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確看待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正確看待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

現在一說到明朝,很多人受網文影響,嘴裡會不知覺的蹦出一句:明朝三百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剛開始聽這話,朗朗上口,很有氣勢,心中的愛國豪情一剎那被點燃,對明的好感度瞬間上升到了極點。然後過段時間,再細細品味時,發現這句話說的很片面,很表面。

"明朝三百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話的原形,是永樂帝朱棣在第二次北伐蒙古諸部班師回朝,在北京對臣子說的,原話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後來經網民添加,成了現在這句子,最早出現在鐵血網,然後貼吧,天涯,微博瘋傳,最後盡人皆知,成為歌頌大明的重要證詞。

朱棣

言歸正傳,我們先說說:天子守國門。這話說的不錯,但先要弄清楚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原因有二:一他是靠造反起家,奪了侄子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好多人不服他,南京又是他侄子的地盤,而他侄子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危險係數大,而北京則一直是他的封地,他勢力所在地,經營多年,各方各面了如指掌,大可放心。二是朱棣遷都北京時,他的將士已經為他在北邊打下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有薊遼軍鎮,大寧都司,朵顏三衛,奴爾干都司,這些土地將北京牢牢包圍,安全的很。反過來講,朱棣時代的北京,那就不是國門。

可看看朱棣的後代都幹了啥,祖輩倖幸苦苦在北邊打下來的土地,這些子孫卻是越守越少,最後北京是成了國門,但那是丟了大片土地才讓北京成了國門的,那算守國門嗎?後來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抓了去,成了一個笑話。大家可以翻地圖看一下,土木堡離北京有多近。對於大明,俺答汗想打就打,林丹汗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皇太極還跑來「旅遊」,直接把北京圍了,天子守國門守哪裡去了?

《女醫明妃傳》中的明英宗—霍建華飾

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這五個字說的是崇禎帝朱由檢。縱觀他這一生,就沒幹出一件對社稷有用的事。殺魏忠賢之前不想一下以後怎麼節制下面那一幫不聽話的大臣;遷都又怕背負罪名;讓太子先去南京,又不讓,怕太子另起爐灶,奪了他的皇位。李自成都打到北京了,想讓吳三桂率兵勤王,又怕擔放棄領土的罪名。他原意是讓大臣提,他勉強答應,然後把罪名給大臣,自己賺個好人名聲,可這招用的次數太多了,大臣們都是人精,誰會上他當。再說了,李自成打到北京時,崇禎化妝逃跑,跑不了,才不得不弔死在樹上的。說回明英宗,他被抓時為什麼不自縊呢,不是君王死社稷嗎?你不死讓你的母后,弟弟還有大臣好為難。

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說法,李隆基就不應該逃往四川,也不該讓太子先逃,應該在長安與安祿山來個大決戰;康王趙構更不應該逃到臨安建都,要挺起骨頭,帶上大軍與金國大戰幾百回合;抗戰時蔣介石更不能逃到重慶,應率全國軍隊在南京與小鬼子拼個你死我活。態度和能力是兩個不同的方面,能力強,態度蠻橫點別人也不敢對你下手,能力弱,先認個錯,做下小弟也沒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西漢高祖被圍白登,向單于妃子求救保住了條命,然後該和親的和親,該送禮的送禮,忍辱負重,等待時機,到了漢武帝立刻反擊,封狼居胥,通西域,打出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名聲; 唐初被異族欺壓,李淵示弱稱臣,後來該借兵借兵,該和談和談,緩過氣來就反攻,直接滅了突厥,終成霸業。終明一代,解決問題只用最高代價,一味以氣節為重,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不懂得變通,事倍功半,還苦了百姓!

「天子守國門」,使脫離漢族王朝幾百年的北方傳統疆土一直掌握在明手裡,游牧民族始終無法南下立足內地,保證了傳統漢文化區域的穩定,其積極意義不可否認,但「天子守國門」本身沒必要過高評價,一味否定明朝也是錯誤的。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最關鍵的是,不是道德高尚,不是斬首多少,不是攻城幾座,而是能不能和諧社會、安定政局。崇禎作為個人,是個有骨氣的人,值得讚賞。但作為君主,太執著於自己的名聲,不為整個大明王朝著想,太不稱職,「君王死社稷」用在他身上不合適,他為的是他自己。

朱由檢

對於歷史,要辯證的看待,特別是我們現在人,已經開了「上帝視角」,更要全面客觀的評價一個王朝,一段歷史,切莫夾雜主觀情緒進去。最後,網上經常有人拿明朝與清朝做對比,證明哪個朝代好哪個朝代差。我想說的是,兩個時間段不同,社會大壞境不同的王朝有可比性嗎?這與拿郭靖和張無忌對比有什麼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的悲壯,數千人殉國,崇禎遺言透露著一股悲涼,令人憐惜
明朝很多方面都領先於世界,卻因清朝的這本書,讓中國倒退幾百年
一提到明朝的內閣首輔,大夥的第一反應恐怕就是,內閣宰相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