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專業化標準化科學化醫學傳播
本報訊 (記者 許琦敏)上醫治未病,讓更多人了解醫學常識,可以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又可節省大量醫療費用。可醫學知識浩如煙海,如何精準傳達到所需要的人群?日前,國內首個醫學傳播智庫———中國醫學傳播智庫在滬成立,希望在探索醫學傳播專業化、標準化、科學化上,進行更多有益嘗試。
「國家營養膳食指南提出『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建議,而最近卻有不嚴謹的論文鼓吹『高脂飲食更健康』,還讓不少人信以為真。」該智庫主要發起人之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委、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說,目前健康傳播領域存在著專業醫護人員作為傳播主體缺乏、傳播平台眾多卻良莠不齊,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評價機制等三個突出問題,如何實現醫學科普的學術化、傳播規則的標準化、效果評價的科學化,是主流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和媒體人急需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該醫學傳播智庫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中國醫師協會科普分會、人民網、「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彙集了一批國內權威醫學專家、科普作家和媒體人,共同干預引導健康科普工作,期待形成新的醫學傳播學術理論。
精準,是健康知識和理念傳播的一大關鍵。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王雙苗說,正在廣東湛江推廣的健康科普扶貧,就是一種針對特殊人群的健康精準傳播嘗試。在湛江的貧困人口中,約有3/4是因病致貧。「要脫貧先要治癒,防病也是防貧的重要一環。」他說,貧困地區科普發展水平低,健康科普工作不接地氣,這些地區往往成為「偽科普」的重災區。2011年,王雙苗發起了「義工幸福銀行」,迄今共招募3300多名義工,為20萬患者服務8萬小時,提高了貧困地區的健康知識普及水平。
兒科醫生余高妍在網上創立了「蝦米媽咪」科普品牌,專註於介紹非常實用且操作性強的科學育兒知識,受到了大批新手媽媽的追捧,其文章單篇閱讀量超20萬人次。從刊發文章,到短視頻,再到針對讀者群需求開發的兒童急救知識課程,都是對健康精準傳播的一種探索。
「達醫曉護」總編輯、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曾以骨科的醫學科普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他正準備開發脊柱及關節操的微視頻。同時,「達醫曉護」還在探索樓宇醫學科普,專門針對寫字樓里白領的健康需求,介紹相應的保健知識。王韜說,智庫還將探索醫學科普的評價方式,以更好地了解科普成效,並不斷改進。


※先就業後付款成職業教育雷區 達內推出就業險能否見效?
※輔導班老師斥家長不報班:不就心疼錢嗎 會遭報應的
TAG:未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