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把她3年聊騷印成800頁黑歷史,看完你還敢約嗎?
英國《獨立報》前不久總結了「最棒的7個約會軟體」。可能世道變化太快,圈哥已經被這個一言不合就聊騷的世界狠狠甩在了身後,除了排名第一的Tinder,從第二到第七的Bumble、Happn、Match、Once、Hinge和Huggle,根本都沒聽說過……
(圖片來自CNET)
雖然總有人詬病「約會軟體 = 約炮軟體」,但這些反對聲並沒能阻止約會軟體成為手機社交新主流。
僅以「元老級」的Tinder為例,自從2012年9月推出以來,截至2015年2月的數據顯示,它已經有了5000萬用戶。這幾年Tinder捂著數據不公布,但據說2014年它就已經達到了每天1000萬次配對成功的活躍度,現在估計更是大鱷級的使用量……
(圖片來自Business of Apps)
連「左劃」和「右劃」,都已經成功打入了主流流行文化,分別成為「不是我的菜」和「約嗎?」約定俗成的代表性手勢……
GIF/512K
三年800頁數據
- 約會軟體記錄下的不止「聊騷」
昨天,一篇來自《衛報》專欄作家Judith Duportail的文章,在各種國際國內大新聞的堵截下登上了該報官網站內閱讀量第一的寶座,截至今天更是在英國社交網路上被分享了接近2萬次!
內容……正是關於Tinder。標題就挺令人覺得涼颼颼的,你們感受一下:
「我找Tinder要了我的數據,結果它發過來整整800頁我藏得最深、最黑暗的秘密」
Judith在文中寫道,根據歐盟信息保護法案(EU data protection law)的相關規定,每個歐盟國家公民、包括現在還沒正式完成脫歐的英國公民,都有權向Tinder索要被其儲存的個人信息。
於是在一名隱私活動家和一名律師的幫助下,今年3月,Judith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Tinder,要求對方提供關於她的所有信息記錄。Tinder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隨手甩給她一份800多頁的文件讓她自己慢慢看。
(以上2圖來自衛報)
文件開頭就細緻到令人翻白眼地告訴Judith,她在2013年12月18日晚上9點24分01秒,向她的第一個配對成功的對象發送了一條「Hello」……
所以這800頁,從那時候算起到Judith今年3月所要信息,差不多3年零3個月。
當這3年零3個月的調情和聊騷,從充滿內心騷動的語句變成冷冰冰的數字,連帶著Judith看著也脊背冷冰冰的。
比如她累計配對成功920次,總共勾搭上了870個男人,也就是說其中有一些和她配對過不止一次……
比如她在Tinder上總共發送了超過1700條信息,其中第567號、568號和第569號三位男選手,她不走心地把同一個調情笑話複製粘貼了三次……
比如某個新年,她同時跟16個男性在app中調情,然後當天把16個人又都拉黑了……
當然還有她每一次配對成功、每一次對話發生的時間地點,跟前面提到的第一次一樣,精確到經緯度和時分秒。
不過Tinder搜集的用戶個人信息,遠不止聊天記錄這麼簡單。在收到的800頁文件中紅,Judith還找到了她的Facebook點贊量、即使她已經取消關聯但依然留存在資料庫里的Instagram圖片、受教育經歷、偏好男性的年齡範圍、
(圖片來自衛報)
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數據研究員Olivier Keyes評論說:
對於這種規模的私人信息資料庫,我覺得很恐怖但同時也不驚訝。你手機上每個常用的應用,都存儲著相同的(類型的信息)。Facebook那兒,你的信息能有幾千頁!
(圖片來自Linkedin)
Judith有點尷尬,因為這800頁的文件在抵達她手裡前,她估計已經被某些Tinder員工看過一遍。一想到撩漢記錄就這樣被無情地被陌生人掃視了個遍,可能還被冠上了「百男斬」的稱號……
況且大量信息握在別人手裡,始終不安心啊!她在文中寫道:
如果這個信息寶庫被黑客盜取並公之於眾,或者乾脆就被另一個公司買走,那會發生什麼事情?我甚至現在就能體會到那種羞恥。
拱手送上的私密信息
- 我的隱私被暴露,其實都怪我自己?
Judith的擔心並非無病呻吟,至少信息被倒賣的情況,真的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交友軟體的用戶身上。
在Tinder的使用者隱私條款中,有一條清楚地寫著,用戶的任何個人信息都可能被用來提供「有針對性的廣告宣傳」。隱私條款還有這麼一句免責原話:「你不應該期望你的個人信息、聊天記錄或者其他溝通內容能夠永遠保持安全。」(you should not expect that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chats, or other communications will always remain secure.)
至於什麼類型的廣告,那就無可奉告了,多級轉售後被詐騙分子搞到也不是沒可能的……
跟5000萬Tinder用戶一樣使用前根本懶得看這些隱私條款的Judith,擔憂的同時也在自省。
讀著800頁的聊天記錄,她發現在使用app的時候甚至都沒意識到自己「自願獻出」了那麼多個人信息和偏好。除了前面的提到的那些,還有實時定位、興趣愛好、工作經歷、音樂和美食的偏好……
有些個人簡介真的……呵呵,無法深讀。
而一項今年7月剛剛發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線上交友平台(包括手機應用和網站)似乎都有這麼整套的手段,讓用戶心甘情願地把自己的資料庫完善一些、再完善一些。
所有的用戶似乎總是在害怕,萬一少填了一欄信息,某位「命中注定」或者派遣寂寞的對象就會在虛擬世界和自己擦肩錯過了。
但這些看起來似乎並不直接指向個人社會身份的信息,組合起來就成為了所謂的「個人身份信息」(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簡稱PII),完全可以成為釣到更多私人秘密的魚鉤。
到位的宣傳投放和品牌塑造,讓Tinder成功把自己營銷成了一種「生活態度」。(圖片來自Pinterest)
所以其實自願獻出個人信息的交友軟體用戶,依然是「受害者」。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的數字技術科研學者Luke Stark這樣解釋道:
「你完全是被誘惑,以致自願提供所有這些私密信息的。Tinder這類軟體其實是在利用一種簡單的情感現象牟利:我們無法真切地『感受』數據。這就是為什麼當所有數據被印出來放在面前後,你會如此震驚。我們都是客觀存在的物理性生物,我們需要實質性的體驗。」
來自美國卡耐基梅倫大學的信息科學教授Alessandro Acquisti則警告稱,這些交友軟體,也許比你還懂你。
它能輕鬆分析出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私人癖好,對數據稍加處理就能得到你的活躍時間段、「配對成功」的人種比例、使用頻率最高的辭彙,甚至其他人在決定對你左劃還是右劃前、平均在你個人頁面停留的時間長短……
總結起來,就是你的作息、說話習慣、性癖好、性吸引力。
而當個體用戶的同類信息被Tinder這樣的流行社交軟體批量獲取,就成為了前幾年的熱詞「大數據」。這些大數據被人用來做什麼,有時候你真的想像不到。
「難以自保」的數據時代
- 你會選擇放棄治療嗎?
比較人畜無害的情況,就是今年5月有人借住第三方信息抓取軟體,從Tinder搜集了4000個頭像,用特定演算法生成了一個人工智慧軟體,可以將人臉圖片定製轉換性別。
而另一些就比較不符合歐洲人的價值觀了,比如一個臭名昭著的「白人至上主義」丹麥學者,從另一個叫做OkCupid的交友平台獲取了7000份用戶資料後,用來分析智力水平和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還把資料隨手扔到網上供其他人取用。
有趣的是,Judith在寫了這麼一篇爆款熱文之後,結尾竟然是這樣說的:
作為一個時刻跟手機黏在一塊的千禧一代,我的虛擬生活早就和我的現實生活徹底融合到了一塊兒,它們之間早就不再涇渭分明。Tinder是我認識人的一種方式,所以這也就是我的現實。
也有外媒表示不死心,想要在這個社交網路鋪天蓋地的年代提供一些「保護隱私」的建議。比如美國《時代周刊》提供的11條小貼士,然而第一條的可操作性就會讓人呵呵……僅供參考:
社交網路平台,個人信息盡量少填甚至不填。
對提供個人證件號碼的要求要格外謹慎,哪怕僅僅是最後幾位也要當心。
為硬體設置保護機制,比如電腦開機密碼。
盡量多使用瀏覽器的「私密瀏覽」(private browsing)功能。
建立自己的密碼庫,採用獨特而強力的密碼。
為社交平台設置「雙因素認證」登入機制,比如輸入用戶名密碼後,還得給手機發送安全碼。
用自己的姓名設置「檢索警告」,一旦有關於你的信息出現就會給予提示。
盡量用現金付款,少用信用卡。
合理利用「僅好友可見」功能,避免信息完全公開。
在線付款時盡量不填寫郵編一欄。
為「安全問題」編造假回答,因為盜用你線上身份的人完全可以輕易查到「母親姓氏」這一類簡單問題的答案。
所以,使用交友軟體的你……還敢約嗎?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內容參考衛報、時代周刊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


※用一件50鎊的風衣跟乞丐學穿搭,竟打臉了一群時尚博主
※蘇格蘭糙漢子們對格紋小裙裙的執念,到底怎麼來的?
※慕尼黑啤酒在英國啥地位?倫敦人擺出了挑事的圍笑
※倫敦房價狂跌8%又甩鍋梅姨?想漲回來,2年等得起嗎…
※全英國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安利多少次都不嫌晚!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