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好科研必修的「內功」

做好科研必修的「內功」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們博士或碩士做科研其實就是在解決某一領域或某一方向中的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而這個過程則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過程。所以,練好「內功」,專註所學,才能收穫更好的自己。?

一、知識是做好科研的基礎?

博士的博字,解釋為從十,尃(fū)聲。「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齊備。「尃」有分布之義。本義為大。可見,博士則是學問廣博,知識淵博的人,而做好科研需要知識淵博的人。知識淵博指完善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量,一旦你具備了研究某一領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量,自然會輕鬆有餘,否則很難成功。?

(一)知識在於積累?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要發揮知識的作用,必須去積累。聽課、讀書、看論文、寫論文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作為人文社科類博士,文史哲不分家,我們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其他相關學科的優秀課程去學習、去外校知名學者的課堂去蹭課、聆聽大師的學術講座、參加一些學術徵文活動,等等。總之,我們在讀書自學的同時,還要「走出去」時刻關注學科的動態,以豐富知識的廣度和拓寬知識的深度,在積累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二)知識需要創新?

我們知道,科研是研究生在校活動中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也是一門必修課程。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更要重視科研活動,以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科研作為一種創造活動,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新知識,逐漸形成新技術的活動。我們只有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批判和反思中創新,以提出自己的研究主題和方向。所以,做好科研需要學會轉化知識和創新知識。這也是繼承和創新的內在關係:繼承是進行科研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繼承就無所謂創新,創新則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三)知識促成智慧?

我們積累足夠多的知識後,會形成系統化、有結構的知識,而系統化和有結構的知識可以催生智慧。這種智慧源於你積極地、充分地思考,一旦你有了深邃的思考,說明你已經走上了做學問的道路,而科研活動正是一種不斷思考和探索智慧的活動。其實,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幸運之神總是偏愛會思考,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只有真正學會思考,勇於創新,打破常規,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智慧來自於對知識的思考與總結,科研過程孕育著你的聰明才智,展現著你的智慧迸發過程。?

二、堅持是做好科研的關鍵?

我們都聽說過,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開學第一天,讓學生們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就是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每天做300下。學生們以為這麼簡單的事兒,肯定做得到。結果,過了一個月,有90%的同學堅持做到了。又過了一個月,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一年過後,只有一個學生堅持下來,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所以,成功貴在堅持,做好科研同理。?

(一)堅持在於專註?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推崇專註的精神。荀子曾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從頭到尾做完一件事,就是堅持。對於想考博、想做科研的人,更需要專註。?

那麼如何專註呢?一是要明確目標,但目標不要定得太高,必須在自己能完成的範圍內,否則會因為目標太高完不成而產生焦躁的心裡,反之,目標定得合理,會提升自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二是有效的時間管理。自己把一整天的時間進行細分,或進行碎片化時間的管理。除去必須完成的事情外,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供自己搞科研,細分後便於管理,如早上多長時間、晚上多長時間;三是習慣的力量。我們要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無論是搜集資料過程中,還是在聽講座時,都要有意識地搜集與自己科研相關的信息,這樣可以為做科研提供素材和靈感,也是創新點的來源。?

比如我們計劃讀一本書,首先要定目標,每天讀多少頁,然後把自己的可用時間規划進去,再細化為哪個時間段我能閱讀(等人、等車、睡前等時間),然後在閱讀的時候,如何捕捉到自己可用的科研信息點。另外注意一點,寫論文搜集資料,不是把資料全部搜集後才動手寫,應該是在讀書,整理資料時,涉及到的先寫起來,否則你會發現,資料永遠搜集不全。?

(二)堅持需要耐力?

科研工作是考驗人耐力的一件事。10000小時理論我們都聽說過,它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意思是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10000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心理學家對天賦研究越深入,他們發現,天賦的作用其實很小,而後天努力的作用其實很大。所以,做好科研,我們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礪。做科研大多是孤軍奮戰,只有堅持下去才知道自己能走多遠,考驗自身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記住,學問是慢慢磨出來的。?

無論你是在圖書館讀書,還是在宿舍碼字寫論文;無論你是在實驗室做實驗,還是在整理總結資料,都是在考驗你的耐力。特別是搜集資料時產生困難、論文撰寫中出現瓶頸,你都會出現煩躁、焦慮,甚至放棄的念頭,所以,能堅持到最後的,都是強者。?

如何增強你的耐力呢?首先,搞科研你必須有強大的自我驅動能力,必須比別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必須為了自己要做的事捨棄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其次,做學問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它是你堅定的立場、觀點和信念的表達,也是你為實現某種目標而進行的各種努力時的行為展現。再次,自我激勵是堅持的動力。多想想預期的成績會喚起你內心的成就感,使自己處於一種興奮狀態。這也是一種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會使自己在受挫時、感到疲憊時,增強自信心和進取心。?

(三)堅持成就未來?

做學問、搞科研,既是體力活又是腦力活;既會有枯燥乏味的難耐,又曾有放棄絕望的念頭。但是,做科研更是人生生活的另一種體驗方式,因為在科研過程中,我們腦海中會產生轉瞬即逝的靈感,在那一刻挖掘出自己體內的所有相關知識點,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不要輕易放棄,不要輕易絕望,真正的成果是在困難中堅持下去的,以至最後開花結果。?

柏拉圖曾經說過,成功的唯一秘訣——堅持最後一分鐘。在每一段旅程中,最耗力、最難振作精神的,絕不是「開始跨出的第一步」,而是「即將邁向終點的最後一步」。所以,唯有堅持才是安身立命的居所。未抵終點,切忌焦躁。愈是焦躁地想接近目標,愈是會遠離目標。?

多數人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的心不夠專一。築夢的第一步是必須堅持。只要你下定決心,你就成功了一半。記住,只有堅持,才能成就未來的自己。?

三、心態是做好科研的保障?

做科研本身就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因為你要做科研,必須學習理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必須搜集相關資料和信息,了解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必須深入展開調查,具體掌握實際情況;必須對所掌握的資料進一步加工提煉;必須實施研究方案,在實踐中檢驗方案的可行性與真理性。所以,科研活動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從已知探索未知的過程,而應對這樣的過程必須具備良好的心態。?

(一)做科研就是一種求知和探索。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也是一個人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渴望獲得知識,才能不斷接受新的信息,積極去探索未知,才能做好科研工作。做學問、搞科研可以增強我們的見聞,拓寬我們的視野,由此帶給我們許多值得思考的新問題,而這些新問題正在或必將改變我們原有的思維模式和思想學識,這無疑為我們在科研中帶來新突破的可能。我們在做科研的過程中,獲取的知識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因為我們做科研是自身的動力驅使的,是積极參与到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因此,這樣的求知和探索,不僅有助於我們增長新知識,而且有助於我們探索的興趣、創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索習慣的形成。?

(二)做科研就是自身心靈的凈化。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做科研,既是我們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也是我們靈性不斷打開的過程。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借力,除了自己學習,思考,積累,嘗試外,還要多請教,諮詢,交流,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或研究,因為搞科研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是非常個人化的深度內心活動,它不是外在於人生的東西,而是內外於人生,包含著人生意義的。同時,我們做學問,閱讀的書籍,搜集的文章,都包含著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師們的思想精髓,從他們的著述中享受著學術的樂趣,更是自身心靈的凈化和啟迪。?

(三)做科研需要身心健康。懂得休息,是堅持做好科研的重要方面。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強極必弱,都是必然的自然現象。因此,想要長久堅持,必須要懂得適時休息。?

身心健康是做好科研必備的素質,生理和心智的健康,既包括健康的體魄,也包括健康的心智與和諧的心理狀態。科研工作強度、生活壓力引起的個體緊張、焦慮和煩躁都會引起身體和心理的不適,而身心健康者能夠適應緊張的節奏,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和挫折,並能通過自我調節使自己身心愉悅,與他人和周圍環境和諧相處。?

在讀的碩士或博士可能因為家庭的生活經濟壓力(有些已經結婚生子)、自身期望過高、選題的難度、時間的壓力、資源的缺乏等等,會伴隨著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因此,良好的作息時間、適時的鍛煉身體、抗挫抗壓能力的訓練,都是身心健康所需要的,也是做好科研所需要的。雖說,壓力是成功的動力,但過度的壓力會適得其反。成功對每個人的含義都不同,一個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勇往直前,即使達不到終點,也是一種成功,重要的是你得為此付出過。?

我個人覺得,做學問、搞科研是一個人內在的修鍊過程,安貧樂道,寧靜致遠,這是最後的修鍊境界:既可以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又可以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以上內容可簡化為此圖

選擇了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你就選擇了寂寞和孤獨,但成功往往源於在寂寞中的堅守;而孤獨則是磨礪意志的法寶,它是一種經歷過內心鬥爭、裂變、沉澱後的情感,只有真正經歷過人生風雨的人,才會擁有。?

選擇了科研工作,意味著你要為此不斷地努力和付出,包括你的時間、精力,甚至青春,但你收穫的不僅是科研成果,還有你的專註、耐力、意志力、執著的磨礪,而這將是你一生的寶貴財富。?

做好科研,專註所學,發揮專長,力求專業。因為我們既然選擇了遠方,就應該風雨兼程。?

與君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氪 的精彩文章:

不一樣的動機 一樣的交流
馬斯克:有62%的程序員認為人工智慧會被武器化
從酒鬼失足到賭徒破產,悲劇收場為何註定
另類視覺盛宴:無處不在的0.618

TAG:賽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