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有一個「老古董」,先後被多家媒體報道,你知道是誰嗎?
封開有一個「老古董」,
他為弘揚嶺南文化顯身手,
先後被《南方日報》、《羊城晚報》、
《深圳特區報》、《西江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
你知道是誰嗎?
在封開,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封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他論證了粵語發源地在封開;
他鐘愛考古,發現了勒竹口台地遺址,填補了廣東地區5000至10000年前人類歷史的一段空白;
他被省委宣傳部授予「2016年度廣東省基層宣傳文化能人」榮譽稱號;
他曾受邀到省內多所大學授課,是廣府文化的「土」專家。
他致力於封開廣府文化推廣,是名副其實的「推廣大使」。
他既是名家、專家,更是雜家,在民俗文化、考古、文學和書法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
沒錯,他就是陳楚源——
封開縣早期財稅幹部、
封開縣博物館的老館長、
曾任封開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
他的故事,從這裡開始
1957年,陳楚源出生於古城封川的一個農村家庭,自小勤奮好學。
1975年,陳楚源進入封川財稅所工作,從此與稅務結下了不解之緣。剛參加工作的陳楚源常常頂著烈日、冒著風雨,爬山涉水到各家各戶開展「促稅培源」工作。
在他的刻苦勤奮下,在當時封川財稅所老前輩們的「手把手」指導和幫助下,陳楚源很快成長為一名業務精通的征管能手。
在盡心儘力做好本職工作之餘,陳楚源被封川古城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深深吸引,孜孜不倦地深入研究,從此開啟了封開人文歷史研究的大門。
對於陳楚源來說,在封川財稅所的四年,他學會了如何愛崗敬業、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為他以後在文化線上的堅守奠定了基礎。
他走遍封開的山山水水
由於工作和文化研究方面表現突出,陳楚源於1979年調任封川公社團委書記兼文化站站長。從此,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封川古城的研究工作中。
從「封川修城碑」、「秀髮封溪牌匾」到「台洞石牛界摩崖石刻」等,在封川古城範圍內的古迹遺址,被他踩個遍摸個透。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在文物調查工作中,陳楚源首先發現封川賀江東岸勒竹口台地遺址,填補了廣東地區5000至10000年前人類歷史的一段空白,這個重大發現,為研究人類從山洞移向平原、以及整個西江流域文化系譜和編年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史學界和考古界的重視。
1992年,35歲的陳楚源,被組織調到縣博物館任館長。此後,陳楚源大顯身手,展示了他的才華和廣博的學識:他多次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工作,如陽春縣春灣洞穴遺址、本縣杏花貝丘遺址、平鳳古顯村康塘山墓葬群、長崗都苗窯址、河兒口羅沙岩遺址和黃岩洞古人類遺址等20餘起;
參與本土文化建設工作,如廣信文化園、廣信塔、侯村鄉賢牌坊和平鳳泰新橋維修工程等18起。
為了展示封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
和厚著的人文景觀
幾番辛勞,幾多汗水。陳楚源走遍封開的山山水水,精心搜集、搶救、整理兩廣毗鄰地區的民間故事、習俗、工藝、傳說、民歌山歌、各姓氏族譜等民間民俗文化,撰寫了《封開人文景點導遊詞》、《封開的古建築》等一系列宣傳文章,展示了封開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景觀。
此外,他還參與本土出書工作,撰寫了《封開攬勝》、《人文封開》等本土文化書籍27本;與著名作家陳天澤合著社會文化專著《狀元家風啟後昆》;撰寫了20集《狀元正年少》電視劇本。陳楚源撰寫的論文和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達8篇、省級22篇、市級87篇。
樹立了封開品牌,展現封開特色
為更好地推介西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年近六十歲的陳楚源,經常參與國內外媒體採訪封開的解說與引導工作,他為央視一、四、七、十、十四頻道、亞視本港台、廣東電視台和肇慶電視台介紹封開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語言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2015年9月,陳楚源開始精心編導《老古董講古》系列電視欄目,他走村進寨,向人們講述了《周恩來與馬歐油栗的故事》、《封開歷史與廣府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封開歷史名人考》、《封開宗族傳統文化的家訓、家風和家教》等近100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件,樹立了封開品牌,創出了封開特色,老古董」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多年來,對一個雅號情有獨鍾
三十八年來,陳楚源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宣傳繁榮封開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楚源有很多頭銜:
廣東省儒學與狀元文化專委會秘書長,
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廣東省楹聯學會會員,
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會員,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理事,
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會員,
政協肇慶市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肇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
肇慶市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
肇慶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發音人。
此外,陳楚源還有兩個頭銜,更不為人所知,是國家級別的,分量很重:
——中國博物館學會史前洞穴文化專委會會員;
——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學工作委員會專項任務「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之「廣東漢語方言調查:封開課題」的發音人。
然而人們不大熟悉他的這些頭銜,
卻習慣叫他做「老古董」!
建國以來,封開有眾多的文化工作者,埋頭苦幹,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抹去年月的塵埃,廓清封開的歷史地位,讓世人得知:嶺南歷史的揭幕,是在封開;嶺南文化古都,是在封開;粵語的發源地,是在封開。
陳楚源就是這些文化工作者的一員,也許是對封開從14萬年前延續下來的文物古迹,了解得太多太清楚,他就得了「老古董」這個雅號。
三十八年來,他深藏了功與名,埋頭苦幹,默默堅守,未曾變改。
陳楚源所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所挑的擔子,很重很重。
在他心中,
挖掘和弘揚封開的本土文化,
是一項崇高而神聖的事業。
這一路走來,走得堅實而挺拔,走得昂揚而奮發。
GIF/17K
作者:龍秀雲(肇慶市封開縣地稅局) 褥堅 梁宇雲
編輯:封開發布編輯部


※封開有一條千年「黃金水道」?今天給你扒一扒關於TA的那些事…
※注意!下周一在封開聽到這種聲音,千萬不要慌!還有這8個真相不能忘!
※李湛波:三尺講台育桃李 一支粉筆譜春秋
TAG:封開縣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