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微縮建築:盛世濃縮於方寸

微縮建築:盛世濃縮於方寸

文字 鍾子凡 孫康潔 劉睿馨 樊智宇

攝影 劉睿馨 樊智宇

編輯 陳怡寧

蘭州,染著黃河的顏色從遠古走來。在這片巧奪天工的土地上,就有這麼一位匠人,正用手中的刻刀,重現金城往日鬼斧神工。曾經有人說,人類最高的文明是建築。這個人,用刻刀濃縮了歷史,又用雙手生生拽住了幾千年的時光。

「我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想給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對於我來說,或許這些微縮建築是我留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有一天我不在了,它們卻會留在這個世界上。它們浸染了我的熱愛和心血,在我眼中它們就是我生命的延伸。」這個匠人如是說。

匠史: 帶著手藝走出山,嘉峪關給予他靈感

微縮建築的出生地在蘭州榆中縣邊緣的一處農家院落,頗有些小隱隱於野的味道。當我們一行人走近這座院落時,就聽到裡面傳來一聲聲有節奏的丁丁當當的擊打聲。而這座院落曾經的主人,也就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微縮建築的創始人丁武明先生,已經故去了,接待我們的是他的兒子和徒弟們。

我們一進去,各式的模型建築就填滿了我們的眼。天安門城樓、北京天壇、武漢黃鶴樓、嘉峪關城樓、西安鐘樓……這一個個中國古代建築的極品佳作,都被「巧手匠」丁武明和他的徒弟們一一微縮在了方寸之中,讓人驚嘆不已。細看丁武明的微縮景觀,工藝精湛、精巧至極。間架、出廊、屋頂都與原建築形同無異,就連斗拱等細節也分毫不差。特別是他製作的「北京天壇-祈年殿」於2011年7月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就是他這一走,對我的壓力比較大一點,畢竟他幾乎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這上邊了,我至少是不能讓他在我的手裡面斷送了。」丁武明先生的兒子對我們說道。

1971年,丁武明初中畢業。祖輩都是木匠的他, 16歲便從父親手中接過木匠傢伙,跟著父親走街串巷地給人家蓋房子。丁武明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很快便繼承了父親的手藝。

1983年,丁武明和朋友在嘉峪關承包了一些工程,幹活之餘,他被朋友領著逛了一圈嘉峪關。從看到關城的那一刻起,丁武明便萌生了一個念頭:把嘉峪關城樓微縮成小樣,為偉大的建築留下一個標本。

「有一年大年三十我們在一起看電視,那時候在家裡面做模型嘛,就是在樓上嘛,他初衷只是一種愛好,他就是想把這個城樓做出來,嘉峪關城樓,做第一件的時候。看著電視他坐著坐著就起來弄這個了,他基本上就是鑽進去了,一心撲進去了。」丁武明的兒子回憶道。

檯子上琳琅滿目的微縮建築模型中,這件嘉峪關城樓的模型最引人注意。

嘉峪關整套模型要做一年多的時間,這是丁武明先生的第一件微縮建築作品,也是最宏偉的一件。

2011年冬,武漢最寒冷的時候。武昌蛇山之巔的「天下第一名樓」——黃鶴樓依舊遊人如織,不過有個人顯得與其他遊客格外與眾不同。僅這一座樓這個人就遊覽了足足15天,細緻入微的觀察、丈量、記錄、繪畫,顯得格外一絲不苟,這個人就是丁武明。

2年後,丁武明的小院里,一座微縮版黃鶴樓正逐漸成型。這個耗費13萬個零部件按照比例微縮而成的黃鶴樓,由於體量小,13萬個零部件中有些特別微小精緻,耗費匠人巨大心血,讓人嘆為觀止。之後,天安門、天壇祈年殿、岳陽樓等等一大批中華古代經典建築從祖國的江山各地微縮到了他的古色小院中。

丁家班的工人回憶起和丁武明學藝的那段時光,還頗有感慨。有位老工人記得,那時候丁武明會在吃飯吃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些之前想不出來的技藝,放下碗就跑過去了。丁武明就是有一種超前意識的思維,就是想用另一種方式將古代的建築古代的記憶保留下來,告訴後輩做每個部件的精髓在哪裡。言傳身教,丁武明是毫無保留的,卻又覺得自己腦子裡的東西給下一代硬塞是不行的,還是得下一代自己領會。反正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丁武明都會跟他說,學不學還得看工人們自己。

匠事:千錘萬煉出來的丁家班

丁武明先生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兒子和弟子們繼承了他微縮建築的衣缽。

我們進到丁武明小院的時候,丁家班的匠人正在那裡低頭忙活著,都是在手工製作。丁武明的兒子告訴我們,目前這裡有十一個員工,有的是新手,有的已經是老師傅了。這裡絕大部分的展品還都是故去的丁武明先生做的,他們只做了幾件。

這裡的一位工人和我們說,以前丁武明老爺子在的時候,所有的作品都是純手工。現在有了一些創新,但還是按照傳統的,只是製作的過程上可能會通過機器做一個雕花。

現在丁家班的技術和經驗,都是以前丁武明親身實踐一點點總結積累下來的,都是他的心血。那時候的丁武明每走到一個有古建築的地方都會看一下,看能不能把握,能的就要做。先看一下,然後用尺拉一下量一下。做大件是為了吃飯,做小件就是閑的時候,自娛自樂一下。如果決定去做就必須得去實地。那時候鐵了心想做蘭州卧橋,橋現在已經沒有了,那就四處找資料把它復原起來。

「拼主體難!平面的好做,斜面的不好做。大的模型就是從底部一層一層做上來的。先弄底部的架子,再在上面搭梁。再弄屋檐。小的就不一樣了,沒辦法固定,得先把這個架子和梁弄出來,在把下面這部分弄上來。」一位剛剛在這裡做了一兩個月的工人給我們耐心講解。

這位工人告訴我們,他以前是蓋房子的,農村沒有經濟實力,師傅就把他帶來這裡學這個。這個比農村蓋房子更精細。他自己也是喜歡這個,如果不喜歡乏力了做不下去。有些做不上,會讓人睡不著覺。「就和丁老師說的一樣,做到一定的時候,今天這個沒有想透徹,然後睡著了,夜裡靈光一現還會突然醒來: 哦!那裡有問題存在呀! 然後就半夜翻起來把問題再想一遍,然後再繼續睡覺,第二天起來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丁家班的工人們說,做模型時有很多地方和圖紙不完全符合,工人們就在細節上加一些自己的創造。建築最主要的就是受力,不能梁還沒上去房子就塌了。首先還是要穩定。其次就是想讓模型哪一塊好看,就再設計一下。他們這些個欄子都是經過幾個朝代的改進,都是最美觀的,受力點也都是最好的。

丁家班目前在做的一個作品是一個復原木雕——西漢的古建築。這種已經消失的古代建築遺址,都是靠專家的考古挖掘資料,古籍記載和專家學者的推測畫出的圖紙,按比例來雕刻。雕刻完成後要給成品刷本色的漆,一是可以防止木料腐蝕,二是可以提高木雕的亮度,增加美感,方便拍照。

「怎麼會放棄啊!如果一遇到困難就放棄那可能就沒現在這麼多的作品了。經常會想不通問題,但會一直在想。」一位丁家班的老工人這樣和我們說。

匠心:莫愁前路無知己

「我收徒沒啥要求,只要耐得住寂寞。」一位老工人邊幹活邊笑著和我們說,「因為這個活一做就是一天,而且製作周期長,因此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技術啥的只要有木工基礎就行,我都會教,一多就熟練了。」

丁家班的微縮建築手藝,已經成功申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能拿到五千元的補貼,但是丁家班的生存還是主要靠售賣微縮建築模型。現在的丁家班還沒有到別的地方去搞宣傳,基本上是接到訂單,根據客戶的要求去做。

丁家班的工人告訴我們,微縮建築模型很難有創新。每次創新都要改變建築原來的受力點,總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們還在努力。不過在技術上已經,丁家班已經開始採用機器雕花了。

在這個摩天大樓接踵而來的時代,微縮建築是異軍突起的一股清流,彷彿是一種沉默的對抗。

丁家班的人和我們講,他們正在在籌辦民間博物館,這個技術在全國也就他們和西安一家在做,而他們在做古建築方面更加專業。總體來說銷量還是不多,感覺一直在虧損狀態,但丁家班的人們相信,等他們的博物館完成,以後發展會越來越好。

隔著喧囂的紅塵,完成一個模型就是挽住了一段歲月,跨越了一段歷史。這頭是現代文明的車水馬龍,那頭是千年以前的亭台樓閣,遙相呼應,彼此默然相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北角Corner 的精彩文章:

TAG:西北角Cor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