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擅自停服這種葯,可能會送命!

擅自停服這種葯,可能會送命!

案例回顧

68歲的高阿姨從前年開始,經常感到「心慌」,到醫院做了心電圖後被確診為「心房顫動」,也就是通俗說的「房顫」。

醫生說,房顫患者首先要預防中風,於是給高阿姨開了預防中風的抗凝葯和其它治療房顫的葯。過了一段時間,高阿姨覺得吃那麼多葯太麻煩,經常吃了上頓忘了下頓,而且抗凝葯只是起預防作用,懷著僥倖心理的她就把抗凝葯給停了。

可誰知,前幾天麻將席上,高阿姨突然嘴歪眼斜,一頭栽倒在地,人事不省。好在及時送到醫院搶救,要不然差點送了命。現在半身不遂坐在輪椅上的高阿姨後悔不已。醫生說,這恰是擅自停藥害了她。

在9月29日「世界心臟日」來臨之際,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二病區主任姚焰主任再次強調:「許多房顫患者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葯來預防中風,如果不遵醫囑擅自停葯,中風就很有可能會找上門。」

我們全身的血液供應,離不開心臟持續、有規律的跳動。如果發生心律失常,心臟就可能「亂跳」,讓全身的氧氣、養料供應跟不上,出現一系列問題。房顫就是心律失常里最常見的病種之一。

嚴格來講房顫屬於老年病,不管你多麼注意保養,只要你活得時間夠長,都有可能得房顫。

當然,如果不重視健康,罹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高節奏的工作狀態、大量飲酒、抽煙等不良習慣就更加容易引起房顫了。其中,過量飲用烈性白酒誘發的房顫,即使患者做手術治療,其效果相比不喝酒的患者也要差很多。

得了房顫為何要預防中風?

當房顫發生時,心房的不規律跳動會導致左心房內血流紊亂,其中的尤其是左心耳血液淤積,容易產生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液流動,停在哪裡,就可能會造成相應部位血管的堵塞。

房顫產生的左心耳血栓一旦脫落之後,90%以上是跑到大腦裡面去,血栓堵住了某個地方,此處缺血就形成腦梗塞,即我們常說的腦缺血,中風;因為大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功能,有些區域是管語言的,血栓堵在那裡,人就不會說話了,或者詞不達意;有些區域是管視覺的,血栓堵在那裡,人就看不見了。

一般發生腦梗塞以後,被梗的地方接下來也容易出血。無論哪種情況,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即使有些人幸運地康復了,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因此,一旦得了房顫要有預防中風的意識,最大限度減少中風發生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到底哪些房顫患者需要長期抗凝?

姚焰主任表示:「無論是陣發性房顫還是持久性房顫,都能導致中風。」

房顫患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中風風險?歐洲心臟病協會(ESC)心房顫動處理指南(2010年版)提出了CHA2DS2-VASc評分系統(見下圖)。

評估的總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變、年齡65~74歲、女性各佔1分;先前曾有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齡≥75歲各佔2分。得分越高,中風的風險也就越大。

姚焰主任指出:「危險因素分值在2分或以上就需要進行抗凝治療。如果疏於抗凝,房顫患者將面臨高於常人五倍的中風風險。」有研究顯示,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1]。

堅持正確抗凝,不讓房顫鑽空子

除了像高阿姨這樣因為不堅持抗凝而中風的,還有不少房顫病人堅持用阿司匹林,最後還是中風了。這是怎麼回事?

姚焰主任解釋:「這是『武器』沒選對。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葯,而房顫導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對此幾乎無效。房顫患者抗凝應該選擇達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葯或華法林。」

過去常用的傳統抗凝葯是華法林,但由於劑量個體差異大,再加上中國人食物結構比西方人複雜,存在較多的食物、藥物相互作用,患者還需要頻繁去醫院抽血監測,實在不易堅持。

近幾年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藥物,避免了傳統藥物的諸多問題,無需調整劑量和驗血監測,服用方便且安全性更高。今年這類新型口服抗凝葯已經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現已納入到我市門診醫保報銷範圍。

參考資料:

[1] Huisman M.V. et al. Results of the 1st Ph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GLORIA-AF Registry Program: Regional Treatment Differences Before the Era of Novel Anticoagulants. Oral Presentation on Wednesday 7 May 2014 at the World Heart Federation』s World Congress of Cardiology Scientific Sessions 2014, Melbourne, Australi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出遊帶好小藥箱,不怕皮膚「鬧脾氣」
超市採購有個「最佳順序」!堪稱逛超市的「必殺技」
花生佔據「堅果排行榜」榜首,它才是性價比最高的長壽果
活久見 馬甲線女王袁姍姍被岳雲鵬嘲笑「胖了」
歐羅巴情報:阿森納至今客場未獲1勝 溫格或派替補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