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勞動可以開發思維,國慶長假應該給孩子適當安排一些勞動!

勞動可以開發思維,國慶長假應該給孩子適當安排一些勞動!

許多家長和老師對現在孩子的印象就是一個字「懶」:五六歲了不會自己吃飯,上小學了自己不會收拾書包,上中學了不會洗自己的內衣,上大學了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結婚成家了不會做飯,老大不小了還在家「啃老」……父母們有時很是糾結:「哪一天我們不在了,他可怎麼活?」

而孩子的懶又常常帶到學習中,懶得聽、懶得說,懶得讀、懶得寫,懶得做、懶得想……有的孩子的懶還與笨掛在一起,讓父母和老師愁哇愁,愁斷腸。

許多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有一種通病——懶。有的孩子五六歲了不自己穿衣服,上中學了還要媽媽梳辮子,還不會收拾書包……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勞,更不要說幫大人做家務了。

別抱怨孩子懶,先反省一下自己!

湖北某中學一份「中小學生勞動現狀與教育對策的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小學生在家一周僅勞動一次,時間為10分鐘至40分鐘,中學生在家的勞動時間更少,會做簡單家務的只有一半。

許多孩子的懶,很大程度是由家長造成的。做父母的對獨生子女寄予很大的期望,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以致使孩子「四體不勤」。

許多家長對孩子這樣教導:「只要你好好學習,要什麼都給,家裡什麼事情也不用你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好是成才的唯一條件,而勞動會影響學習,因為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孩子的學習家長不能代替,而孩子的勞動,哪怕是「自理性勞動」,也完全可以由家長來承擔——這是家長的「替代心理」。

有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由於歷史的原因沒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相反各種名目的勞動鍛煉佔去了許多大好時光,父母飽嘗了知識欠缺的苦頭,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識,為了讓孩子擁有自己所失去的一切,而讓他們遠離勞動——這是家長的「補償心理」。

那麼,勞動真的可以替代嗎?勞動真的無助孩子的成才嗎?

研究說話

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離異率、心理疾病率也較低。

其實,愛勞動是孩子的天性,懶是後天養成的。

專家分析說,讓孩子們從小做些家務,可培養他們形成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這一調查結果證實了家務勞動與孩子成才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也啟發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家務勞動對孩子的作用。所以,「勞動最光榮」的說法,不只是「面子好過」問題,更是「身子好過」問題,還是「日子好過」問題。

愛勞動是孩子的天性,懶是後天養成的。

天津市少工委曾對天津市城鄉3~8年級的1600餘名學生進行了「少年兒童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調查」,結果顯示:71.2%的孩子不同意「現在的孩子是懶惰的一代」的說法,與成人社會對孩子勞動品質的評價大不相同;92.7%的孩子表示「願意幹家務」……

既然愛勞動是孩子的天性,那為何現在的孩子普遍不愛勞動?究其原因:

一是孩子的問題,怕累怕苦怕臟;

二是家長的問題,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代「勞」;

三是教師的問題,有很多老師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結果在孩子腦海里留下了「勞動不光榮」「勞動是勞教」的錯誤思想。於是乎,在正當要求孩子勞動的時候,孩子就會氣鼓鼓地問:「我又做錯什麼了,要我洗碗?」

除了學校教育在無意中造成孩子對勞動的偏見,社會教育同樣會誤導孩子。中央電視台曾播報過這樣一則消息:乒乓國手陳圮在日本舉行的乒乓球比賽中,因和本國選手比賽以0比3敗北,摔壞拍子、踢翻椅子,對此,有關部門給予處罰:寫出檢查,併到河北省某地勞動一周。

對世界冠軍的這種舉動進行批評和處罰本是件好事,但讓人想不通的是,為何要用勞動這種方式呢?不可否認,在人們的潛意識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傳統觀念還在發揮著影響,勞動成了苦差事,成了「下等人」乾的事。

我們再回到家庭教育,又可以發現有的家長雖然沒有罰孩子勞動,但卻在用減免做家務來進行獎勵,這其實仍然是「看輕」勞動的表現。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的老師同樣在用減免勞動來獎勵尖子生:武漢某中學高三班主任特意制定了一份值日表,其中規定:前10名「尖子生」不用做值日,由成績處於中、下游的學生負責教室內外的清潔任務以及搬運學習資料等工作。老師的用意很明顯,差生腦力勞動不行,那就理所當然做體力勞動。結果是差生的學習時間越來越少,加上心情越來越差,成績自然也就越來越差,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不做值日或不做家務真的有助於好學生進一步提高成績嗎?

研究說話

調查發現,學習狀況處於中下等和下等的學生,平時家務勞動時間明顯少於中等以上的學生,這反過來說明了勞動時間的減少對學習成績提高並不存在積極意義。

不勞動,無助於學習,反而會引發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危機。南京中醫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杜文東指出,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漸拋棄這個美德,這是非常危險的。

在國外,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

在美國,家長會有意識地讓孩子到農場去幫助別人幹活,從中得到報酬,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掙錢不易,只有勞動才有收穫。而在美國的一些學校,只有那些學習好、表現又好的孩子才會被選去參加校級勞動,如到圖書館、學校辦公室幫忙等,能得到這種機會,那是一種榮耀。美國的不少公司還有一項不成文的慣例,即每年的4月22日是「帶孩子上班日」,目的是讓孩子知道和學習父母的生存之道。

讓孩子熱愛勞動有多重要?

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就是說勞動可以開發思維。許多中國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卻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而思維活動離不開實踐活動。

1.在勞動中孩子往往會遇到或發現新問題,這就會引發他思維的需要,他就要對勞動的結果有所預想,設計達到目的的路徑。

2.當孩子克服勞動中的困難,解決了勞動中的問題,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便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將進一步激發其求知慾,增加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說,這一目的在其他活動中是難以實現的。

所以,要讓孩子聰明,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我們不能厚此薄彼,否則會得不償失。

例如有一位語文老師讓三年級學生寫一篇以擦玻璃窗為題的作文,結果只有三個學生把玻璃怎樣才能擦乾淨這件事寫清楚了,因為他們曾在家長的指導下干過或看家長干過這件事。由此可見,實踐活動既有學習活動,又有創造活動,而勞動正兼有學習與創造這兩個功能。

3.另外,勞動還可以培養技能。不論孩子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有動手的技能、技巧。

如果父母有意識地從小訓練孩子動手解決自己生活中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善於動手的好習慣,在未來社會中便能很好地適應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怪異現象:大凡心靈手巧又勤勞的媽媽,多半有一個手拙懶散的女兒;一個能說會道的媽媽,往往有一個木訥緘口的孩子……究其原因,大概是手巧又勤勞的媽媽把該做的事都做了,女兒插不上手,或者做不好就挨罵;而口若懸河的媽媽經常搶答,哪有孩子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懶散、退避的性格。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孩子的「懶」呢?

假期正好是幹掉孩子的懶,讓孩子熱愛勞動的好時機。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一是要抓住時機

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看,孩子都是喜歡主動做事的:開始學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學吃飯的時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給他穿衣服,他還會搶著自己套上身……孩子開始成長的時候,便是他們學習做事情最強烈的時候,家長應該耐心地教給他們做事的方法,指導孩子做好他們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會做」的喜悅和成就。

另外,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好的運動方式,家長應該在孩子愛玩和想玩的時候,讓孩子盡情玩一玩,不要因顧忌安全問題而一味地管著孩子。

二是要捨得放手

不要總認為孩子小,許多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做而事事代勞,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機會練習,漸漸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會做了。因此,要捨得讓孩子鍛煉。同樣道理,我們也不能規定孩子玩的方式。

三是要製造絕望

家長故意「懶」一點,給孩子製造一種「絕望感」,死了依賴父母這條心,孩子就會勤快起來。使用這一招,要求家長不能太心軟。

四是要貼合實際

孩子的年齡不同,動作技巧、認知程度、體力、耐心均不相同,家長讓孩子做家務或做遊戲,應視孩子能力來做,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產生抗拒和畏懼。

五是要反覆宣傳

孩子早期出現的勞動熱情,往往會給家長增添一些麻煩,可能要浪費家長一點時間,甚至還會糟蹋一些東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輕易地放過教育孩子的好機會,應因勢利導、耐心講解、反覆示範。家長應鼓動孩子多出門,到風景區看一看,或到遊樂場玩一玩,或到運動場練一練。

六是要積極鼓勵

家長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嘗試,以鼓勵表揚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就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如給他一個微笑、擁抱一下或說聲「謝謝」「幹得不錯」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興和自豪,體驗勞動的愉快,激起再勞動的慾望。每次玩耍過後,也可以關心地問問孩子:「玩得開心嗎?」

七是要學會歸因

按照孩子的表現分析他對什麼事情懶,為什麼對這些事情「懶」。用理智去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要用情緒宣洩代替理性思考。

八是要耐心等待

孩子矯正自己懶的行為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可能有很多次反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不斷給孩子提供重塑自我的動力,發現孩子哪怕極細微的變化而加以肯定。

九是要以身作則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當發現孩子懶於讀書、學習時,我們要反省自己:作為家長或老師,我們讀書了嗎?當我們發現孩子「從網上下載了一些武俠小說、懸疑小說、恐怖小說、愛情小說看得津津有味」時,我們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平時也喜歡看這樣的書,從而讓孩子耳濡目染?

作者的話

知名作家魯稚說:「做個快樂懶媽,是門學問。」

有一個上小學的孩子,剛上學時,每天清早要媽媽起來做早飯,而當父母要他干點什麼事時,怎麼也支使不動。為了治一治孩子的懶病,他們就改變了做法。有一天早上起床後,孩子又催著媽媽快做飯,不然上學就會遲到。媽媽說,飯菜已放在鍋里了,你自己打開液化氣熱一熱就行了。開始孩子不幹,媽媽說你不怕遲到你就等著。他一看媽媽真的不起來做飯了,只好自己打開液化氣熱飯了。從那天開始,父母早上乾脆就不起床了,每天都是孩子自己做飯吃。時間長了,孩子也就習以為常了。別人不解地問這對夫妻:「你們怎麼那麼懶,心又那麼狠,竟讓孩子自己做飯哪。」夫妻倆說:「他自己能做。我們懶一點,心狠一點,兒子就會勤快一點。這對他的成長有好處。」

所以,「懶」媽治理懶孩子的絕招就是製造一種「絕望感」,讓孩子死了依賴大人這條心。

作者簡介

嚴育洪

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廳的領軍人物。發表教育論文500多篇,出版教育專著多達22本,其中兩本被評為教育部推薦課程資源。本文選自作者暢銷書《你不知道的孩子B面》。

WaWaYaYa愛讀?

幫孩子提高語文、英語成績

讓孩子愛上閱讀,讓閱讀改變人生

IOS用戶請到App Store下載

安卓用戶搜索WaWaYaYa下載

長按下圖,進行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WaYaYa 的精彩文章:

TAG:WaWaYa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