助辦證和用戶自助辦理酒店入住的功能。而以人工智慧技術引領的百度更是將刷臉技術應用到了員工食堂、自動售貨機、景區入園、機場安檢等多個場景。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度與騰訊刷臉技術的實際生活落地亦獨具優勢。

擁有刷臉自主研發技術的兩大巨頭,此次一改往常作風,並不與「前沿派」爭搶刷臉支付的市場。其實,在競爭力上,騰訊單憑微信的用戶群體就足以搶佔支付寶刷臉不少的市場份額;而即使在上半年乏力的百度,在確立人工智慧的主航線之後,也將會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去打造刷臉技術。

不過從產品用途的維度去看,相對於刷臉支付而言,百度、騰訊在公共服務上做的努力卻能收穫立竿見影的效果。畢竟如今掃碼支付也簡單便捷,刷臉支付的推出則難免雞肋,不少用戶也僅是嘗鮮刷臉支付而已。但對於辦證、簽到、安檢登機等公共服務,刷臉技術所帶來的變化卻舉重若輕。

而從目前局勢來看,刷臉支付的掌門阿里已經憑藉敏銳的嗅覺在市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但騰訊百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解決了實際生活問題,在基礎服務上積累用戶群體的速度也許會更快。未來的人臉識別市場鹿死誰手依然不得而知。

當然,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算不上黑科技了,也並非四大巨頭的專享。該項技術目前也廣泛應用於手機行業的人臉識別解鎖,13日凌晨亮相的iPhone X正是將該項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手機「刷臉解鎖」領域風起雲湧,逐浪排空

通過面部識別就能快速打開手機,「刷臉解鎖」相較於指紋解鎖顯得更加方便快捷,並能有效防止用戶在非自願狀態下強行開鎖,能更高效地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在刷臉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國美7月率先推出支持面部識別功能的國美s1,速度最快可達0.1秒;而小米在9月11日發布會上發布了拍照旗艦小米Note3,也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手機解鎖上,但除此之外,小米AI應用更多在於美顏拍照;隨後,vivo在印度發布的V7+宣布開始應用刷臉解鎖,但該款手機卻被戲稱為x20的低配版,顯得有些「隨波逐流」。

蘋果「科技+情懷」剛柔並施

此次蘋果推出的iPhone X與以上三者的人臉解鎖最大差異在於: iPhone X 的Face ID驗證系統,是通過3D光學相機、注視感知、仿生晶元、及其紅外感測器的活體檢測來驗證受測者是否為機主用戶。儘管如此,業內人士仍對帶有Face id 的iPhone X褒貶不一。

一方面是貶,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尚未成熟,蘋果高調推出刷臉有些冒失,弄不好會砸了自己十年的招牌。自iPhone8上市以來,蘋果股份連續下跌,市值蒸發了280億美元,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影響到蘋果的股價。而發布會上刷臉解鎖出錯之事也讓公眾提出質疑:face id真的是成功之舉嗎?

另一方面則是褒,不邁出第一步,永遠都沒法進步,不敢嘗試,就永遠做不出好的產品。也只有第一個吃葡萄的人才知道葡萄是酸還是甜,蘋果此舉正是如此。將人臉識別技術直接邁向市場化,蘋果也擁有了第一手刷臉技術落地利弊的信息,而將刷臉推向市場化這一步確由蘋果優先邁出了。

壓軸華為能否再掀風浪

在眾多手機均已將人臉識別作為賣點的當下,備受關注的「國民品牌」華為手機宣布了華為mate10的發布時間及配置,一如既往對蘋果新品形成夾擊之勢。但雖說mate10搭載了華為最新的處理器,此次新品卻並未明確說明是否加入風口浪尖上的人臉識別技術。不過可以想見,如果華為mate10在本次競爭中失去了「刷臉」這一項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功能,華為品牌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人臉識別技術這兩年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隨著刷臉功能的不斷普及,刷臉支付也將成為未來消費支付的一種全新方式。而隨著手機行業的「刷臉解鎖」大戰愈演愈烈,刷臉支付終將席捲傳統銀行業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傳統銀行四面楚歌。

「刷臉風暴」席捲百家,銀行扳回一城卻註定敗北?

刷臉的功能在不斷發展變化,刷臉支付讓用戶體驗了全新的支付方式,而銀行業近日也進軍刷臉取款。目前,已有多家銀行先後解決了刷臉取款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將刷臉取款全線推廣。中農行表示將為全國多家分行、櫃檯機以及ATM機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採用先進的「雙目活體檢測」技術和其他生物識別技術來識別人臉的真偽;而早在去年招商銀行就在全國106個城市的近千台ATM機上安裝了「刷臉取款」的功能……

銀行業的此番改革成功將自己與互聯網企業的抗衡天平再次扳平,刷臉取款不僅能告別傳統銀行卡,降低銀行卡被複制的風險;還能降低設備吞卡數量,減輕基層行負擔;並能解決客戶因未帶卡而無法取款的問題;甚至能促進ATM的功能升級,為支持「線上開戶」等新業務做好準備。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刷臉取款並非一勞永逸。

其一,無現金時代下的刷臉取款多此一舉。隨著刷臉時代的真正到來,如果刷臉支付成為未來消費支付的主要方式,那麼刷臉取款強調的方便快捷取款功能就會淪為雞肋,銀行也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消費市場的未來趨向可能會改變現金消費的習慣,而刷臉支付更會加劇不帶現金出門現象。

其二,限制取款更是火上澆油。目前刷臉取款的取款限額為3000元每天,雖然從安全性上考慮,能夠降低交易風險,保護用戶資金安全,但這也大大限制了用戶的使用。本身線下消費就明顯處於劣勢,取款限額則更是火上澆油。

其三,刷臉取款捨本逐末,導致線下客戶流失。不少銀行客戶表示,銀行一味在智能設備上砸錢,卻忽視了線下服務質量,且目前營業網點及其服務窗口也越開越少。一旦需要在櫃檯辦理業務,光排隊就會浪費大量時間,這其實也在無形中拉低銀行形象,導致用戶排斥銀行。

從電商雙雄的刷臉支付,到百度騰訊的刷臉生活應用,從手機的刷臉解鎖,再到銀行的刷臉取款,都是為了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務,告別繁瑣複雜的操作流程。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生活訴求,而更多的企業則要在這場風浪中迎接無數未知的挑戰。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QQ:liuku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曠 的精彩文章:

微博、知乎、今日頭條如何打響內容第三次世界大戰?
從混亂無序到標準統一,可信區塊鏈如何扭轉乾坤?
產業互聯網全面爆發,To B市場該如何革命?
Steam水土不服,騰訊網易PK高手過招誰能取勝?
爆紅的無人貨架距離新零售還有多遠?

TAG:劉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