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兒童教育的文武之道

兒童教育的文武之道

國慶節將至。這個節日,凝聚著我們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高度重視並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歷來是黨的教育方針,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愛國主義教育要落實到學生愛國精神的提升上,落實到學生的愛國行為上,尤其要落實到學生體質的強壯上。兒童教育,要強調文武均衡,強調文武之道。——編者

愛國是最大的德。我們要把愛祖國的根從小就扎在孩子的心中,要把祖國的文化融在他們的血液中。這樣,不論他們將來走到哪裡,生活在什麼文化中,他們的心都會向著祖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讚揚他們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為廣大有志青年樹立了新的榜樣。看到這個消息,我們心潮澎湃。一是感嘆「南開精神」百年來歷久彌新,二是欣喜長沙諾貝爾搖籃幼稚園和小學一直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90周年前夕,我們舉行「紅色搖籃家國夢想」文藝匯演,紀念這場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路線的重要起義。7月31日,我們剛剛舉行過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系列大型活動。六一兒童節,我們把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結合在活動中,讓孩子載歌載舞,去學習、去體驗、去接受「洗禮」。

2000年創辦伊始,我們就大力倡導家長、教師、孩子學習經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革命傳統文化,結合重要歷史節點舉行大型活動。融合貫穿「愛國是最大的德」這一教育思想,在學校各種課程中融合革命精神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已經逐漸形成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中國的未來在於孩子,孩子的未來在於教育。《易經》裡面有一句話,叫「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就是兒童,兒童的教養一定要走正路,這是聖人的功德,要有正能量。「教育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根」,我們應該在兒童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尋求更符合教育規律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

只有崇拜偉人和英雄的民族才有希望

我們幾乎問遍我們幼稚園和小學的每一個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這些當然都重要,但我們覺得,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給他一個好的榜樣。孩子的模仿力強,好奇心強,喜歡模仿自己崇拜的人物。兩年前,在中國教育報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青少年徵文頒獎典禮上,我們請來了楊靖宇、馮仲雲、黃興、孫立人、佟麟閣、梅汝璈、田漢、張寒暉、鄭律成、賀綠汀等人的後人。在今年紀念秋收起義90周年文藝匯演上,我們請來了空軍英雄陳曦、王雲清等人的後人。身教重於言教,這些英雄的故事,這些英雄、偉人的後代,就是孩子的好榜樣,就是給孩子的好「禮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教育部黨組發布《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要求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

愛國是最大的德。愛國主義關係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們要把愛祖國的根從小就扎在孩子的心中,要把祖國的文化融在他們的血液中。這樣,不論他們將來走到哪裡,生活在什麼文化中,他們的心都會向著祖國。

我們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深受張伯苓先生影響。張伯苓一生都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把「愛國」看作學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義,把培育愛國精神、陶冶愛國情操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原則。他說:「廣義言之,學校則教之為人。何以為人?則第一當知愛國。」張伯苓要讓學生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鍛煉身體,為了祖國;鑽研科學,為了祖國;甚至於文娛活動,也是為了祖國。在當時危亡的中國,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將新一代年輕人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也是激發中國少年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之心的強大力量。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財富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生產力,也是戰鬥力。而重振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的重任,首先落在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因此,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培養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讓他們從靈魂深處就有一種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在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眼裡,中華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他說:「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選一個精於辨識各民族的優點,而不是精於鑒賞女神的美麗的評判員,那麼金蘋果就應該獎給中國人。」

我們現在談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就離不開談文化,談教育,因為愛國英雄是某一種特定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地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就不可能真正愛國。因為,愛國首先就是要愛祖國的歷史、文化,這裡面包含著每一個時代為她做出各種貢獻,甚至奉獻出生命的英雄人物。崇拜歌星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崇拜偉人和英雄的民族,才有希望。在我們的文化里,特別是在傳統文化里,包含著大量偉人英雄的故事。閱讀經典是播種民族自尊心、培養愛國精神的最好方法之一。中華文化流傳幾千年,從未間斷,足以證明它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優秀文化。在經典文化作品中,有一些優秀的古文、古詩詞,本身就飽含愛國深情。即使是再小的孩子,聽到聲情並茂的誦讀並且模仿,內心也會被感染。

愛國體現了崇高的人性

愛國是人的精神層面的需要,放射出人性的光輝。在革命英雄身上,彰顯的美好人性,讓人扼腕再三。他們所追求的是實現人的精神生命,他們要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我們今天記住他們,是因為他們奮勇衛國,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的精神需要是第一需要,這恰恰是崇高人性的體現。我們的很多學校這些年忙著抓升學率,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沒有「學生」,只有「考生」,也就是考試的「機器」了。教育恰恰應該呵護學生的人性,重視學生精神、人格層面的教育。人來到世上,有認知需求、道德需求、審美需求、超驗需求等。在諸多需求中,道德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核心內容,現代人面對人與自然、人與操作對象、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等各種道德關係,人的生命就是在這些關係中不斷地生成著、完善著。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全校學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學校繼承光榮傳統,傳承各民族優秀文化,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他在與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強調:「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起步。」

對愛國主義和道德教育的強調,也是歷史上很多大教育家的共識。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張伯苓為南開確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意思是要使南開的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並且能與時俱進。張伯苓強調公德,旨在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逐漸摒棄私心而將公心發揚光大。「凡人能於社會公共事業儘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則,無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於社會上有效勞之能力者則有道德,否則無道德。」

在實踐中,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體現在一系列「愛的教育」上。孩子的心是一塊純潔、聖靈的土地,播種什麼,便會萌發什麼、收穫什麼。我們要在孩子心裡播種愛的種子——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英雄、愛祖先、愛生活、愛學習、愛家鄉、愛祖國、愛人類、愛世界……愛的教育,第一課便是愛父母,引導孩子學會尊敬父母、關心父母、為父母服務。愛家鄉是愛父母的延伸與發展,也是愛祖國的重要基礎。愛家鄉的情感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播種,發現家鄉之美的眼睛如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感恩之心如能得到很好的培養,愛祖國、愛世界都將是順理成章的事。

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

強調學生的精神生命,並不貶低肉體生命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從教育意義上說,人的物質生命非常重要,它是教育必須正視的基礎。為什麼我們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英雄主義教育,請英雄偉人的後代來到孩子們中間?因為我們要防止現在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缺鈣」。

「文」與「武」的統一,一直是人類教育的理想。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要求學生掌握「六藝」,即禮、樂、射、御、書、術,體現了「文」與「武」的統一。古希臘人認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理性優於感性,在培育健康人格的過程中靈魂高於身體,但他們同時還信奉「什麼都不過分」。智者普羅泰戈拉說:「他們還接受體育訓練,從而使好心靈能有一個好身體侍奉。」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哲學家、詩人、雕塑家、劇作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商人,體育鍛煉都是他們終其一生的頭等大事,追求身體之美、進而追求身心的和諧統一。

清末民初,中國國民體質孱弱,一批教育家開始重視體育。比如,馬約翰教授原本學習化學,抱著「強國必先強種」的堅定愛國信念放棄本業,走上體育之路。他說:「這是一塊人民生命不斷遭到疾病折磨的土地。啊,中國需要體育,就像一個結核病患者需要治療一樣。」張伯苓從國家未來、民族繁衍、國民體質出發,提出了「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的體育思想。他把體育看作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希望以體育增強國民的體格,並以體育精神和方法,來組織國民,團結國民,使散漫變為組織團結,使自私變為合作互助,養成健全人格。他甚至提出,「不認識體育的人,不應該做學校校長」。

受到這些影響,我們提倡「運動第一、健康第一」,以「健、美、樂」為目標,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將體育精神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將體育與其他領域活動結合,如在語言活動、藝術活動和數學活動中運用體育遊戲,動靜結合,在活動中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教師的人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

教師是立教之本,是興教之源。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生成長、學校發展、文明進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一直堅信,教師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最寶貴因素。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說,所謂最佳幼稚園和最佳小學者,非謂有最佳硬體設施之謂也,有最佳教師之謂也。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關鍵在人格。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替代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

現在,很多人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把教師等同於木匠、鐵匠、泥匠、瓦匠。教育面對的是人,人是有靈魂的、有生命的、有精神的,如果把教師降格成為「匠」,就是教育出了大問題,而且是方向性問題。教師的知識和技能達標只是從教的基本要求,一位合格的教師必須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的典範。

教師對孩子最大的影響,不在於他們的說教,而在於他們自身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對孩子的熏陶和潛移默化。一般情況下,家長的道德品質,會影響孩子的道德品質;教師的道德品質,會影響、培養和造就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用自己的良心來辦教育,真正受益的是孩子。當然,這種受益可能是在很多年以後。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開學典禮的賀信中指出:「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這句話足以提醒我們,教育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多麼重要。蔡元培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這句話足以提醒我們,教師對於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

《中國教育報》2017年09月28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正向引導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
江蘇農林職院定製培養「村官」
2017全國百校健康體育足球文化徵集活動在安源啟動
世界學生奶日,您給孩子喝學生奶了嗎?
北京朝陽區梧桐樹雙語幼兒園舉行秋季開學典禮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