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戊戌六君子,除了譚嗣同你還記得幾個名字?

戊戌六君子,除了譚嗣同你還記得幾個名字?

本文3984字,讀完大約需要7分鐘

1

1910年,汪精衛同學行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被捕入獄。獄卒劉一鳴見他一表人才氣度非凡,不由心生敬意,主動向他介紹看守所情況,說你這一個單間,十二年前是譚嗣同譚大人住過的。

汪精衛一聽,竟然是戊戌六君子之首、「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舊居,不由得肅然起敬。

劉一鳴回憶,當年戊戌政變時,譚嗣同在獄中泰然自若,終日在室中行走,有時撿起地上的煤渣在牆上寫,問他幹什麼,他說寫詩。而林旭長相俊美,在獄中常常微笑。至於康有為的弟弟康有溥(康有溥字廣仁)則用頭撞牆,痛哭流涕:「天哪,哥子做的事,卻要兄弟來承當。」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和劉光第六人被帶出獄。康廣仁怕去受刑,嚎啕大哭。劉光第曾在刑部,知道固定程序,就安慰他說:這是去提審,不是去砍頭,沒必要哭。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康廣仁哭得有道理。一行人徑直被帶出西角門的時候,劉光第大驚。他知道,被帶出西角門後的下一站都是西市刑場,於是大罵道:「審也不審,罪還沒定,就要殺頭了?太黑了吧!」

六君子裡面,譚嗣同自知必死,康廣仁最怕死,楊深秀、楊銳不知會不會死,林旭和劉光第則以為必不致死。但最後,都被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砍掉了腦袋。這一切,其實都要怪康廣仁的哥哥,康有為。

2

後來的教科書上說,維新派之所以失敗,是由於袁世凱貪圖富貴向保守派榮祿告密,才導致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功敗垂成。言之鑿鑿的程度,堪比周小平。然而事實上,清廷得知康梁密謀不是來自於袁世凱,而正是來自於:康廣仁。

康有為以激進的立場和觀點,得到了急於擺脫慈禧蔭蔽的光緒帝的寵幸,也在暗中迎合了光緒心裡要做一代明君、效仿日本明治天皇變法自強的理想。但激進的康有為,也遭到了如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久經世事、深明世故的資深官僚的厭惡。康有為倡導一步到位,而張之洞等人認為中國國情與日本不同,必須謹慎從事、步步為營,急躁必然會欲速而不達。

康有為和譚嗣同得不到多少支持,掌權的阻力大,於是就準備鋌而走險,利用武力圍困頤和園、劫持慈禧——必要時可以不小心殺掉——來保證光緒帝從此大權在握一手遮天。他們手裡沒槍,於是就準備找有槍的人合作。找誰呢?袁世凱。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邀請他一起搞政變,說你不答應我今晚就不走。袁世凱一聽差點驚到尿褲子。他跟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樣熱血激進的書生不同,他深知政變的嚴重性:一個弄不好人頭落地不說,整個國家政局都會因此而劇烈動蕩。所以他跟譚嗣同虛與委蛇,但很快就找到了頂頭上司榮祿商量對策。袁世凱深知:他幫維新派造反,事情成不成先不論,就算成了,在康梁譚這樣不按常理出牌的激進派手裡,過河拆橋是分分鐘的事。

從梁啟超們的角度看,袁世凱是告密;從另外的角度看,袁世凱只是必須做出一個他自己認為最正確的選擇。而且從現在來看,也可能是對當時整個中國而言最正確的選擇。

只是此時,就連榮祿也沒敢把事情往慈禧那裡捅,因為裡面牽涉到太后和皇帝的關係。何況目前只知道譚嗣同們的一個構想,沒有一絲一毫真憑實據。暗中戒備沒問題,但要是一旦貿然上告,弄不好太后和皇帝都要遷怒。

正在榮祿和袁世凱在天津提心弔膽的同時,朝廷對康有為們的意見越來越大,許多人都上書彈劾康有為。在慈禧的授意下,光緒不得已簽發了對康有為的逮捕令。但事前康有為已經聽到風聲不對,一溜煙跑了。他跑得倒是夠迅速,只是苦了沒跑掉的康廣仁。此時清廷其實只針對康氏兄弟,壓根沒管梁啟超和譚嗣同。

1898年9月21日,康廣仁被捕。在審訊過程中,沒有反迫供經驗的他多少吐露了一些維新派的圖謀。六扇門的老手越聽越覺得沒那麼簡單,一路深挖,終於發現了維新派準備用武力殺進頤和園、劫持西太后的政變圖謀。

這一來就捅破了天,剛剛才在這天從紫禁城回到頤和園的慈禧,當晚深夜緊急從頤和園又趕回紫禁城,並且加強了紫禁城、西苑和頤和園三處的警戒力量。跟著把譚嗣同等人一抓,政變圖謀就更清楚了。

如此性命攸關的大事,如果慈禧從譚嗣同那裡得知袁世凱和榮祿早幾天前就聽到風聲而居然沒有上告,心裡是什麼感受?但榮祿和袁世凱後來卻深得慈禧信任,成為權力中樞,只能猜測:慈禧作為老政治家,是認可榮祿和袁世凱的決斷的,因為若是易地而處,她可能也會那樣處理。

總之就是榮祿和袁世凱還沒決定怎麼告密的時候,康廣仁先漏了風聲。

3

慈禧毫無疑問勃然大怒,除了立即下令抓捕康黨之外,也馬上把光緒叫來跪到面前,疾言厲色痛加訓斥。因為她一定要弄明白:光緒到底有沒有介入政變圖謀。

光緒其實是被康有為坑了。從目前的已有資料來看,他確實不知道康有為的政變陰謀,雖然一旦成功他將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光緒雖然沒有參與逼宮殺後,但康有為在外卻是一直打著他的旗號行事。最關鍵的是,光緒曾寫過一道密詔給楊銳。雖然密詔的內容後來被證實確實與政變無關,可當時哪裡說得清?如今康有為跑掉,光緒是跳到黃河也難洗白了。

幸好慈禧雖然憤怒,但畢竟不是衝動的傻子,傻子不可能在帝國一把手的位置上坐上幾十年。綜合各方情況,她得出了自己的判斷:光緒很可能是被康有為利用了。她原來雖然不喜歡維新派和康有為,但也沒有想到要殺人,結果對方居然要先下手為強,那這事件的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9月24日,第一批抓捕名單出爐,被認為是「康黨」的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和譚嗣同被捕。

張蔭桓是舉薦康有為最積極的人,而徐致靖是康梁借用其名義上書次數最多的人。康有為出事,這兩個支持派首先脫不了干係。

而楊深秀則是堅定的皇權中心者,從心裡反對慈禧遙控光緒的現行格局。據當時同僚的記載,他常常放言說假如有3000桿毛瑟槍,就可以掃平頤和園、歸政於光緒。在楊深秀的心裡,他是把自己當唐朝時反對武則天的徐敬業來自比的。即便在康有為的陰謀行將敗露之際,他還準備最後一搏,勸說當時的清軍將領董福祥出兵勤王。

而楊銳和劉光第,都是向來鄙薄康有為的張之洞的學生,實際上是相當厭惡康有為的。他們雖然與林旭、譚嗣同同時被提拔為軍機掌京,但心既不往一處想、勁也不往一處使。楊銳雖然接受過光緒帝的密詔,但卻極其反感康有為和譚嗣同等的激進立場;劉光第被處死後,在其家中還發現了一份未及上交的彈劾康有為的奏疏。兩人被視為「康黨」而慘遭殺身之禍,當時之人皆視作奇冤。

譚嗣同和林旭倒是鐵杆的康黨。年僅24歲的林旭年少氣盛,被康有為的激進主義所深深吸引。而譚嗣同是康有為全部計劃的核心參與者,對康的親附比梁啟超甚至尤有過之。譚嗣同當時並不是沒有跟梁啟超一起逃走的機會,他當時已經到了日本使館,但有人問他:「皇帝能跑嗎?一家老小能跑嗎?」於是譚嗣同最後坦然就縛。

一方面,譚嗣同確實有為維新變法而流血犧牲的勇氣、有湘人悍不畏死的氣概,所以才說得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樣的豪言壯語。另一方面,他跟其他人的情況不同。他的父親是湖廣總督譚繼洵、清朝的封疆大吏,瀏陽譚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他死掉,對家族的影響有限;他走掉,整個譚氏家族必定就此完蛋。

所以對於譚嗣同而言,即便走得掉,他也是不能一走了之的。

4

一開始,清廷其實不是想那麼急殺掉戊戌六君子,只想儘快收尾。9月27日,朝廷下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和都察院嚴加審訊,並限三日之內回奏。

但慈禧發現,事件已經漸漸開始超出了自己的控制範圍,有可能出現更加難以應付的局面。首先,張蔭桓是與親俄的李鴻章相對立的親英親日派,他被捕之後,英國和日本通過外交途徑連續施壓,甚至使一直跟張蔭桓不睦的李鴻章也答應施以援手。慈禧即便在情感上再想殺張蔭桓,理智也告訴她:要張蔭桓的腦袋輕而易舉,但要收拾張蔭桓死後引發的政治和外交動蕩,卻是極其棘手。

徐致靖的父親是李鴻章的密友,私交極厚。但老謀深算的李鴻章並不自己出面,而是說動了首席軍機大臣榮祿,商定好一個標準說法:徐致靖是個典型的書獃子,因為頭腦太簡單所以被康有為利用。這雖然是說辭,但其實也差不多基本是實情。

其他的,張之洞通過盛宣懷、王文韶為楊銳和劉光第說情;林旭因為是沈葆楨的孫女婿,所以也有人為他說清;至於現任湖廣總督譚繼洵,更是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關係,死馬當活馬醫要救愛子一命。

看似慈禧已勝券在握,其實這場未遂政變之下的暗流涌動,遠遠超過事發之前:朝中的政治勢力暗中博弈,都想藉此機會上位;列強如俄、英、日均是虎視眈眈,時刻提防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會因此而損害;而原本反慈禧的政治力量,也有可能藉機壯大起來。人抓了或是跑了就等於大局已定?想法多天真啊。

無論對於帝國整體而言還是慈禧個人而言,當務之急都是把未遂政變事件給朝廷帶來的加害和政局的動蕩,以最快的方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最快的方式是什麼?儘快結案。而儘快結案,就意味著只能在未經審訊的情況下處決責任人,哪有一人不死和平共處的篡權?至於劉光第和楊銳是否冤枉,如果有時間本來可以慢慢查,但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只能對不起了。

當慈禧感覺形勢危急、越拖越難以控制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當斷則斷。所以她不會暗殺六君子,而是一定要讓六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明正典刑,至少理由充分得足以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

慈禧既是要砍掉戊戌六君子的首級,也是要砍掉有可能把局勢拖入泥淖中去的繩索。

5

六君子死後,教科書告訴你維新變法失敗了,其實不盡然。恰恰相反,清廷保留了諸多維新改革的措施不變,例如裁汰各省冗員、創建京師大學堂等。而慈禧也很快下令,堅決制止把維新改革歸功於康有為的錯誤傾向。

因為戊戌變法所代表的新政改革,其實並非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一家之言,而是整個清廷從慈禧光緒到李鴻章張之洞的共識。人人都知道要改革,不然國家這條船遲早要沉。但如何改?改哪裡?究竟怎麼改誰說了算?說到底還是政治權力。也就是說,當時變法維新的決定性推手,其實是慈禧而絕不是光緒。

政權不僅關係到帝國改革的進退成敗,更關係到個人的身家性命。在政治鬥爭中,成王敗寇一直都是雷打不動的規則。要別人的命當然可以,但失敗了就要丟掉自己的命,這就是當時參與政治的規則和公平。

張蔭桓雖然這次保住了命被充軍新疆,但慈禧記恨甚深,兩年後借庚子之變的時機還是砍了他的腦袋;徐致靖與兒子一起被罷斥回鄉,永不敘用;林旭的妻子抑鬱而終;楊銳靈柩被運回家鄉四川綿竹,墓地在1958年農業深耕時被封土剷平;相比之下劉光第的運氣好一點,如今轉葬於四川富順縣烈士陵園;譚嗣同的父親被罷官,家族倒是未受多大牽連;梁啟超之後與康有為漸行漸遠,逐漸分道揚鑣。

死了親弟弟的康有為在國外靠著華僑的供養,一邊買房置地一邊廣納妻妾,一邊暢飲德國啤酒、一邊大肆篡改種種言辭敘述,既為六君子張目也為自己洗白。

該死的未必死,不該死的未必不死;理想的事業未必成,成了也未必就比之前更理想。政治如此、歷史如此、實情和真相向來也如此。

參考:馬勇《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諶旭彬《掩蓋百年的「戊戌六君子」被殺真相》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和莎士比亞的365天——莎翁和他的故事
許知遠:用閱讀,尋找你的同路人
1950年的節日、遊行與美好肉體
梅毅細說《水滸傳》
袁世凱帶出了北洋軍,他孫媳婦造出了原子彈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