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和杜甫這對好基友,是如何煉成的?

李白和杜甫這對好基友,是如何煉成的?

近日讀到杜甫的兩首詩,名為《夢李白二首》。

看完有點疑惑,這得多深的感情呢,連續三天都夢到同一個人,字裡行間裝著一股戰戰兢兢的焦慮和恐慌。估計現在熱戀的情侶也不至於這麼想念吧?同生在唐代,兩個大詩人相識很正常,可這麼深的感情,莫非另有隱情?好奇八卦了一下,原來兩人真的是忘年好基友,並傳承著一段令人感慨的情誼。

李白生於公元701年,杜甫小他11歲。兩人同為江湖仕途奔波客,要知道唐朝時的江湖版圖可比現在大多了,可交通狀況比較原始,來往任職沒有幾個月根本上不了任。所以,古代任職路上,都是走走停停,看看玩玩,不亞於一趟長途觀光旅行。

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已是大唐內赫赫有名的詩人,江湖中的傳說。此時的李白,知名度更是因為在中央混過,跟皇上來往頻繁而顯得很有背景。就在此前兩年,因玄宗偶然讀到李白的詩,對其才學大加讚賞。皇恩浩蕩,皇上一紙令下,將李白引入宮內翰林院任職翰林待詔。翰林待詔是個什麼官?跟平時我們聽說的翰林學士有區別嗎?答案是有,而且區別很大。翰林學士,一般兼任一個有品級的官,比如吏部尚書,是正牌的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他們掌握著重要的政治資源,坐的是正宗的官位,有些重要的詔書文書,都是由翰林學士來參謀起草的。

而李白所做的這個翰林待詔,說白了是陪皇上玩的。比如皇上到公園看見牡丹花了,叫個畫家待詔來給他畫一下,叫畫待詔;還有皇上悶了,陪皇上下棋的待詔,算卦的待詔,講道的待詔,論佛的待詔等等。簡單點說,翰林待詔就是陪皇上進行一些高逼格,有技術的,隨叫隨到的文藝工作者。雖然在此時的唐朝,翰林待詔和翰林學士的區分剛剛興起,不同資料顯示待詔可能也會從事一些起草詔書的工作,然而很明顯的一點是,李白這個翰林詩文待詔,在中央任職期間主要任務就是陪皇上遊山玩水,或者負責宴會上的接待工作,寫詩助興,跟政治責任和任務沒有什麼關係。他那充滿了社稷抱負的雄心壯志,在玄宗這裡並沒有什麼施展的機會。時間久了,信奉道家思想的李白,不免覺得無聊起來,這種差事並不能滿足他的任何政治幻想;同時在皇上跟前,受寵信慣了,人也驕奢了幾分,難免給了嫉妒他的同僚一些乘虛而入,離間他和皇帝的機會。

因此在李白43歲這年,翰林待詔辭職不做了,李白卷著鋪蓋卷,拿著皇上給的慰問金,開始遊歷名川大山、尋道訪仙了。在天寶三年即744年春天,他來到了洛陽。在洛陽好友為李白舉行的洗塵宴上,杜甫見到了氣宇軒昂,神清氣朗的李白。觥籌交錯中,李白也注意到了這個神情穩健的年輕人,一打聽,原來是那個24歲時就寫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文藝小青年杜甫,兩人由此結識,相見甚歡,深夜暢談,迅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杜甫時年33歲。這次相遇可謂中國詩歌史的一次重大事件。聞一多先生曾評價這對詩人的相見在「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了。」

同類相聚,必覺相見恨晚。兩人迅速約好秋天再次同游。於是當年秋天,李白和杜甫,當時還遇到了高適,三人同游梁宋(現在河南開封、商丘附近)。三人雖然境遇不同,李白剛從中央出來,杜甫尚且年輕,仕途還在遠方光明大道上待追求,高適也還未入仕,然而三人報效社稷,效忠祖國的理想卻是志同道合的。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把酒遇知己,意興未闌珊,當即約好來年要再次同游。

第二年,即745年秋季,杜甫決定去西安開闢自己的政治前途,與李白在魯郡東石門(石門在今山東曲阜)話別。此時,李白已跟杜甫相熟,倆人已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了,同蓋一床被,相攜前行,場面基情十足啊!這兩句出自杜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而臨別時,李白也給好基友寫下了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相贈。之所以叫杜二甫,因為杜甫家裡排行老二。一般跟朋友能叫到乳名或者小名的,那一定是很熟了,杜二甫,李十二白,不亞於你叫我二狗子,我叫你小六子,是不是透露了十足好哥們兒的味道?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看看文中,李白那一臉憂桑不舍的樣子,恨不得一醉方休,筵席永不散。雖說李白生性洒脫,狂放不羈,可是畢竟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這一別,不知何日與君再相見,所以詩中難免流露悲悲戚戚。不多久,在同年秋天,便又作詩一首,思念杜甫(沙丘也在今山東兗州境內),可見兩人感情之深。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看到這句,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一個大男人寫給另一個男人的相思詩,真有「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陰柔綿綿之意。

從744到745這兩年,李杜二人頻繁見了三面,可見交情之深。可誰知此一別,江湖深遠,再見亦難。後來杜甫的仕途並不順利,而跟老朋友李白比起來,還算幸運多了。李白抱有一腔愛國熱血,可是時運不濟,碰上安史之亂不說,又站錯了隊伍。在公元757年,李白56歲時,被誤以為參與永王李璘(玄宗的太子李亨同父異母的弟弟)謀反而鋃鐺入獄。後來承老朋友宋若思(宋之問的侄子)相救,才從獄中獲釋流放。

彼時,杜甫聽說此消息,心急如焚,那時通信尚不發達,不比現在微信可以隨時更新狀態,即使有,估計這樣的政治犯也是要隱姓埋名,不宜招搖為上。面對老友生死未卜,杜甫心內焦急萬分,思念感懷之情溢於言表,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連續三天夢到了李白,也才有了文中開頭所呈現的《夢李白二首》。了解了這些,才理解了杜甫思念好友之甚,也理解了兩個朋友之間的友情之深。

據統計,在兩人相交的幾十年里,李白為杜甫寫的詩,據考證確切的只有前文所示兩首,而杜甫專門為李白寫的詩有11首(另有4首提及李白)之多。從數量上看,兩人的關係不算平等,然而人生來性格有別,以李白不羈的豪放,杜甫的樸實重情,有數量上的差異也算可以理解。

杜甫仰慕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思念杜甫到「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的地步。無論如何,兩人的友誼都是如四海之寬闊,天地之高遠的。只是當年,同游東魯之時,若知此一別再無相見,唯鴻雁傳書寄相思,是否會在離別之時,多一首千古傳唱的佳作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5後的生存法則 的精彩文章:

共享校花,共享你媽啊
都怪書名,害我差點錯過這本書

TAG:95後的生存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