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朝地理大發現:我們還去了西域之外的其它地方

漢朝地理大發現:我們還去了西域之外的其它地方

說道世界範圍內的地理大發現,對於外國人,甚至包括絕大部分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在大航海時代,人類首次完成了環球航行,首次證明了我們腳下的大地其實是球形的,首次繪製出了世界地圖,那是個驚心動魄鼓舞人心的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重心也自此開始向歐洲大陸偏移。然而早在哥倫布進行第一次環球航行的1700年前,我國先民也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那時正是西漢武帝時期。

由於古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世界範圍內的交流是很困難的。呂思勉在《秦漢史》中寫到:「世界交通,塞於陸而通於海。亞洲之東方與西方,中間以重山及沙漠,故阻隔尤甚」,漢朝派張謇出使西域,被史家稱為「鑿空」,可見在漢朝之前,與天山南路還少有往來。但張謇出使到大夏國(今阿富汗境內),見到了來自四川的邛竹杖(羅漢竹製作)和蜀布,張謇回國後詳細報告了西域的經歷,並且指出通商西域的重要性。當時漢朝已經知道了大夏國的東南有身毒國(古印度),而且認識到可由蜀西南取道身毒國通往大夏國,這樣便可以避開當時的主要對手匈奴的威脅和干擾,連結同樣反對匈奴西域的諸國。漢武帝於是封張謇為博望侯,並立即派出四路密使,由西南出發探索通往大夏國的第二條通道。但由於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擋,都沒有成功。

西南少數民族之所以阻擋漢朝向西南方向的探索,除了因為當時的漢民族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隔閡太深,也由於昆明等地的少數民族酋長為了壟斷利潤豐厚的過境貿易,有意阻止漢朝與印度和大夏商人的接觸。於是漢朝派出軍隊征伐西南諸夷,經過十餘年征戰,也僅僅打通了成都到洱海之間的通道,無奈只能通過西南少數民族與印度和大夏國商人進行間接貿易。

雖然西南方向的探索沒有打通,但當時漢朝有傳聞西南千餘里有乘象國,叫做滇越(古緬甸),蜀地的貨物也賣到了這裡,印度地區販賣的邛竹杖和蜀布,有可能是由此路輸入。雖然漢朝官方通往西南的通道被少數民族隔斷,但民間商人自蜀地通往印緬的出海口打通時間,應該早於通過西北地區通往西域的通道(即今天所說的路上絲綢之路)。至於交趾、廣東地區,海上交通則更為通暢。《貨殖列傳》記載:番禺珠璣、犀、玳瑁、郭、布之湊(湊:集中、集合之義)。前邊的四種我國南海地區本來就盛產,這裡的布據史學家考證,應該是木棉所織。南越王趙佗曾經給漢朝進貢了「白璧一雙,翠鳥千隻,犀角數十,紫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大部分都是海外的珍奇異寶,不是中國境內所出產的。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日南郡,今越南境內)障塞徐聞(廣東海康縣)、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蘇門答臘);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緬甸);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今印度境內),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三月,到日南象林界雲。……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廣南濰川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條線路即是今天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

可見在漢代,我們不止經陸上和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進行交往和貿易,也通過海上和東南亞地區有廣泛的接觸和交往。在漢朝之後,由於環境氣候變化,以及中原王朝和北方遊民之間的互相攻防,陸上絲綢之路漸漸衰微,在唐朝時又重新達到繁盛。但海上絲綢之路自從在漢朝建立周后,直到鴉片戰爭時期,仍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對外貿易路線。可惜由於明後期和整個清朝時期的海禁,我國的海上貿易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的有力支持,更由於滿清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我國在將近200年的歷史中,逐步落後於整個西方世界,發展停滯不前,成為近代列強爭搶的一塊肥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漢朝毀在了漢和帝的手裡
文物介紹——皇后之璽
史上神秘消失的軍隊,三個不見蹤影,一支古羅馬軍被漢朝軍隊收編
孔臧請為太常|選自《資治通鑒》
古代人一般多長時間洗一次澡,你知道嗎?比現代人還講究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