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孔子:一個孜孜不倦的行動家

孔子:一個孜孜不倦的行動家

導讀

孔子誕生兩千五百多年來,不同的人基於不同之立場曾給予孔子不同之評價,也描繪出了不同的孔子形象。或許,作為一個行動家和孜孜不倦的救世者的孔子更加感人至深。

每當讀到《孔子世家》中孔子去世前跟子貢的對話都會有種莫名的感動。

在顏子和子路先後故去後,孔子格外想念早起的弟子子貢。子貢姍姍來遲的時候,孔子負杖逍遙於門,看到遲來的子貢,孔子不免有著嗔怪,也有些感嘆,回顧自己救世的初心和一生遭逢,孔子歌到:「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歌罷泣下,跟子貢說:「天下失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我的主張。

昨天我夢到自己坐著受人祭奠」七日後孔子去世。或許是有感於自己的遲到,在為孔子服喪三年後,又在墓前陪伴了夫子三年。

進入春秋時代之後,一度蠻夷猾夏、九鼎動搖,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逐漸喪失了對各地諸侯的震懾力。在各個諸侯國之內,也是亂象迭出,「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覆巢之下無完卵,民生之疲憊困苦可以想見。

為實現撥亂反正的理想,孔子離開魯國,先後到齊、衛、宋、鄭、陳、蔡,在外奔走呼號十幾年終究無法施展抱負,期間多次遭受困厄,被「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

在這期間,有人詆毀他,有人構陷他,隱士們覺得他多事,弟子門人中有人認為他迂腐。

在困頓時候,孔子曾先後問子路、子貢和顏回三個弟子:「《詩》中說『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為:不是野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在荒野上遊盪?),是我的道不對么?為什麼竟落到如此田地?」

子路認為可能是老師在仁、智方面做得還不夠,子貢認為老師的道大精微但他建議老師順應時勢可以貶損變通下,顏回的回答是:「老師的道大精深,所以天下(諸侯)不能容。儘管如此,老師推廣而踐行它,不容有什麼擔憂的呢?」

不同於對困窘局面有些怨怒的子路和子貢,在顏回看來:「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

顏回不愧孔門最好學之人,深知夫子之意,無怪乎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那什麼是孔子的大道呢?《禮記·禮運》。最高目標是大同,最低目標是小康。

孔子在《論語》中曾自述其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簡言之,就是天下安定,老百姓不再飽受戰亂流散之苦。

漢代人說:「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孔子之所以在不利情況下,仍然汲汲遑遑匆忙於救世,如同尋覓失去兒子般,都沒有心情坐下休息會兒。

這不是因為孔子追求權力以及被人認可、信奉、容納,而是因為他對天下之喪亂、民眾之困苦有著切身的痛楚,對於行道的熱切。

孔子早年從六藝出發,晚年又回到了六藝。在當世無法實現理想,於是孔子將其理想寄望於後來人,退而修《春秋》,將微言大義寄託於其中,從而給後世留下撥亂反正的種子。

後世高度評價了這一事件,孟子稱之為:「《春秋》,天子之事」,「《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他甚至將孔子作《春秋》與大禹治水、周公驅除夷狄猛獸並稱三大歷史偉業。

元武宗在一封詔書中評價孔子時說:「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

其實,或許更加令人感動不是孔子的博學和為後世啟明的聖人地位,而是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行動家和救世者的孔子。

相對於老子及其後世的隱者,孔子更加強調行動和實踐。

《史記》曾簡單勾勒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情況:孔子臨行時老子贈言:「去子之驕氣」,勸說孔子要深藏若虛、容貌若愚(或許博學、以用世為己任的孔子在早年難免會有些急切)。

但孔子似乎也在用一生的執著、熱忱和行動來反問老子:「你講了那麼多變化的道理,為什麼自己不投身到變化之中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說《紅樓夢》女兒悲愁喜樂,賈寶玉和薛璠畫風相差太大了!
人文社科聯合書單
當友情超越愛情時,恰是白居易與元稹!
漢高祖劉邦的八個兒子們,長子劉肥:齊地起家,以兄弟情深不貪財富躲過呂后毒殺
宋詞絕代雙姝:兩大女詞人中朱淑真比不上李清照?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