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國學堂|經典文化|論語|八佾24
傳統經典是最具中國特色、最富中國精神的著作。
讀經不是一般的讀書,而是與聖人對話,與天地溝通,大道自在心中。讀經的過程中不時感悟,「我注六經」,也是一種深刻的修行。
今天是孔子誕辰日,一個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卻被當今中國人基本遺忘的日子,家長國學堂,我們今天重溫《論語·八佾24》,理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所概括的孔子對於中國的價值,以及「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一句的深刻內涵。
[原文]
八佾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疏譯]
衛國儀邑的封疆官,請求拜見孔子。他說:「凡是賢人君子路過此地,我從來沒有不見其一面的。」孔子的弟子們領他去見過孔子。出來後,他對孔子的弟子們說:「諸位,何必為你們先生的失位而憂慮呢。天下無道已久,老天是要讓你們先生充當木鐸(讓他通過傳道來引導天下啊!)。」
[解讀]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與魯國三桓的矛盾激化,他在魯國再也待不下去,只好帶領弟子們離開魯國,踏上周遊列國的道路。這一年,他已經55歲。
他出走的第一站是衛國,走到儀邑這個地方,其「封人」即封疆官趕來求見,孔子的弟子們引他見過孔子。從裡面出來,可能是發現這些跟隨著孔子被迫背井離鄉的弟子們有點情緒低落,他就對他們說:「諸位,你們何必為夫子失去官位而垂頭喪氣呢。天下無道已久,正需要你們夫子這樣的人來充當木鐸,弘法傳道,來警醒和引導世人啊。」
木鐸,是木舌的銅鈴。上古的時候,天子經常派人搖動木鐸,巡行各地,既以發布政教,又進行採風。所以「木鐸」又借代宣傳教化之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老天似乎以孔子為木鐸,使其宣揚大道於天下,故使其不安於位,出外周遊。孔子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恰恰促成了其思想的傳播,最終造福了後世的中國社會和文化。
儀邑封人見孔子,是在孔子政治上不見容於魯國,其思想不被天下諸侯接受的時候,他一見之下,就早早作出了「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的預言,可謂慧眼獨具;難怪後人如李白、陳子昂等都對其遠見卓識由衷讚歎!
儀邑封人是孔子歷史價值的第一發現者。後來孔子的弟子們,在追隨孔子多年後,也對老師由衷敬仰。顏淵不必說,子貢將孔子比作日月:「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
到漢朝司馬遷,已經將孔子稱為「至聖」:「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實際上已經揭示了孔子超越時空、超越尊卑的聖人價值。
後人之歷代帝王,都對孔子特別尊崇;歷代儒家學者,如漢之董仲舒,宋之朱熹,明之王陽明,清之王船山,都對孔子讚美有加。但所有的讚美和評價,都不如宋代無名氏的一句評語來得中肯和準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沒有孔子,中國的歷史將如何運行:
假如沒有孔子,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傳承下來的禮制將徹底中斷,中國的政治將像秦朝暴政一樣,只有霸道,沒有王道;
假如沒有孔子,也將沒有「仁」的思想誕生,中國的社會也就沒有那份仁義和人情,而只有暴虐式的生存,像歐洲中世紀一樣,度過漫漫長夜;
假如沒有孔子,中國上古流傳下來的「五經」等文化典籍可能最終失傳,大家可以想像,沒有《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等典籍的中國文化將是一副什麼模樣;
假如沒有孔子,沒有孔子首創平民教育,沒有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的薪火相傳,中國將沒有發達的教育、綿綿不絕的文化,也將沒有後來的科舉制度;
假如沒有孔子,可能就沒有了夷夏之別的觀念,沒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韌的民族生命力,而沒有了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我們華夏民族早就沉淪或屈服於異族鐵蹄之下,哪有縱貫五千年的中華文化。
假如沒有孔子,而只有愛好自由而隱逸的老莊,或者信奉嚴刑和峻法的法家,中國早就不是中國,中國人也早就不是中國人!
非常遺憾,這是我們今日之中國人應知而未知的。在2500年之後,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還沒有當年儀邑封人的眼光,這是幸還是不幸?
家國天下,家學即國學,國學亦家學。
家長國學堂,與熱愛國學的家長朋友一道,每日花幾分鐘時間,細品國學滋味,同享傳統文化,點點滋潤,日日更新,並與子女在互動互助中共同提升。


TAG:家長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