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拜佛為何只燒三炷香?看完之後再也不敢亂燒香了

拜佛為何只燒三炷香?看完之後再也不敢亂燒香了

無論是過年燒紙,清明祭祖,還是去寺廟禮佛,大家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在燒香時不是點一支香,也不是點兩支香,而是點三支香。按照我國的民俗傳統,往往好事成雙,比如:蠟燭要點兩根,鞭炮要放兩封,祭品要擺兩份等。而單者往往被視為不吉利,比如:人們結婚不選單日子,發紅包不發單數,那為何祭祀和敬佛偏偏只燒三支香?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學問呢?

起初我也十分納悶,直到翻閱了許多資料方才明白,原來,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為諸侯王的朝儀,自東漢永平十年,佛教傳入中國,香、花、燈成了禮佛必備的「三大件」,稱為「花香供奉」,或「香火因緣」。在東漢明帝以前,祀神祭祖,只燒艾條,不焚香,因此祭祀禮器中沒有香爐。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焚香這種禮儀越來越普遍,時至今日,尋常百姓家也會焚香敬神或祭祖。

至於為什麼要燒三支香,這也與佛教禮儀有關。在佛教文化中,「三支香」有著特別的寓義,它們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燒三支香即意味著供奉三寶。禮佛燒香本身就是一種供奉,是人與佛、菩薩的一種溝通方式,是集聚福德資糧、去除宿業、魔障的一種方法。佛教講一切由心造,外在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內心的狀態,對內心表達就有了燃香供佛之舉。

故而,「三支香」也代表戒、定、慧三學,燒三支香,就是提醒自己,要修學戒、定,從而開顯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支香代表修持者的身、口、意,敬獻給佛、法、僧三寶,堅定修學戒、定、慧三學,剷除貪、嗔、痴三毒,轉換成喜舍、慈悲、智慧三功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除此之外,「三支香」還有另一種解釋。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載:「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其中提到的「身、語、意」也就是佛教教義中著名的「三業」,也就是人類的三種行為及其造成的後果。「身業」,是肢體動作行為及其後果;「語業」,是語言行為及其後果;「意業」,是思想行為及其後果。而「清凈三業,常修禮敬」,就是把「三業」,也就是把整個人當成祭品,奉獻給諸佛。「人」或「業「永遠是污濁惡俗的,權當作為神佛的餌食,它才能由凡入聖,由染入凈,發生質的轉變。這就是祭儀的「聖化」功能和「凈化」功能。作為一種高度簡化的獻祭儀式,焚香概括了佛教眾多繁瑣儀式之大旨。三支香,其實就是身、語、意三業的象徵,也就是燒香者自身的替代品。

另外,三支香的擺放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從左到右呈階梯狀增高,則稱為功德香,即:有神靈保佑;如果中間的香最高,右邊其次,左邊最低,則稱為增財香;如果左右平,中間高,則稱為小天真香,即:有佛祖降臨……據說,三支香一共有19種不同的擺法,每一種擺法都有不同的寓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這個被曹魏逼走的將領,讓曹魏晚統一中國三十年
十月革命前的烏克蘭美女,不輸現在
古代戶口本長啥樣?黃籍是原住民,白籍是流動人口
西南的這座皇城,比北京紫禁城早400多年,恢弘大氣
1920年代的圓明園老照片,許多建築依然存在,為何今天都沒了?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