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作用很複雜,神秘面紗始揭開
今天是第523期日報。
SI:飲食、菌群與腫瘤的複雜關聯(綜述)
SEMINARS IN IMMUNOLOGY
[IF:9.611]
通過小鼠腸道腫瘤模型建立菌群與癌症的關聯,提示細菌多樣性及群落變化在腫瘤中的因果作用; 細菌可能作為癌症治療的個性化藥物,益生菌和糞菌移植的安全性有待驗證; 益生菌在癌症治療的十字路口上,可成為藥廠的又一主要收入來源,也可作為輔助療法; 飲食在調節菌群中起重要作用,全球化通過對經濟、文化、教育、農業、氣候的影響重塑了全世界的飲食組成; 研究特定飲食對菌群組成及功能的影響,對以菌群為靶點的腫瘤治療十分關鍵。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 between diet, microbiota, and cancer: A jigsaw puzzle
2017-09-01 DOI: 10.1016/j.smim.2017.08.009
FI:菌群與免疫系統的複雜互作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6.429]
概述植物及動物擁有的不同類型的免疫系統,以及菌群如何受到不同免疫系統的調控,並與免疫系統互作; 分析宿主早期暴露對菌群耐受性及免疫系統的發育與功能的重要性,以及菌群在宿主間進行傳播對宿主-菌群的潛在共同進化、及宿主-菌群互作的長期穩定性的重要性; 比較在短命植物、小鼠模型系統、人類及昆蟲中的現有證據,強調研究菌群,識別菌群與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理解菌群對宿主健康的作用。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microbiota and host immunity across systems
2017-09-14 DOI: 10.3389/fimmu.2017.01114
IJMS:一文讀懂β-葡聚糖(綜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IF:3.226]
β-葡聚糖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纖維或天然來源的多糖,具有抗腫瘤、抗炎、抗過敏、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活性; 作為天然來源的活性物質,可內服,可作為食品添加劑或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且安全無毒; 體外、動物以及人體實驗均證實β-葡聚糖具有抗腫瘤、免疫調節、骨再生、抗糖尿病/肥胖、降血脂/血壓、抗基因毒性/誘變/氧化等效應; 綜述了常見β-葡聚糖的結構、來源及功能,並比較了在體外及動物體內實驗中β-葡聚糖的生物活性。
Clinical and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β-Glucans: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IMB:宏基因組數據可視化分析方法(綜述)
CURRENT ISSUES IN MOLECULAR BIOLOGY
[IF:5.250]
宏基因組為交叉性研究領域,包括分子遺傳學、微生物生態學和數據分析; 宏基因組數據可視化技術分為三部分,單個宏基因組、數個宏基因組、多宏基因組的視覺顯示; 單個宏基因組資料庫的可視化分析包括提取某些特徵,餅圖、圓圈圖、柱狀圖、重疊等; 數個宏基因組資料庫的可視化,每個樣本不同分類等級上的分類丰度,包括餅圖、柱狀圖、Phinch、箱線圖、統計分類樹、熱圖; 多宏基因組則包括氣泡圖、Sankey圖表和樹狀圖。
Methods for The Metagenomic Data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2017-07-06 DOI: 10.21775/cimb.024.037
FM:乾酪乳桿菌BL23分泌的微泡與其益生效應相關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IF:4.076]
從益生菌乾酪乳桿菌BL23中分離膜微泡(MV),其大小在30-50nm量級,與革蘭氏陽性菌的MV類似; MV攜帶的胞質組分包括DNA、RNA及蛋白質,利用蛋白組學方法鑒定出MV中的103種蛋白,其中有13種僅在MV中存在; MV中的蛋白包括:細胞被膜相關及分泌蛋白、熱/冷休克蛋白、某些代謝酶、蛋白酶、核糖體的結構組分、膜轉運體、細胞壁相關水解酶、噬菌體相關蛋白; p40、p75及LCABL_31160產物(一種黏著蛋白)介導了乾酪乳桿菌BL23的益生效應。
Lactobacillus casei BL23 produces microvesicles carrying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its probiotic effect
2017-09-20 DOI: 10.3389/fmicb.2017.01783
FI:女性糖尿病,與尿液菌群失調與尿液IL-8相關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IF:6.429]
收集70名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無尿路感染)和70名匹配的健康對照(HC)的尿液樣本; 70名T2DM患者中,46例其尿液中可檢測到IL-8(WIL8),24例檢測不到(NIL8); WIL8及NIL8組的尿液菌群組成相似,但惰性乳桿菌在WIL8組中顯著增多; 「≥HC」組(特定細菌屬不少於HC組)有17個屬增加,16個屬降低; 18個細菌屬促進了T2DM患者尿中的IL-8,並解釋了尿液菌群總變異的95.6%。
Dysbiosis of the urinary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urine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hemokine interleukin-8 in female type 2
2017-08-25 DOI: 10.3389/fimmu.2017.01032
AJRCCM:ICU中肺炎患者的多重耐藥性病原體感染風險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F:13.204]
分析316例臨床和微生物學診斷的ICU獲得性肺炎患者,其中99例HAP,217例VAP; 最常見的病原體為銅綠假單孢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陰性腸桿菌,MDR病原體導致107例患者發生肺炎; 204例VAP和85例HAP患者具有1條以上MDR危險因素,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住院≥5天,90天前靜脈使用抗生素; 目前的MDR肺炎的危險因素敏感性高,特異性低; 經驗性抗生素的使用對2016年指南的依從性為19%-40%,83%的患者和61%的MDR病原體得到了充分治療。
Evaluation of the 2016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Guideline Criteria for Risk of Multi-drug Resistant Pathogens in Hospital-acquired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2017-09-13 DOI: 10.1164/rccm.201708-1717LE
SR:細支氣管炎嬰兒的口咽菌群如何變化
Scientific Reports
[IF:4.259]
嬰幼兒細支氣管炎會導致口咽菌群失衡,選擇27例住院細支氣管炎的嬰兒與22名同齡的健康嬰兒,在治療前和臨床康復後進行取樣,發現患者糞便和OP微生物多樣性均低於健康兒童; 健康和患病嬰兒的口咽菌群都以鏈球菌屬為主,患病嬰兒的糞便菌群含有積累的擬桿菌屬和鏈球菌屬,與健康嬰兒顯著不同; 治療後,患者的糞便菌群和口咽菌群與治療前相當; 失調的口咽菌群可能增加病原體侵入的易感性。
Dynamic oropharyngeal and faecal microbiota during treatment in infants hospitalized for bronchiolitis compared with age-matched healthy subjects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花開,桃李不言,葯農,沈志勛,女巫,小扣啊


※13-15年超經典研究:菌群到底如何深入影響免疫?
※熱心腸日報500期巨獻——50篇必讀綜述!
※印度疑似發生過核爆炸,現場和日本廣島核爆炸很像
※空氣污染降低發電效率?又添一罪!
※人機生存大戰會從科幻走向現實?
TAG:熱心腸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