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見類型異位妊娠超聲聲像學特徵及診斷

少見類型異位妊娠超聲聲像學特徵及診斷

本文刊登於《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17年9期892-896頁

受精卵種植在子宮體部以外部位的妊娠稱為異位妊娠(EP),是嚴重的妊娠併發症,發生率約1.5%~2.0%。異位妊娠的發生與盆腔慢性炎症、輸卵管功能不良導致受精卵無法正常種植於宮腔有密切關係,最常見的異常種植部位為輸卵管,約佔95%~97%,輸卵管異位妊娠以壺腹部最多,其次為峽部、傘部。

經陰道超聲是首選和最佳的發現和診斷異位妊娠的影像學方法,臨床癥狀和體征可疑異位妊娠時,應常規經陰道超聲檢查,若在宮外掃查到妊娠囊,囊內有存活胚胎或有卵黃囊,周圍顯示環狀低回聲,則可通過此典型聲像判斷為異位妊娠。

臨床上除了輸卵管妊娠以外,異位妊娠還可以發生於腹腔、宮頸、卵巢、輸卵管間質部和剖宮產瘢痕處,另外還有宮內宮外同時妊娠等。隨著2015年我國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有剖宮產史的妊娠婦女增多;另外,隨著輔助生殖技術的廣泛應用,特殊部位異位妊娠的比例有顯著升高的趨勢。但由於發生率相對較低,臨床表現不典型,超聲表現各異,少見類型的異位妊娠難以及時發現和診斷,易導致不良後果。本文介紹少見類型的異位妊娠的超聲聲像學特徵和診斷要點。

1

少見類型異位妊娠超聲聲像學特徵和診斷

1.1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 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是指胚胎著床於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的瘢痕處,妊娠囊被瘢痕處纖維組織和肌層環繞,由於瘢痕無正常的內膜層和肌層,絨毛附著於瘢痕處,可直接侵蝕局部血管,故局部血流異常豐富,行宮腔操作時極易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因此,正確識別和早期診斷對臨床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筆者2006年首次提出將瘢痕妊娠列為異位妊娠的第9種類型,與間質部妊娠、宮頸妊娠同屬於宮內異位妊娠。

經陰道超聲檢查是診斷瘢痕妊娠的首選方法。超聲可見子宮呈兩端小、中間大的紡錘形,中間膨大部分為子宮瘢痕處,內可見孕囊或雜亂回聲結構,周圍組織菲薄,難辨瘢痕和肌層,見圖1。多普勒超聲表現為局部肌層血流信號異常豐富,可記錄到高速低阻的血流頻譜,胚胎存活時可見胎心搏動血流信號。胚胎停止發育或不全流產時,膨大的病灶內可見不均質雜亂回聲,多普勒超聲顯示豐富的血流信號。宮頸管結構清晰,宮頸內口、外口均閉合,藉此與宮頸妊娠鑒別。

Gonzalez等依據其生長方式將瘢痕妊娠分為兩型:Ⅰ型,內生型,妊娠囊向子宮峽部或宮腔內生長;Ⅱ型,外生型,妊娠囊向瘢痕內部生長,逐漸侵入膀胱壁和腹腔,Ⅱ型風險較高。

而孫懿等則按照妊娠囊與切口瘢痕的位置關係將其分為3類,分別是妊娠囊邊緣位於切口處、妊娠囊陷入切口內及妊娠囊凸向膀胱,並認為此種分型有助於臨床治療的選擇。筆者應用三維超聲成像分析妊娠絨毛覆蓋瘢痕的範圍,通過調整3個互相垂直平面,同時顯示子宮瘢痕處的矢狀切面、橫切面和冠狀切面,全面觀察切口有無高回聲的絨毛覆蓋,見圖2。根據覆蓋面積將瘢痕妊娠分為3種類型:完全覆蓋型、部分覆蓋型和邊緣覆蓋型。完全或部分覆蓋型若繼續妊娠,易發生胎盤植入,邊緣覆蓋型推測臨床預後良好。

目前尚無公認的瘢痕妊娠分型標準,部分疑難病例可聯合MRI輔助診斷,MRI T2加權矢狀面可清晰分辨剖宮產瘢痕、滋養層和子宮肌層,但妊娠早期對於胎盤植入的診斷較為困難。

1.2輸卵管間質部妊娠 輸卵管間質部妊娠占異位妊娠的2%~4%,病死率約為2.0%~2.5%,其最大的危險因素為輔助生殖技術。由於輸卵管間質部肌層較厚,妊娠可維持3~5個月才發生破裂。由於此區域血管豐富且孕周較大,一旦破裂,出血量多,病情較兇險,一經診斷應及時手術治療。

超聲診斷難度較大,可見子宮增大,一側宮角向外突出,突出物中部內見妊娠囊,囊內可見胚芽或胎兒,有或無胎心搏動,妊娠囊近宮體側周圍有薄層肌層圍繞,但其外上方肌層不完整或消失,見圖3。

有報道提出,早期可通過觀察妊娠囊與宮角之間的線性高回聲,即「間質線樣征」來判斷間質部妊娠,其敏感度約80%,特異度約98%;還有報道根據妊娠囊周邊的肌層厚度<5 mm來判斷。也有報道應用三維超聲和MRI協助診斷間質部妊娠,獲得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間質部妊娠常與宮角妊娠混淆,嚴格地講,宮角妊娠並不是異位妊娠,其妊娠囊種植在近子宮與輸卵管交界處的子宮角部宮腔內,由於胚胎著床部位與輸卵管間質部接近,超聲檢查難以將兩者截然分清,因此「宮角妊娠」是一種暫時的狀態,首次檢查發現妊娠囊種植於一側宮角處時,應予以描述,不宜直接下診斷,觀察1~2周,有時隨著子宮的增大,妊娠囊突入宮腔,成為正常妊娠,部分在生長過程中向輸卵管方向生長,成為間質部妊娠,其主要鑒別點在於宮角妊娠的孕囊周圍可見完整的肌層,並可見子宮內膜層環繞。

1.3宮頸妊娠 宮頸妊娠較為罕見,約佔正常妊娠的1/9000,占所有異位妊娠的1%以下。由於妊娠絨毛侵入宮頸管血管,臨床多表現為停經後出現無痛性陰道流血,流血量較多,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超聲表現包括:宮腔內無妊娠囊,可有宮腔積液,宮頸膨大,與子宮體相連呈葫蘆狀,宮頸管內見回聲雜亂區或孕囊,高回聲的絨毛附著於宮頸管,宮頸內口閉合,見圖4;多普勒超聲顯示宮頸肌層血管擴張,血流異常豐富,可記錄到滋養層血流頻譜。宮頸妊娠需與宮腔內妊娠流產、孕囊脫落至宮頸管內鑒別,若胚胎存活可排除宮內妊娠流產孕囊下移。

在腹部稍加壓,宮腔妊娠流產可表現為妊娠囊形狀或位置改變,呈「滑動征」,但宮頸妊娠時無此表現。

1.4卵巢妊娠 卵巢妊娠約佔所有異位妊娠的0.5%~3%,占正常妊娠的1/(7000~40 000)。儘管高解析度的陰道超聲提高了異位妊娠的診斷率,但是卵巢妊娠術前判斷仍然十分困難,多數通過手術方得以診斷。卵巢妊娠術中診斷標準為:雙側輸卵管正常;妊娠囊位於卵巢內、通過卵巢韌帶與子宮相連;妊娠囊周邊必須有卵巢組織。

卵巢妊娠未破裂時,超聲掃查可見一側卵巢增大,內見高回聲環,中部為無回聲,外周有一圈低回聲及卵巢結構,卵巢旁無其他類妊娠囊的腫塊,見圖5。

大部分卵巢妊娠在40d前破裂,破裂後形成雜亂回聲的包塊,與輸卵管妊娠破裂無法鑒別。無胚胎的卵巢妊娠與出血性黃體囊腫聲像相似,需密切結合病史鑒別。

1.5腹(盆)腔妊娠 是指妊娠囊種植於腹(盆)腔內,而非輸卵管、卵巢或闊韌帶,約佔所有妊娠的1/(2200~10 200)。

原發性腹(盆)腔妊娠很罕見,多數繼發於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妊娠囊脫落入腹(盆)腔繼續生長,種植部位可以是宮旁、腸間、膀胱、脾臟、肝臟和膈肌。

下腹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疼痛區域多為種植的部位。

早期腹腔妊娠超聲較難定位,因為妊娠囊可以異位到腹腔內任何部位;較大孕周的腹腔妊娠表現為胎兒與孕婦腹壁貼近,胎兒與胎盤周圍未見子宮肌層回聲;子宮偏於一側,宮腔內見增厚的內膜回聲,在子宮外見到胎兒或胎盤,見圖6。對於可疑病例MRI有助於明確診斷,並可輔助判斷胎盤種植部位和明確植入的程度。

1.6殘角子宮妊娠 當受精卵種植於殘角子宮的殘腔時,稱為殘角子宮妊娠。殘角子宮妊娠多發生於有內膜腔、內膜腔與宮頸不相通的殘角子宮病例。由於有完整的子宮肌層包繞,殘角子宮妊娠很少早期破裂,也有妊娠至晚期才破裂,但是一旦破裂極易造成腹腔內出血,危及生命。

超聲表現為子宮旁包塊,內有孕囊,可見胎兒結構,孕囊外有肌層環繞,與正常宮腔內膜及宮頸管均不相連,包塊可與子宮緊貼或有蒂相連,見圖7。應注意與雙子宮或雙角子宮、一側宮腔內妊娠鑒別。中晚期妊娠時,正常子宮常顯示不清,超聲檢查極易漏診。可疑病例應行經陰道超聲檢查,通過觀察宮頸內口與妊娠囊的關係排除殘角子宮妊娠,後者孕囊下緣與宮頸內口之間有肌層間隔。

1.7異位雙胎妊娠 異位雙胎妊娠是指宮內和宮外同時妊娠,其中宮外妊娠大部分發生在輸卵管,多發生於應用輔助生殖技術之後,有報道顯示其發生率占輔助生殖妊娠總數的1%,早期準確診斷對及時處理至關重要。但由於同時有宮內妊娠,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不容易引起注意。臨床上發現有宮內妊娠,出現腹痛、附件腫塊時,應警惕異位雙胎妊娠。

超聲表現為正常宮內妊娠聲像學特徵加上異位妊娠的聲像學特徵,見圖8。

2

結語

隨著全面二胎政策的開放以及輔助生殖技術的廣泛應用,少見類型異位妊娠的發病率逐漸上升。因異位妊娠有大出血的風險,早期診斷極為重要,而經陰道超聲在異位妊娠的診斷中扮演重要角色。Barker等的Meta分析提示,經陰道超聲診斷異位妊娠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最高,分別為88%和99%。對於少見類型異位妊娠的超聲診斷應特別重視臨床病史,強調動態觀察,孕周太小、異位妊娠未破裂或無臨床癥狀時極難診斷,病史不典型時對此類疾病的警惕有助於防止漏診。異位妊娠的早期、正確診斷有助於臨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降低異位妊娠孕產婦死亡率。(參考文獻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