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中國茶文化名揚四海的明朝,朱元璋、唐伯虎都是其推動者!

中國茶文化名揚四海的明朝,朱元璋、唐伯虎都是其推動者!

在唐宋時期,國內各地出產的茶葉絕大部分都是「蒸而餅之、蒸而團之」,工藝流程很是講究,喝茶非常講究,他們把茶做成茶餅,壓得非常緊實,要喝的時候敲一部分下來,現場用石磨來磨製茶粉,也就是把茶餅做成抹茶,然後放在茶盞,就是和一般飯碗差不多大的碗里,然後用茶筅,一種竹子做成的刷子來攪拌,做成一碗抹茶。

因為攪拌會產生大量的泡沫,所以就衍生出了鬥茶這樣一個遊戲。當時「鬥茶」活動風行天下,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把茶碾成粉末,輪流烹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之後相互品評,以分高下。

「鬥茶」的喝法,是連葉帶茶一同進肚子的飲茶方法,跟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故事有關係,古人認為茶葉是可以解毒的藥材。

抹茶式的飲茶方法,大都流行於文人雅士等有閑階級之間,普通百姓其實早就有直接將茶葉沖開水飲用的方法。

到了明朝時期,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草根出身,兒時放牛,後出家當和尚,還行過乞,歷經民間疾苦,最後成為明朝開國皇帝。據史書記載,朱元璋極其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即使是當了皇帝,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

每天早飯也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由此可見,朱皇帝之節儉所言非虛。而茶道一直是權貴浮華的體現。

明代的貢茶數量有增無減,特別是地方官吏,每年在上面下達的貢額之外,層層加碼,貪污受賄者不在少數,茶區百姓受盡貢茶之苦。

各地散葉茶不斷發展,而且不少茶葉質量已超過團餅茶,而且製作方法簡便,不像團餅茶那樣耗時費工。

在這背景之下,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根據若干奏章的反應,了解了真實情況後,對貢茶進行改革。下達了一道詔令,稱:「詔建寧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有司勿與。

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置茶戶五百,免其徭役。上聞有司遣人督造納賄,故有是命。」意為:從此以後,不要再進貢團餅茶,更換進貢散葉茶,減輕茶農的勞苦,對於督造貢茶的官吏,也不準趁機加碼、受賄。

朱元璋發布的這道詔令,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廢除貢茶制度,但減輕了茶農的部分勞苦,打擊了一下貪官污吏;從中國茶類的發展來看,朱元璋的詔令確實對當時散葉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團餅茶由此走向衰落,而中國各地名優散茶的種類和數量卻顯著增加。無疑對中國名優茶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現今遺存並繼承發揚的各種歷史名茶,都與明代大力發展散葉茶有關。

朱元璋一道命令是三禁止,禁止大盞,大壺喝茶,禁止使用茶餅,禁止喝抹茶。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須遵守。於是老百姓只能喝散茶,大的壺也不能用,只能用小壺,這個時候,茶的製作開始轉變,對茶進行比抹茶更複雜的殺青,做成散茶。茶葉泡茶,開始用小壺泡,用酒杯來喝,這就是中國功夫茶的開始。

在今日粵東潮汕地區,尋常人家飯後、會友,總少不了先要泡個工夫茶。在一盞一盞的工夫茶里,或閑聊消遣,或洽談事宜。而你可曾知道,現代人的工夫茶其實來源於明朝。

明朝的飲茶方式不再似前代繁複,卻仍在化簡的步驟里保持著細緻、典雅的風度。紫砂壺,被認為是最「能發真茶之色、香、味」的茶器,是明朝泡工夫茶最重要的茶具,猶以江蘇宜興盛產的紫砂壺最負盛名。

工夫,工夫,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如翁輝棟在《潮州茶經》中所說:「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雅緻之烹製法。」

1、 溫壺,將沸水注入茶壺裡,祛盪冷氣提高茶壺溫度,然後把水倒掉。

2、 納茶,把茶葉倒在素紙上分粗細,最粗的置於罐底和滴嘴處,細末則放在中層,再將粗葉放在上面。

3、 沖茶,將壺懸空提起,注沸水入茶壺內,使每片茶葉都能在熱水裡翻動、受熱,並將加在茶葉里的雜質浮上水面溢出壺外。

4、 刮沫,用壺蓋輕輕將浮起的茶沫颳去。

5、 淋罐,蓋上壺蓋,用沸水淋壺把殘留的茶沫衝掉。

6、 燙杯,用熱水淋過一遍杯子,使杯子先有熱度。

7、 酌茶,「低酌」——酌茶時壺嘴貼著盞面以減少香氣散失;「開公巡城」——輪轉著斟每一個杯子,使每杯茶湯均勻;「韓信點兵」——茶湯將盡時,繼續斟於各杯中直到滴完為止。

工夫茶,一泡一斟儘是韻律和美感。慶幸今日的我們,仍得以與明人一樣,享受這一盞茶功夫里的恬淡和雅緻。

文士茶

明代一些文士如文徵明、唐寅、徐渭皆是一時懷才不遇的大文人,於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又都嗜茶。

明代開創"文士茶"的新局面與前人相比,他們更加強調了品茶時的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情趣的營造,這在他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畫作中高士們或于山間清泉之側撫琴烹茶,而泉聲、風聲、琴聲、與壺中湯沸之聲融為一體。或於草亭之中相對品茗,或獨對青山蒼巒,目送江水滔滔。

明三寶太監鄭和於公元1405-1433年曾奉使七次遠涉重洋,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等地,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每次都帶有茶葉。

南亞諸國對於中國茶葉的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國家正是中國從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歐洲各國的中介地。元、明以後,中國茶經過這些國家傳向西方,形成了一條海上的"茶葉之路"。正是通過這條途徑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才開始遍及歐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蟲 的精彩文章: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唐朝人喝茶喜歡吃什麼?看看日曆所有人就都明白了!
宋朝—茶也能「斗」的文人朝代!
普洱茶第一泡究竟能不能喝?洗茶有哪些講究?

TAG:茶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