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教我們如何趨吉避凶

《道德經》教我們如何趨吉避凶

整部《道德經》講了些什麼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歸隱時路過函谷關留給關令尹喜的一部哲學專著。《道德經》共有五年多字,它蘊含著極為深奧而又簡單的哲理,並以精闢而富有詩意的文字加以表述,對中國文化產生過重大而深遠影響。

綜觀整部《道德經》,共有兩大核心內容——「道」和「德」。

其中所講的「道」,指的是「道」的本體,是宇宙的本源。它衍生生宇宙萬物,是一個形而上的實體,孕育和推動宇宙萬物;它無形無相、無聲無跡、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而又確實存在。

如果將宇宙萬有的表象比擬為人的軀體的話,那麼「道」就是掌控著人體生命特徵的靈魂。

「德」,指的是「道」的德性,是「道」對宇宙萬物發生作用時所遵循的自然規律和特性。

「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道」的本體玄之又玄,難於用語言表述。然而「道」之「德」,也就是它對宇宙萬物發生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機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易經》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一陰一陽兩種對立的矛盾相互作用就是「道」。這裡所講的「道」,並非「道」之本體,而是「道」之用,也就是道對宇宙萬有的作用原理。

中國古人將宇宙萬有分成陰陽兩大類屬,無論天地、男女、炎涼、方圓,上下,進退、勝負......幾乎生活環境中的一切現象都體現著普遍的、相互對立的矛盾。

「道」的作用原理就是陰陽變化。《易經》將陰陽關係主要歸納為:

陰陽共存——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互化——物極必反,陽極變陰,陰極變陽。

《道德經》的理論基礎源自《易經》。它一方面要求人們通過「致虛極,守靜篤」的修行來與「道」體相應,從而回歸永恆不變的自然本性,實現「道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到這時,本性的智慧自然煥發,通達無礙,無為而無所不為。

另一方面,則要求我們要善於觀察學習「道」之「德」,學會利用陰陽變化的機理,使事情向對我們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趨吉之道

趨吉之道離不開物極必反的陰陽之理。以老子最為推崇的自然物質水為例,其主要有如下特質:

不爭——水利萬物而不爭

「爭」為陽,「不爭」為陰。如果一個人與世無爭到了極致,陰極而陽生,結果就是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這就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善下——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將自己置身於比百川更為卑下的地方。

上為陽,下為陰。如果一個人像能江海一樣謙卑到了極致,結果陰極變陽,他反而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

至柔——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剛為陽,柔為陰。水為至柔之物,水性至柔,因為物極必反,所以它能產生至剛的力量,無堅不摧。因此說,天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為柔弱的了,然而攻堅克強的能力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它。

水具有「不爭」、「善下」、「至柔」的特質。上善若水,所以老子認為水的物性與「道」最為接近。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物極必反是「道」的運行規律,顯示柔弱是「道」的真實妙用。

「故堅強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崇陰抑陽,認為柔弱的事物比剛強的事物更具生命力。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道德經》要人們明白物極必反的陰陽變化原理,強調以退為進,以下為上,以柔克剛,最終將弱小的力量轉化成強大的力。如果能做到這樣,不但可以克服任何困難,事事吉利,而且沒有後患。

避凶之道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陰陽互存禍福相依。

吉屬陽,凶屬陰;福屬陽,禍屬陰。因此,樂極生悲,苦盡甘來,陰陽轉化,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道德經》的避凶之道同樣離不開陰陽轉化之理。

且看《道德經》有關對於戰爭的看法: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吉慶的是以左邊為上,凶災之事以右邊為上。副將軍居於左邊,主將居於右邊。這就是說主將主管征戰殺戮要以對待喪禮的態度來處理。戰爭中殺人眾多,要帶著悲痛哀傷的心情去參加,打了勝仗要以喪禮的儀式去處理。)

左屬陽,因此吉事尚左;右屬陰,因此凶事尚右。古時軍隊的主將主管征戰殺戮,因為戰爭是凶災之事,所以將主將的位置置於右邊,而將副將的位置置於左邊。

《道德經》這段表達關於戰爭看法的文字,強調如果帶兵打了勝仗,事後不但不能慶功,而且還要以喪禮的儀式去處理。這種做法,最深層的是出於人性道德方面原因,實際上背後也蘊藏了陰陽變化之理。

因為打勝仗表面看是吉事,屬陽。但是,根據物極必反的原理,陽極而陰生,屬陰的凶事必然會隨之而生。因此,打勝仗後不慶功,反而辦成喪事。如此就順應了陰陽變化,實現了讓「凶事」提前發生,那麼真正的凶事以後就不會再來臨了。

當然,對待勝利如果只有喪禮的表面形式,內心卻並不沉痛悲切,那麼這就不能算真正的喪事,並不能起到消災的效果。

《道德經》有關對待戰爭以及取得戰爭勝利後的態度,為我們如何避凶做出了啟示:無論我們做什麼事,要想好事不變成壞事,就必須有意讓「壞事」提前發生。

如果不能這樣做,至少在我們某件事上取得成功之後,千萬不要為此而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而是要時刻保持內心的冷靜。遇上好事,不要當它是好事,如此好事終難變成壞事。

衡一文化:生生不息 平衡如一

感謝您關注衡一文化!讓我們一起探索和分享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衡一文化 的精彩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人人可富且貴,國也可富且貴

TAG:衡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