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台詞的夢露、蓋博最後的印象:瑪格南攝影社帶你看電影背後的故事
攝影師伊夫·阿諾德與瑪麗蓮·夢露
1947年成立的瑪格南攝影通訊社是一家由很多著名攝影家創建的跨國攝影合作社,最初創立的目的是為了忠實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紀實影像。
在電影興盛的年代,他們也在電影劇組片場為雜誌提供電影拍攝圖片,從而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瞬間。通過瑪格南的鏡頭,你將看到電影背後許多的故事。比如丹尼斯·斯托克鏡頭下的迪恩以及伊夫·阿諾德鏡頭下的瑪麗蓮·夢露。
以下照片均為瑪格南攝影社所攝。
1、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與二戰
工作中的卡帕,圖源:網路
卡帕在當時早已是著名的戰地通訊記者,拍攝過大量二戰照片。他採用超現實以及電影紀實的手法拍攝了諾曼底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照片,從而給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提供了影片製作靈感。
1944年6月6日,盟軍成功登陸奧馬哈海灘,次日在諾曼底地區著陸。
而在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拍攝過程中,卡帕成功捕捉到了下面這張照片。
法國駱駝隊正打算穿過沙漠準備1943年的戰役
2、瑪格南攝影社與電影的結緣
瑪格南的攝影家們技巧精湛而且在電影圈人脈廣泛,使瑪格南攝影社開始為諸如《生活》等主流雜誌提供獨家攝影稿。
生活雜誌,圖源:網路
瑪格南的攝影師們都擅長通過鏡頭來展現屏幕後的電影明星,以及電影中根本不會呈現的鏡頭。他們就像世界的旁觀者,用他們的照片給這個世界添加了一抹光彩。
1954年《碼頭風雲》拍攝片場,著名演員馬龍·白蘭度走在同為著名演員的卡爾.馬登前。拍攝地:紐約
3、攝影師斯托克與大明星迪恩
1954年正值《伊甸之東》上映不久,瑪格南攝影師丹尼斯·斯托克認識了當時害羞且略微緊張的年輕主演詹姆斯·迪恩。
受迪恩之邀,斯托克去看了迪恩主演的新片《無因的叛逆》的預演,被迪恩精湛的演藝所震撼。他斷言道:迪恩一定會成為像馬龍·白蘭度和保羅·紐曼一樣的實力派演員。
年青的迪恩(左)和攝影師斯托克(右);圖源:網路
隨著兩人交情不斷地加深,斯托克決定以專題攝影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幕後的迪恩。
從紐約開始,他們一起度過了兩個月的時間,並在紐約時代廣場拍下了這張標誌性的照片:
攝於1955年的紐約,詹姆斯.迪恩在時代廣場中行走。
斯托克說:「我並不在乎迪恩會擺什麼姿勢,那些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我讓他做一些看似很無聊的事,直到他放鬆下來變得自然時,我才開始拍一些展示他真實性格的照片。」
斯托克還拍攝了很多迪恩家鄉小農場的照片,其中一張是迪恩爺爺的墓地。
幾個月後,迪恩不幸發生一場車禍而死亡,死後迪恩也被埋葬在這個墓地里。
迪恩爺爺墓碑
4、攝影師伊夫·阿諾德與瑪麗蓮·夢露
《不合時宜的人》是瑪麗蓮·夢露在世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伊夫·阿諾德作為瑪麗蓮·夢露最信任的攝影師,動身前往了拍攝地點,並拍下了這些照片:荒漠中努力背台詞的夢露。
在內大華沙漠,夢露正在努力地背劇中女主的台詞。1960年攝
在這部電影中,夢露彷彿就像在飾演生活中真正的自己:片中的女主像是一個遊離與雙重性格的人一樣,飽受現實與理想衝突之間的折磨。
而片中的男主克拉克·蓋博也在電影拍攝結束第二天,心臟病發作,幾天之後就去世了。
而這些珍貴鏡頭都被攝影師記錄了下來。
拍攝現場
鏡頭拍下了1960年劇中的三個主角:蒙哥馬利·克夫利特,克拉克·蓋博以及瑪麗蓮·夢露。
5、電視出現,瑪格南淡齣電影劇組攝影
隨著電視的出現,電影對雜誌而言已經沒有吸引力了,而瑪格南也過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了減縮成本,瑪格南宣布其不再需要劇組攝影師,而且順應時代的發展,瑪格南攝影師們也不得不開始轉變其攝影風格。
1968年,義大利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在加利福尼亞扎布利斯基角拍攝現場
披頭士樂隊在一列開動的火車上拍攝《 A Hard Day's Night》,窗外女粉絲認出了保羅
時代不斷地在更迭,瑪格南的這些照片讓我們對這個變化有了清晰的感知,讓我們彌足珍貴生活的瞬間,攝影的美大概就是如此吧。
主編:巍峨群山 編譯:躲在火車裡的貓
原文來源:bbc
請關注「譯言」企鵝號,發現環球熱點,薈萃國際精華。


※20個業已消失的職業 第13個真是太奇特了
※3D鉛筆畫 你能相信這些都是畫嗎?
※55年後,孫女穿著奶奶當年的婚紗舉辦自己的婚禮
※奇葩的民族!在日本做這些事不會被認為粗魯 最後一點最讓人受不了
※印度妻子給丈夫寫的「傻瓜」買菜指南火爆互聯網
TAG: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