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嗎?

你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嗎?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1257篇文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01

大學時,我經常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不知自己從何而來,要去往何方,也不知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時常被一種強烈的孤獨和無意義感緊緊裹挾著。

在這種境遇下,生存與死亡於我而言,並沒有太明顯的界限。我沒有太強烈的死亡念頭,對生存也沒有太多留戀。活著成為一種生存的慣性,而不是伸展生命的價值,變得可有可無。

後來,讀到徐凱文教授的《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才發現這種無價值感在我們這一代身上如此普遍:「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祖輩父輩。我外公在他的回憶錄里寫道:

1960年,我剛滿十二歲,中考被錄取。母親為我準備了一床被子,一條白老布做的毛巾,一個大竹筒,裝了一桶稻子磨的粉,還有兩斤大米,讓我餓了用瓷碗煮粥拌粉吃。那時鄉里到縣城還沒有公路,只能靠步行。我清晨從小路出發,餓了啃點乾糧,渴了喝冷水,走到腳也磨破了皮,終於在晚上九點多,走到學校。

從學校回來後,我就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天還沒有亮就要上山砍柴。那時沒錢買球鞋,也捨不得,但草鞋我又不會做,所以乾脆赤腳。冬天有時下大雪,冷得很,一開始有點吃不消,但時間久了就習慣了,以後腳板皮磨厚了,踩在刺上,石頭上都沒有事,反而覺得比穿鞋方便多了。

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刻畫的主人公,他們的生命在苦難中變得更加厚重、充滿韌性。活著,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不管有多少捶打,他們都可以忍受。

這種生命的韌性,恰恰是我們這一代所缺乏的。

02

開始我想,這會不會和馬斯洛需求層次有關?

我們的祖輩父輩,或者在生存線上掙扎的人們,最先要滿足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要盡最大能力獲取生存必需品,這種信念促進他們不斷地忍受和克服生活的磨難。

但我們這一代從小衣食無憂,更多地是追求尊重和自我實現,而這種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建立在很強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只有明確知道我要什麼,才能去實現它。

然而現實卻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知如何去尋求,這種強烈的挫敗感於是催生了大批空心病患者。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當代青年的普遍迷茫?

一是教育體制。

以分數為導向的功利化教育模式,向青年人灌輸一套精緻的利己主義價值觀。

探索知識本身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但如今許多老師並不會啟迪學生熱愛一門學科,也不關注他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只是看重最後的分數,看他是否能上名校。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是,當我們選擇工作時,也只在意收入和名企。

但當收入能滿足生存需要,我們開始追求自我實現時,卻會陷入認知失調的痛苦:

一方面,現在的教育體系中沒有自我認知類的課程,所以許多人並不知道如何結合自己的優勢和興趣,選擇能帶給我們價值感和使命感的方向,也不知如何去探索。

另一方面,這種精緻的利己主義價值觀會和自我追求產生巨大衝突:要不要放棄這份收入高、前景好、又體面的工作,去另一個完全不熟悉的領域?

二是互聯網科技。

互聯網顛覆了信息的傳遞方式,從以招聘方為導向的傳統人才市場,到以應聘方為核心的互聯網招聘模式,我們面臨的選擇前所未有的多。但當自我認知不夠清晰、立場不夠堅定時,更多的選擇反而會加劇我們的焦慮。

而且,互聯網的一個核心特徵是符號化,通過圖文、表情包、視頻與人溝通,雖然快捷高效,但我們無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與人產生真實的鏈接,這種隔閡感更容易讓我們陷入孤獨。

三是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交融,我們這一代更受西方民主自由獨立等價值觀影響,對本民族的文化歸屬感不再像父輩那麼強烈,這也加劇了我們對自我定位的困惑。

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我們可能會陷入迷茫焦慮期,甚至會產生強烈的無價值感,不知道自己存活的意義。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渴望從家庭中獲得力量和指引,然而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兩代間的鴻溝。

我們的祖輩父輩大多25歲之前都已完成事業、婚姻的選擇,但如今25歲,研究生不過剛剛畢業。而且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城市的婚育年齡普遍推遲到25歲以後。我們面臨事業和婚姻的雙重夾擊,再加上互聯網、全球化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更多元化,更具有可塑性,同時也給我們的人生添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所以某種意義上,我們這一代經歷的是另一形式的磨難,但父輩可能無法理解:

在他們看來,也許一份體面的工作就已走向人生巔峰,他們無法真正體會互聯網和全球化對我們的衝擊,也不明白我們對於自我實現的追求,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探尋。

這也深深加劇了我們的孤獨感。

03

找到了強烈孤獨感和無意義感的原因,但我心中仍存在另一個困惑:

人為什麼要忍受這些苦難?

滿足越底層的需求,人經歷的磨難和痛苦越多,難道不是更有理由直接放棄生命嗎?

在奧斯維辛陰冷潮濕的牢營里,被囚禁的俘虜們,除了一具被折磨得只剩皮包骨的軀殼,一無所有。每天等待他們的,是無止盡的苦役和鞭打。在這種極端環境下,是什麼支撐他們繼續活下去?

弗蘭克就曾是這百萬俘虜中的一員,他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道:

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便不再成為痛苦。

人在絕境中能繼續堅持,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生命存有意義,不管是讓他魂牽夢繞的妻兒,壯志未酬的事業,還是宗教使命。這樣,在他迷茫、痛苦、掙扎和無數次自我懷疑的時刻,有依然有力量和勇氣,重新站起來,一往直前。

那麼,如何發現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生命的誕生和存在本無意義,只是無意識單細胞的自我進化,生命的終極價值是自我賦予的,每個人的都不盡相同。

弗蘭克說:

人想要的,並非如某些存在主義哲學家所言,去忍受生命的無意義,而是要忍受自身無能力以理性抓住生命的絕對意義。

許久以來,我們早已不再詢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了,因為這種天真的質疑,是將生命看做實現某個積極有價值的目標。但我們早已徹悟,生命的意義不止於此,它包括生存和死亡、臨終和痛苦。

一旦看透了它的本質,我們便不再用種種方法來緩解集中營內種種折磨帶來的痛苦,反而將它當做值得承擔的挑戰,蘊含成就的機運。

苦難本身,就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西部世界》中的人工智慧,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輪迴中不斷體味痛苦,最後終於產生自我意識。

人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經歷的所有挫折和考驗,都是生命意義的拷問。「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隊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是痛苦,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使人覺醒。

弗蘭克給我最大的啟迪,是我們始終保有最後的自由,來選擇面對痛苦的態度:

在絕境中,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能被剝奪,唯有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任何人在任何處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使是在集中營中,他仍可以保有他人性的尊嚴。

我們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都是當下無數次抉擇的結果。

這讓我想起修復力這個概念。修復力是指讓人在承受打擊之後恢復的力量,受外因和內因影響。外因是一些保護性環境因素,比如我的外婆。內因是我們能否「自主、獨立、主動地獲取新的經歷,融入社交和人際」。

在我看來,生命的韌性就是一種自我修復力,我們無法控制外部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在苦難中不斷地吸取能量,讓自己對逆境的承受力更強,讓生命柔軟而堅韌。

所幸的是,一路走來,我也慢慢摸索出一些自愈空心病的方法:

1、先養活自己,再成就自己

在我看來,靠自己的努力去工作,去生存,去摸爬滾打,讓社會給自己教訓,去跳坑,再從坑裡爬出來,比過著別人安排的一帆風順的生活更好。

因為這意味著我們真正擔負起生活的責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也意味著我們已準備好,開始迎接生命的磨鍊。

2、活在當下,活在未來

大多數人找不到工作目標,有時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而是對於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缺乏認識,所以無法將當下的抉擇和未來的人生目標結合,也無法匹配個人發展與職業發展,導致當下的行動和判斷都是隨機性的。

所以我們要從兩個維度審視自己的決策:橫軸是當下的利弊,縱軸是你未來想要的生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做出選擇時,要儘可能的保證它在兩個坐標軸之間,既是自己當下擅長喜歡的,前進的方向也是未來想要的人生。

那麼,怎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熱愛什麼?

3、向內行走,向外探索

除了深入了解自己,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去經歷,去體驗,去尋找。

如果你還沒畢業,那麼就大膽嘗試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在不斷探索中慢慢發現自己熱愛並且願意付出精力的事業;去接觸那些你喜愛、敬佩的人,你也許無數次讚歎「我也想成為她那樣的人」,那麼行動起來,去認識他們、傾聽她們的意見。

如果你已經畢業,但還沒有選擇簽約,不妨嘗試一些可以接觸不同行業、讓你快速成長的職業,如果你已經簽約,那就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嘗試那些你感興趣的事,努力提高相應的能力,最終你會在探索中,發現自己想到的是什麼。

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尋找。而且尋找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很美妙的過程。

它能將幫助你尋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思考如何用自己熱愛的和擅長的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這種價值感不僅能成為不斷驅動你前進的精神動力,還可能為你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工作。

最後,用我很喜歡的維克多 · 弗蘭克的一句話結尾:

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於不斷尋求、探索人生的價值,完成生命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願我們最終都能走出孤島,找到安放我們生命熱情的歸所。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奴隸社會 的精彩文章:

改變我的一封郵件
那些不曾分享的暗時光
她也許是中國人最不了解的世界領導者
囚徒、愛、自由,美國監獄故事

TAG:奴隸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