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BBC都搶著報道,「雙鴨山大學」這項全球首例真·厲害了!
今天起床一打開BBC News首頁,圈哥就發現頭條新聞跟咱們中國有關係:
胚胎DNA手術治療疾病——一個中國團隊實現了對可能致命的「β-地中海貧血」的實驗糾正
標題下方的「劃重點」部分還暗搓搓給自家人找找存在感:我們英國團隊也修改過人類胚胎DNA的哈,我們也是棒棒噠!
點開鏈接快速瀏覽了一下,發現真是個大新聞!原來BBC報道的這項DNA手術,是全球首例在人類胚胎上完成精準「化學手術」來治療遺傳疾病。
(以上2圖來自BBC News)
而且根據文章開頭第一段表示,新聞是這個中國團隊的成員親口告訴BBC記者的,也就是說BBC搶了個大獨家!
其他英媒里,最早報道的《衛報》和《赫芬頓郵報》英國版,也已經比BBC慢了6小時,估計跟圈哥一樣是剛醒……《衛報》還比較矜持
Huffington Post UK就是各種「令人驚嘆」、「世界首例」關鍵詞分分鐘砸給讀者
(以上2圖截取自衛報、赫芬頓郵報)
接著往下讀,這個完成了「世界首例」的中國團隊,來自Sun Yat-sen University……
雙、雙鴨山大學?真的是你嗎?!?
這個前不久才在微博和其他國內社交媒體上大火的名詞,相信不少小夥伴已經知道,它其實就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官方英文名的中文音譯……
有點繞口,具體淵源圈哥簡單科普一下,看過的小夥伴可以直接跳過這部分
中山大學,是以孫中山之名命名。在孫中山先生出生和生活的年代,有學識的人家給孩子起名後再起「字」、長大後給自己起「號」的做法依然流行,孫中山本人正是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
「孫逸仙」後來成了當年外媒在提及孫中山時的常用名,而這三個字在粵語里的讀音,音譯稱英文音節後正是「Sun Yat-sen」,所以中山大學的官方英文名就成了Sun Yat-sen University。
(圖片截取自谷歌名片)
今年6月,微博賬號@同聲翻譯櫻桃羊 po出的一張圖片中含有「雙鴨山大學」字樣,在微博上大火特火,連@中山大學 官方賬號都轉發並且把自己給「玩壞了」,所以「雙鴨山大學」的梗就是這麼火起來的……
(以上2圖截取自微博@中山大學)
扯遠了,總之這個「雙鴨山大學」的梗BBC並不熟啊,所以官方英文名該用啥還是用啥。
「世界首例」的DNA手術
究竟突破在哪裡?
根據BBC介紹,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這次「世界首例」DNA化學手術中,使用到的技術名叫「鹼基編輯」(base editing),能夠直接作用在DNA的四個基礎組成物上: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鳥嘌呤(gua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簡稱A、C、G和T。
這項技術能夠從人類基因密碼的30億個「字元」中辨認並且修正其中的特定個體,從而完成這裡說到的「DNA化學手術」。
(圖片來自BBC News)
在中山大學此次的手術實驗中,研究者們想要「清除」的對象是「β-地中海貧血」(beta-thalassemia)。這種遺傳病症有致命的危險,成因是DNA序列中的單個嘌呤發生的變化,遺傳學中稱為基因的「突變點」(point mutation)。
所以大熱超級英雄系列「X戰警」中所謂基因突變衍生出帶有各種華麗麗能力的「變種人」……現實中要是真的基因突變,結果並不會那麼美好。
GIF/507K
(圖片來自Tenor)
而中山大學小組這次的操作,就是確定了「突變點」的位置,然後通過化學手段將其中的一個鳥嘌呤(G)逆向替換成了腺嘌呤(A)。
小組核心成員、中山大學的「80後」副教授黃軍就向BBC表示,手術的成功為未來各種遺傳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並且不僅限於對「「β-地中海貧血」」這一種疾病的處理:
「我們第一次證實了通過鹼基編輯技術治療人類胚胎基因疾病的實際可行性。」
(圖片來自衛報)
根據BBC介紹,「鹼基編輯」技術是在一項叫做Crisper的基因編輯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理論先驅、來自哈佛大學的美籍華裔學者David Liu給它起了「化學手術」的這麼一個外號,並且表示「鹼基編輯」比Crisper更有效、副作用更少。
而中山大學的科研小組,正是首次實現了這項此前只存在於理論中的基因修改技術。
David Liu還表示,人類基因變異種那些已知與疾病里,有三分之二都與「突變點」有關。所以難怪黃軍就副教授自信滿滿地說,未來將有可能治療類似的遺傳病啦!
當然在進入臨床階段之前,任何基因修改技術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這類技術的研究,一直都伴隨著巨大的倫理爭議。
基因修改技術熱度正high
依然存在較大倫理爭議
基因修改技術,本身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最近幾年卻因為全球各地研究者試圖將它從理論變為現實而執行的一系列實驗,而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比如BBC就在上周三(20日)還剛剛報道過,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小組剛剛完成了英國首例人類胚胎DNA修改。
(以上2圖來自BBC News)
不過,他們的操作可比中山大學這次的成就「粗糙」多了,是關閉了一整個「基因」,也就是一段DNA序列的功能,而沒有達到修改嘌呤的級別。
一邊是不斷推進的實驗成果,另一邊則是從沒停下的倫理爭議。
比如英國這個基因修改技術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Robin Lovell-Badge教授就表示,基因修改與臨床應用之間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我們要進行遠比現在要多的辯論,包括倫理問題,以及這些技術應當如何來規範。在絕大多數國家,包括英國,都需要建立強有效的法律規範、意外應急、以及長期跟蹤機制。」
來自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胚胎學教授Robin Lovell-Badge。
而且任何胚胎相關的技術,所涉及的倫理問題並不都是要到臨床階段才出現,研究中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坑」。
比如克里克研究所英國科學家們的實驗,只允許經過修改後的胚胎在培養液中成長了7天。根據英國的相關法律,在實驗胚胎不植入任何母體的前提下,實驗胚胎最多可以保留培養14天。
(圖片提供者:Kathy Niakan)
而在中山大學團隊的這次「化學手術」中,他們也明確強調,所用到的人類胚胎是實驗室合成的,手術完成後也並沒有將它植入任何母體體內。
而作為團隊核心成員的黃軍就副教授,早在2015年就率先使用作為「鹼基編輯」前身的Crisper技術,對86個廢棄的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這是當時僅有的一項對人類胚胎細胞的基因組進行編輯並公開出版的研究,引發全球科學家的擔憂和激烈討論。
團隊核心成員80後中國教授
兩年前就已經全球關注
根據鳳凰網報道,黃軍就副教授團隊的Crisper技術實驗,最早是投稿給了《自然》與《科學》期刊,結果被以「倫理」爭議為理由拒絕刊登。
不過後來,這篇研究成果還是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上順利發表了。作者團隊在這個刊登的版本中還明確表示,研究使用的是醫院丟棄的有問題的胚胎,這類胚胎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已經被廣泛使用了數十年,並且不會成功孕育出嬰兒。
《蛋白質與細胞》期刊封面,該期並不是黃軍就副教授團隊2015年論文刊登的那一期。
論文刊發後,英國生物學家Edward Lanphier還不依不饒地向《自然》雜誌表達了他的批評意見,表示必須暫停這一研究,並確保學界先就研究前進的方向進行廣泛的討論。
不過,國內生物研究領域的大佬們倒是一直都對黃軍就團隊的研究明確支持。清華大學生物學教授陳國強表示,有關批評所提出的「暫停研究」要求過於武斷。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家趙世民也認為,黃軍就的團隊「完全沒有道德問題」。
英國那位生物學家的批評,究竟是真擔憂還是有眼紅的成分,我們不去討論。
然而真實有料的學術突破,總是能在全球科學界獲得肯定的。所以2015年12月,《自然》公布了該雜誌評出的2015年度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人物,其中就有黃軍就副教授!
當時連新華網都報道過
(圖片截取自新華網)
火了之後,國內媒體是大大深挖過一發黃軍就的背景,原來他竟然是1980年出生的標準「80後」,而且根據同學回憶是「學霸中的學霸」,在中山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好像成為「80後副教授」根本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沒錯,他從小就在國內就讀,是個原裝的「中國出品」!
另外……嘿嘿,給你萌看看顏值
(圖片來自新華網)
作為兩年前就已經火遍全球學界的人物,黃軍就也算是相當低調了,很少接受媒體採訪。這次BBC搶著採訪到了他,不僅說明他和他的基因相關研究已經成為了全球跟蹤的焦點,也證明中國科學在全世界影響力繼續上升。
從北京大學教授屠呦呦2015年憑藉「青蒿素」相關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她也是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工作的哦!),到黃軍就副教授的「世界首例」獲得《自然》和BBC等外媒的關注與認可……
「本土出產」和所謂爭議,都早已無法阻攔我們的科學家們在全球科研領域大放異彩的腳步。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內容參考BBC News、新華網、鳳凰網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


※分手了又想複合,你真的想好了嗎?
※身長15米的史前巨獸,生出的蛋蛋僅比鵝蛋大兩倍,科學家:實在難以想像
※美科學家發現巨大能源寶藏!比頁岩氣還給力,滿足全美70%電需求!
※夫妻真有夫妻相嗎
※「科」研事件簿vol.2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