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東坡: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此心安處是吾鄉

自從「烏台詩案」以後,蘇東坡一直慘遭貶謫,「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是他總是能讓自己隨遇而安,不受其所困苦,其堅韌樂觀的精神令人驚嘆。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面對窘迫的人生困境,勇於走出自己的痛苦悲傷,不受其束縛與禁錮,儘管有著綿延不盡的落寞之苦使他常常黯自神傷,可是他總能隨遇而安。本詞中以明潔流暢,清新明快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秀外慧中的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此詩是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台詩案"牽連,也不幸地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公元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以一種豁達超然的姿態,坦然面對風風雨雨,就像是面對人生的痛苦遭際,他付之一笑,對往事一笑泯恩仇。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洒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描寫詩人置身雨中,對雨聽而不聞,從容高歌,瀟洒徐行,全然沒感到淋漓之苦的狀態,這怎麼可能是實寫呢?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讓人生疑。序言中已說「雨具先去」,怎會又出現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來應是想像之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雨過天晴,應該是「已無風雨正是晴」,怎會是「也無晴」?所以,這裡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功名釋然了,對曾經使他義憤填膺,忿忿不平的事能夠冷靜了,不得不說他真正成熟了,這是一種幸事。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 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品讀之家 的精彩文章:

宋詞中沒有比這兩首小詩,更顯閑適愜意了!
村舍外,古城旁,茂林修竹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最細膩的情感,莫過於這句「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可能沒有哪首悼亡詩,比蘇軾這首《江城子》更具款款深情了!
詩詞里的灼灼桃花,深情款款,柔情綿綿

TAG:古詩詞品讀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