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鈞窯瓷鑒定的進一步研究

鈞窯瓷鑒定的進一步研究

宋 鈞窯天藍窯變淺紫釉仰鍾式花盆

「有一個鈞汝不分的時期,在宋中早期」專家和收藏界為數不少的朋友是這麼看的。其實不然,通過河南鄭州專業研究鈞瓷窯口出土器長達10來年的張先生,他對禹州、汝州、登封等數處古窯址的考察,認為此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根本不存在什麼「鈞汝不分時期」。鈞汝不分,是指在同一器物上,既有鈞的特徵,也有汝的特徵,但在更大程度上,應是指在同一窯口,既燒制鈞瓷,也燒制汝瓷。這在窯址採集的宋金元時期的瓷片標本中完全得到證實。另需點到,在禹州、汝州、登封接壤處的窯址,大都燒造鈞瓷和汝瓷,而且在工藝、釉色、釉質、品質等方面幾乎相同。鈞汝不分,應是自唐延續至元其間燒造。

鈞瓷燒成工藝不同於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雞血紅、火焰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由於它的釉面特徵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收釉細線,本來是缺點,但卻被稱為「蚯蚓走泥紋」而成了優點,加之鈞釉在燒製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後人難以仿製,「鈞瓷無雙」就是由其特殊自身特點的。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於青瓷系統,它的天青、天藍、灰藍、月白、粉青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於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紅色效果。

明 鈞窯紫斑釉鬲式爐 (一件)

近年來,出土和打撈唐代沉船上的瓷器表明,唐代長沙窯在唐中期就熟練掌握了銅紅釉技術,並非是宋代鈞窯的首創和發明。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的3.6萬件中國唐代瓷器中,帶紅斑的長沙窯,還有全是銅紅釉的水吁,相當於宋代雞血紅釉鈞窯瓷器。這次考古表明,不但有長沙窯銅紅釉瓷器,還有河南鞏縣窯生產的唐青花盤。銅紅釉瓷器在唐代不是試燒而是已經在向國外出口創匯了。北方河南鞏縣窯生產的唐青花盤和南方長沙窯的瓷器同裝一船,更能說明當時南北方貿易交流是很頻繁的,鈞窯在魯山花瓷基礎上,借鑒長沙窯的銅紅釉燒造技術是大大有可能的。

種種跡象和事實證明,均窯瓷器在銅紅釉燒造上要早於宋代。因為符合北宋文化藝術審美標準的玫瑰紫色,是在普通銅紅釉基礎上提煉而來的,它的高雅和清高之器,不象大紅色那樣雍容華貴,缺乏文人高雅之氣。由此推斷,宋代之前的鈞瓷不但熟練掌握玫瑰色,其它各色如:海棠紅、雞血紅、火焰紅等更不在話下。否則怎麼選擇顏色呢?如果是鈞窯在宋代期間試驗燒造,地方官員有十個腦袋也不敢推薦給皇室內府,更不用說黃帝了。就是現代社會也是如此,何況古代帝王專權社會。這說明鈞窯在宋代初期就已經很成熟了,有很好的社會口碑和社會知名度,選定為宋內府燒造官瓷就在情理之中了。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閉著眼睛足不出戶周公解夢般的強詞奪理,那純粹是瞎說,我們的很多所謂「專家」和「學者」就是喜歡標新立異的「瞎說」和「亂說」,以國家和人民給予他們的權力和資源,不去好好利用做研究做調查,反而為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危害國家和人民,導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或大量珍貴文物貶值如街頭棄兒,甚至遭到毀滅性的破壞。說什麼:「宋代五大官窯,除國家館藏而外,民間幾乎全是假的」等等極不負責任的惡毒闕詞。

燒造了500年的鈞窯瓷器,難道就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其它博物館藏的那幾十件?除了故宮原來傳下來的均瓷,其餘的都是80年代之前民間捐獻或收購於民間。難道80年代之前出土的鈞瓷是真的鈞瓷,80年代之後出土的鈞瓷是假的鈞瓷不成?這樣低素質、低文化、不思進取、喪失道德標準的「混專家」怎麼能擔當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大任呢?簡直是在對中華民族犯罪和褻瀆!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立即清除這些「掛羊頭,買狗肉」不做為的「專家」和「學者」,還歷史於本來面目。

元/明 鈞窯花口瓶

近年來,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中國廣大鄉村「村村通公路、農田基本建設、廣播信息工程、安居工程」;國家主持的「南水北調工程、東西南北大動脈高速公路工程、各省會城市高速公路工程、省會與管轄城市高速公路、二三級普通公路工程、城市大規模基建工程」等眾多項目的建設的接近尾聲。大量的文物出土沒有相應的政策保護,散落民間的文物不計其數,在加上盜墓活動的猖獗和大量文物制假販賣全部充斥市場,有些鑒定「專家」致這一歷史大背景於不顧,不去認真研究,仔細區分,乾脆一概說假了事,省心省時。反而充當起利益熏心的殲商、拍賣忽悠公司的「黑哨」。可悲可嘆!

廣大收藏愛好者為了保護祖國文化遺產不至於都流向海外,不得已苦苦研究、調查論證,承擔專家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繁重的本職工作而外,幾乎佔用了所有業餘休息時間,大多花光家裡所有積蓄,有的債台高築,有的妻離子散……雖然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挫折,但成果讓世人欣慰,「開封收藏文化論壇」以許明博士為代表的民間正義有識藏家們,為把 「中國只有300件元青花」的繆論徹底打破而四處奔走,這一人為製造的冤案不久就會得到徹底粉粹和瓦解。有些人將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

高古陶瓷器比元青花要悲慘的多,如果論歷史文化價值遠在元青花之上,有的跨越年代之久、文化信息量之大,件件都是中華民族的靈魂載體。水坑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當廢品爛銅賣,在文物販子和農民那裡不是新鮮事,專家不認啊,有什麼辦法。大量出土高古陶瓷器命運也一樣。近年來市場上不斷出現的原始青瓷、鈞窯海棠紅、雞血紅、火焰紅、梅子青、天青等色釉出土痕迹很明顯的開片和半開片鈞瓷,不但有些「專家」不認,有些藏家也在懷疑。難道市場上出現的不符合所謂「器型和色釉」標準的就是新方的?主觀片面的「眼學」讓有些專家吹的神呼其神,「什麼胎不對啊,釉的窯變是人為的啊,開片不自然不是大就是小啊之類的」沒能兩可的鑒定語。用一位資長期深泡在窯址藏家的感言心得,就讓人始明其理:「在走訪了一些古窯址之後,在看了一批完整實物之後,在看了台北故宮的鈞瓷展品之後,與許多的鑒別鈞瓷的理論產生了巨大的衝撞。尤其是看到一批窯址實物之後,擦一擦我們自己的眼睛。從人云亦云的浮躁中堅強我們自己,樹起我們自己的信心。初學瓷時,朋友指導我:先研究些定瓷和耀州瓷,這些窯口東西有存世的,鈞瓷基本沒有,尤其是宋鈞,幾乎沒有,研究也沒用。日漸長久,我產生了疑問,因為明明看到的象是真的,朋友也不再堅持自己的觀念,也開始找鈞。後來,看書,從各個「家」們研究出的標準中按圖找鈞,卻並不得要領。於是,找,看,一直看到一個又一個窯口,一直看到神垕鎮的仿鈞,從窯址的瓷片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覺。我感覺,鈞瓷,只有到代開門器,並不存在標準器的。」

「 『鈞瓷無雙』世人皆知,作為火的藝術,無雙的藝術,硬要設立一個標準器,豈不把許多的東西都看死了?燒造鈞瓷的古窯口有多少?「家」們看到有多少?有限的認識中抽象出的鑒別標準全面嗎?於是,我相信,窯址的瓷片標本不會欺騙我的眼睛的。為什麼我們手中的真品不被人認可?為什麼我們常常作回想時,有曾走寶的感覺?為什麼我們常會感到自己被書騙了、被「家」騙了?誰都別怨吧!怨我們自己還沒有成長起來,怨我們自己的眼睛還沒有真的亮起來,怨我們自己尚不具備對別人說『不』的能力」。

其實面對今天的出土瓷器,有些專家的槍法完全失靈,目前藏家對瓷器微觀結構老化特徵的研究和探索遠遠超前於專家們。很多與時懼進的有責任的專家已經拿起100倍放大鏡看微觀老化特徵了,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是可喜的、也是讓我們尊敬和愛戴的。對古陶瓷微觀老化的研究,再結合眼學和機檢才是科學鑒定的唯一出路。

千百多年的歲月對任何物質的結構都會產生必然的影響,滴水也能石穿,何況瓷器.氣泡的大小、形狀、多少、分布的特徵能反映瓷器的釉土化學特性和所經歷的加工方式,比如釉土中的碳酸鈣的含量多,燒制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就越多,那麼它形成的氣泡就越多,而且大,為什麼大?因為古代基本採用土窯(磚窯很少)燃料用柴,宋以後有的也用煤燒。要達到一定的瓷化程度,就要用很長時間(傳統一般要3天2夜)聚溫,胎釉中小器泡有充分時間活動向大器泡靠攏聚集,在未封窯之前,小氣泡幾乎都被大氣泡吸引在一起,有的越集越多,憋的很大就蹦出釉層外,封窯降溫的那一剎那間,剛蹦出的就形成粽眼,晚的就來不及出釉面留在釉內,它們與釉面形成不同層次的距離。用放大鏡或肉眼看就是所說的寥如晨星的現象。古鈞窯瓷器的氣泡結構形成也是如此。

釉層中氣泡的數量和大小不同,單色乳光釉中氣泡多,但尺寸小,直徑一般在0.05—0.1毫米之間。對釉層橫斷面的顯微鏡觀察表明,絕大多數氣泡似乎是在坯釉界面上產生的。氣泡形成的初期數量多而尺寸小,直徑一般在0.02—0.06毫米之間,這些小氣泡隨後逐漸合併成較大的氣泡向表面移動,其中一部分從表面溢出,在釉面上留下約0.5—0.8毫米的『針孔。他們所說的『針孔』」其實就是封窯降溫的那一剎那間,剛蹦出的就形成「粽眼」。

還有老鈞瓷釉下汽泡大大而伴少許小氣泡,不勻而密布,星星點點散落。只要有開片的整殘器一定有老化氣泡或破泡、炸泡、土沁泡不等。不可能完好無損。開片也不可能細碎均勻,濕坑或生黃土坑出土的鈞瓷開片寬如壕溝狀不是冰裂細絲紋。傳世或干坑窯址出來鈞瓷的開片間隙相對要小.但和新均瓷開片是有本質區別的。這是千百年各種壓力,各種環境中物體分子運動的結果,與外界物質間接發生化學反應的結果。現在仿品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也是他們的死穴所在。

新燒鈞瓷因用液化氣或電爐,升溫快數小時就達到瓷化程度,小氣泡來不及組合成大氣泡,甚至連活動的時間都沒有就給降溫了。所以你看見的是密密麻麻的萌芽型小氣泡。新燒鈞瓷也有採用古法燒造,但只是還原煙時燒數小時,否則成本上升比例很大,難以出手。關於新舊鈞瓷氣泡的特徵對比,在做進一步研究和論證。

上述談這麼多人對鈞窯瓷的看法和理解,歸根結底還是要用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和歷史唯物論來判斷古陶瓷的新與舊、多與少、大與小、多色還是單色。千萬不能人云亦云,一點帶面的亂下定義。尤其是某些「專家」不負責任的言行可能要損害到一個窯址的毀滅和中華民族陶瓷文化藝術的缺失。這是極不負責任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感悟 的精彩文章:

鑒寶現場 青花山水人物紋鳳尾尊

TAG:收藏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