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人生活中的善惡觀!

日本人生活中的善惡觀!

無論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東野圭吾,還是芥川龍之介,大江健三郎,他們作為日本人,在對待中國人非常重視的善惡觀時,都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對立或分裂的看法,這是為何呢?難道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善惡觀嗎?真相似乎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日本人的善惡觀很奇怪,究竟奇怪在哪裡呢?一起來看。

首先從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我們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眼中,善與惡沒有明確的界限,絕對的好與絕對的壞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相對的好和壞,善和惡。對此,東野圭吾自己曾說:即便在我的作品中,見識了人性醜陋的一面,我也不會輕率地斷定人性就是善良的或醜惡的。

東野圭吾

由此可見,在日本人眼裡,人性是複雜的,是一個善與惡、美與丑交織的矛盾複合體,在他們眼中,善與惡、美與丑就如同光線與暗影,二者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在他們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絕對地善良,也不可能絕對的十惡不赦。他們有很強的集體意識,可以做到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比如在二戰時,只要上級命令,他們可以做到毫不猶豫毫無人性的屠殺老弱婦孺,而且在做這些時,絲毫不感到罪惡和可恥。他們的善惡觀有時是非常幼稚的,也是模糊不清的。

在日本人那裡,好與壞沒有嚴格的區別界限或評判標準,惡人做壞事往往是有苦衷的,即便是一個做了壞事的惡人,也會被認為有善良的一面,而一個好人不會被認為是絕對的好,在環境或社會的干擾下,他有時也會幹出一些罪惡的事情。其實這點在中國導演陸川所拍的電影《南京!南京!》里就有所展現,日本演員中泉英雄所飾演的那個士兵就表現出了善與惡矛盾交織的心理,最後由於無法忍受日本軍隊在南京的瘋狂屠殺和犯下的滔天罪行而選擇了自殺。

不僅東野圭吾,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通過他小說中一個「老婦人」之口道出了善惡的觀念——「惡」並不是絕對的惡,而是一種迫不得已抑或為了維護周圍世界平衡而做出的選擇。村上春樹曾說:由於在社會中所處的無奈境地,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而在另一本小說《1Q84》中,村上春樹通過一個名字叫領袖的人物表達了自己的善惡觀——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善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不斷改變所處的場所和立場。一個善在下一瞬間也許就轉換成了惡,反之亦然。重要的是要維持轉換不停的善與惡的平衡。一旦向某一方過度傾斜,就會難以維持現實中的道德。平衡就是善。我為了保持平衡必須死去,便是基於這樣的意義。」

村上春樹

其實對日本性格和善惡觀剖析最為精細、準確的是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與刀》,此書把戰時被拘於美國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閱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筆觸深深的探入到了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諸多層面,追問了日本何以成為日本民族,剖析了日本人認為世間本無惡的觀念形成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作者在書中寫道:「日本人所劃分的生活『世界』是不包括『惡的世界』的,認識這一點對西方人來說尤其重要。這並不是說日本人不承認有壞行為,而是他們不把人生看成是善的力量和惡的力量的相互鬥爭的舞台。他們把人生看作是一齣戲,這個『世界』的需要與另一個『世界』的需要、一個行動與另一個行動需要仔細權衡,每個世界、每個行動本質上都是好的。如果每個人遵循其本性,那麼每個人都是善的。」

無論是東野圭吾,還是村上春樹,以及日本其他作家和億萬民眾,他們的善惡觀已經經由歷史長期演變固化而成,這種善惡觀促使他們相信: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所謂的善與惡,只是為了維持世界的平衡而表現出的現象上的善與惡。

日本人的這種」相信「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自身民族起著維持政治、道德平衡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時戕害著自身和其他民族,因為他們在面對惡時不能做到徹底遠離和清醒認識(至今仍在參拜靖國神社,而不是像德國那樣,反省自己,承認歷史事實),甚至有時會把惡當做一種不可避免的另一種層面的」善舉「或」義舉「(比如日本武士道中的剖腹自殺),而這劍的另一面一旦使用不好,就會對周邊國家產生致命的傷害和難以撫平的歷史心理陰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100個哲學術語,讓你輕鬆變為哲學達人!
何為知行合一?就是不僅要知道,更要做到!
10大經典文學名著的開場白,值得收藏!
「我是誰」困擾了人類千年,這9個問題可以讓你更進一步
一度被人們遺忘但現在卻散發無盡光芒的義大利哲學家——維科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