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皇帝為何五謁明孝陵

康熙皇帝為何五謁明孝陵

原標題:康熙皇帝為何五謁明孝陵

康熙題寫的明孝陵「治隆唐宋」碑。

李忠恭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碑亭里有一塊「治隆唐宋」碑,它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親手書寫的,距清代開國正好55年。

明清易代的思想衝擊

「治隆唐宋」是說朱元璋開創盛世,超過了唐宗宋祖。康熙皇帝為什麼要給朱元璋這麼高的評價,這就得從明清易代的特殊性講起。

當時有一大批的漢人知識分子,或是公開反抗,或是以筆為刀,總之就是不願意做清朝的臣民,因為他們認為傳統的中華文化要滅亡,自己要被野蠻人統治。例如顧炎武到處連接反清力量,但是軍事反抗不成功,他就通過一些儀式性的行動來表態。他前後7次拜謁明孝陵,每次去都哭陵,還在明孝陵腳下的鐘山南邊隱居好幾年。

松江人夏完淳從小跟著父親、老師抗清,16歲被清政府殺害,據說夏完淳被押往南京路過紫金山,說自己得見高皇帝孝陵一死無憾,可見明孝陵是非常重要的象徵符號。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統治相對穩定後,就得去收拾人心,而文化途徑非常重要。清朝定都北京第二天,順治就派大學士去祭告朱棣,祭文說流寇李自成把明朝趕下台,明朝終結,我們消滅流寇定都北京,天命就轉移到我這邊了,我非常虔誠地來告訴你,要把你的神位遷走,放進歷代帝王廟。這就從國家層面上昭告天下,朝代已經更替了。

清初還確定了40處歷代帝王陵寢,每年春秋兩季派官員去祭祀,其中就包括明孝陵。順治皇帝到昌平巡察明朝的十三陵,特別到崇禎陵墓奠酒,給他倒上三杯酒,給他磕頭。對亡國之君行這種禮節,前代都沒有。他的兒子康熙皇帝也曾到明十三陵一座一座地奠酒。

六次南巡五次謁陵

康熙從31歲到54歲共有六次南巡,其中五次親自到明孝陵謁陵。第一次南巡在蘇州下令,說我要到南京了,你們先去明孝陵祭祀一下。這事很平常,以前的皇帝也會這樣做,去什麼地方巡視前,先派地方官員祭祀一下重要的名勝古迹、帝王陵寢,以示尊重。可他到南京後決定親自去拜謁一下。明孝陵正門有五個門洞,按理皇帝應該走中間,但他走旁邊,在孝陵的享殿三跪九叩,到了寶城奠酒三爵。這個舉止是超出常規的,隨行官員、聽到此事的漢人知識分子都非常震驚。此後知識分子的詩文在寫到明孝陵時,就不那麼哭天搶地,治亂興廢是每個時代必須正視的問題,不能老停留在遺民情緒里。

康熙謁陵後不僅寫了懷古詩,還寫過一篇《過金陵論》,主旨是反思明朝中後期承平既久政事鬆弛、朋黨紛爭、士氣澆薄、與民爭利,自己要以史為鑒,勤勤懇懇,誠惶誠恐。這是一篇非常認真的歷史論文,語言簡潔,邏輯清晰,是一種難得的歷史理性。

第二次謁陵是5年後的康熙二十八年,因為那次南巡的重點在紹興大禹陵,所以謁明孝陵記載稍微簡單一點,但同樣是三跪九叩,奠酒三爵。

第三次是康熙三十八年,治隆唐宋碑就是這一次製作的。這次謁陵他像謁大禹陵一樣,沒先派官員祭祀,而是親力親為,因此這個氣度被廣為傳頌,特別是江南的讀書人知道,清朝皇帝不是沒文化的夷狄。

第四次謁陵發生在康熙第五次南巡時,那時他已經52歲。

最後一次拜謁明孝陵時他54歲,南巡歸途謁陵。

康熙對朱元璋的評價很高,而且很重視學習明朝典章制度。他說自己的祖先沒什麼文化傳統,治理經驗都來自漢人的歷史特別是明朝的歷史,他經常看朱元璋留給子孫的《皇明祖訓》,把明太祖理解為一位超常的君主,併當作鏡子砥礪自己。

四字碑文見證大歷史

五次謁陵僅僅是做秀,讓漢人士大夫接受統治嗎?這個因素當然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從中吸取歷史經驗,並且把中國帶入了又一個全盛時期。

康熙的理念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康熙五十年時,滿漢大臣呈遞一份報告,要給他加一個聖神文武大德等等很長的尊號,康熙說,你們別以為我老了糊塗了就喜歡聽好話,上尊稱這種事從前都被儒家先賢譏笑。我是讀書長大的人,你們不要以為我不懂歷史,不懂得如何做一個好的君主。8年之後,他下了一個聖旨給大臣們,說你們給我打報告,或者接受詢問時,總是玩虛的,說皇上比堯舜還如何,講到具體問題就環顧左右而言它了。你們不能再糊弄我,要實心任事。這時離他去世只有2年,身體狀態不好,國政也有問題,但是頭腦中尚有理性,而他一生兢兢業業,文治武功成就非凡,從這個角度去看他五次拜謁明孝陵,我相信他內心有真誠。

康熙去世後為他立了一塊神功聖德碑,在清朝叫聖德神功碑,記述了康熙一生功績,其中就包括打敗漠北蒙古分裂勢力,奠定了西北邊疆納入中國的基礎(最終在乾隆時期實現),西南收回了台灣,東北方跟俄國劃定邊界,使清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版圖的統一王朝。

中國的版圖和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逐漸壯大的,其中經歷過分裂,經歷過危亡,是什麼使中國成為中國?簡單講是文化,包括價值觀念、制度設計、倫理準則,還有具體的知識。就像顧炎武講的,政權更迭,改朝換代,換一個家族統治,這都沒有關係,文化不斷就沒問題。他們對於清朝那麼抗拒,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文化傳統會斷裂。假如顧炎武活到康熙晚年,想法會不會改變呢?

我們今天看明孝陵這塊碑上就是四個字,但是它是一個標誌,讓我們可以從一個細微之處看到中國成為大一統的國家,中華民族走向團結統一,在宏闊、長遠的歷史進程中,它只是滄海桑田中的一粟和一個浪花。

(本文編輯整理自李忠恭2017年9月16日在南京市民學堂的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古代帝王清聖祖康熙
清朝皇帝是怎麼批奏摺的?各位皇帝字跡大比拼,康熙批「知道了」
雍正反貪有多厲害?連其子孫也不放過,國庫白銀存量超康熙8倍
清十二帝疑案:康熙棺材噴火之謎(圖)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