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秘湖北荊王宗室墓葬群,荊王、郡王、將軍等墓共49座!
明太祖朱元璋秉承「藩屏王室」,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令中書省編《祖訓錄》,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屬之制,分封宗室,輔弼中朝,初步建立起明代的諸王分封制度。據統計,明朝自太祖至神宗總共有37位皇子開府京外,其中31人皆曾傳之子孫,加上襲封諸王,明朝共有藩王266位,而湖北境內共有藩王44位,先後累計受封藩號12個。
荊恭王墓金鑲寶石鳳穿花頂簪
在湖北的藩王里,就藩蘄州的荊藩王是傳承世代最久的。崇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張獻忠攻入蘄州城,火燒荊王府,結束了荊藩宗室在蘄州198年的歷史。
當地考古工作者實地考察發現,大泉山脈是荊王宗室成員墓葬的集中區域。大泉山是蘄春、武穴兩地相連最長的山脈,全長約26千米。實地調查已發現的大泉山地區荊藩宗室墓有49座,包括荊王、郡王、將軍、中尉各個等級,部分墓葬因歷史上的盜掘、開荒、農耕、水利等種種原因遭受毀壞。
荊恭王墓室金鑲寶蜂蝶趕菊挑心
明代首飾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即?髻。?髻是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髻大多用金絲或銀絲編就,將髮髻撐起後,環繞?髻插戴各種簪釵,便可組成一副華麗的髮飾。插戴在?髻不同位置的簪釵,其名稱各有不同。挑心,是插戴在?髻正面位置的簪釵。
2007年,荊恭王墓追回大量被盜文物,2010年,蘄春縣博物館對墓葬內外進行清理時又清整出少量文物,並發現地契碑一塊。解讀碑文後可確知墓主人是荊恭王朱翊鉅及妃胡氏。天順二年(1458年)奏准「王或妃有先故者,並造其壙,後葬者止令所在官司起倩夫匠開壙安葬」。荊恭王墓就是遵循這一條例的葬制,胡氏薨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次年,子朱常泠為母立碑,隆慶四年(1570年),朱翊鉅薨,與妃胡氏合葬。荊恭王墓文物中頗具特色的是眾多金銀首飾,如金鑲寶石鳳穿花頂簪、金鑲寶蜂蝶趕菊挑心、金鑲寶龍鳳分心等,這些首飾製作精細,選材以花卉、龍鳳等富貴題材為主,鑲嵌寶石與珍珠,極盡繁華。
荊恭王墓龍鳳分心
挑心之下,?髻之前插戴的簪釵稱為分心,通常為山字形。紋樣選擇上挑心、分心常常與其他簪釵一起組成一套完整的主題。
荊端王次妃劉氏墓位於蘄州鎮黃土嶺地區劉娘井村,過去常稱「劉娘井明墓」。1955年,當地興修水利時發現墓葬,1956年墓葬進行清理。隨葬品完全置於棺內,多為金銀首飾,甚為精美。
西河驛將軍墓位於蘄春縣西河驛石粉廠,1986年石粉廠在擴建過程中發現墓葬,文物工作者隨即進行搶救性發掘。兩室墓誌有刻銘,明確記載了墓主姓名、身份。
有些墓葬根據所在位置並結合史料記載,可推斷出墓主人身份。如都昌王朱載塎墓、永新王墓、都昌王朱祁妃袁氏墓。這三座墓葬都屬於郡王級別。
都昌王朱載塎墓,位於蘄春縣蘄州鎮雨湖村。1972年墓葬外層被挖開,發現墓室上層是一層青磚,青磚以下是三合土。青磚被取走後,墓室上方鋪修了曬穀場。2009年當地村委發現墓葬被盜掘,文物部門緊急進行搶救性發掘。雙槨室並排排列,大小一致,雙槨室中間有隔牆,隔牆中部有一方形孔洞使兩室相通。男室居左、女室居右。男棺長為金絲楠木。女棺保存較差。兩棺內底鋪設5厘米厚木炭,上鋪「七星」木板。
都昌朱載塎(音同勇)墓出土金鑲寶摩利支天挑心
明代首飾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即?髻。?髻是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髻大多用金絲或銀絲編就,將髮髻撐起後,環繞?髻插戴各種簪釵,便可組成一副華麗的髮飾。插戴在?髻不同位置的簪釵,其名稱各有不同。挑心,是插戴在?髻正面位置的簪釵。
所有器物都在棺內,棺外墓室未發現陪葬器物。當地文物工作者根據男棺中出土銀器,推斷該墓葬屬於某郡王墓,又結合文獻記載的嘉靖時期各郡王的墓葬地點,推斷墓主人為都昌王朱載塎及妃。該墓葬中,男棺出土物以銀質器皿為主,女棺出土物中多為金銀首飾,其中宗教題材的首飾頗引人注意,金鑲寶石摩利支天挑心以密教中摩利支天像為簪首圖案。摩利支天信仰崇拜在唐宋時期主要流行於皇室,尤其在宋皇室南渡時期,摩利支天因其消災解難避兵禍的法力成為皇室成員的保護神。明代,摩利支天信仰因護國護法的政治色彩而繼續受到皇室推崇,而作為首飾的裝飾紋樣,更多的則是取其消災祈福的意義。
永新王墓,位於蘄春縣蘄州鎮王要村劉家咀。1974年該墓葬被炸開,墓葬是三合土雙穴墓,村民目睹棺蓋上有五個金資「冊封永新王」,並發現墓碑一塊,村民回憶,碑上有「永新」字樣,現碑已不存,無法證實。但從墓中出土的玉帶可基本推斷墓主人的皇室身份。
都昌王朱祁健(實為「金+監」,網頁不顯示該字)妃袁氏墓出土金花樹
都昌王朱祁健(實為「金+監」,網頁不顯示該字)妃袁氏墓,位於蘄春縣彭思鎮張灘村豬頭咀。2011年該墓葬被盜挖,當地文物工作者發現後緊急進行搶救性發掘。墓葬棺槨上部已被盜挖者掀開,三合土槨,三合土色白,純度高。都昌王朱祁健(實為「金+監」,網頁不顯示),荊憲王朱瞻堈嫡二子,正統八年(1443年)封都昌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薨。袁氏是其次妃,生卒年不詳。
都昌王朱祁健(實為「金+監」,網頁不顯示該字)妃袁氏墓出土金花頭簪
袁妃墓出土的金花樹及金花頭簪頗具特色,用寫實手法將金片製成葉片及花瓣的形狀,再以細小的金絲串聯,立體生動。這種做法與郢靖王墓出土寫實風格的金牡丹花簪頗相似。
此外,還有一些墓葬,無法確定墓主人身份,但從隨葬品規格來看,墓主應當屬於皇室成員,因此這些墓葬也可認定為荊藩宗室墓。如三角山荊藩墓、姚灣荊藩墓、黃土嶺荊藩墓。
三角山荊藩王墓出土琺華瓷壇
三角山荊藩墓,位於蘄春縣株林鎮。封土呈橢圓形,墓室前部暴露在外,青磚券頂,雙室,凈空寬5.8、長5.2、高3.17米。墓室早年被盜,券頂部分,墓室中間隔牆、局部牆磚被拆除。墓體內壁上塗硃砂紅,但剝落嚴重。出土琺華五彩瓷壇一件,青花梅瓶一對。從磚石墓結構判斷,墓葬時期較早。
三角山荊藩王墓出土青花鳳紋瓶
黃土嶺荊藩王墓出土戲曲故事圖分心
姚灣荊藩墓和黃土嶺荊藩墓都是上世紀70年代發現,均為三合土墓葬。兩座墓葬出土遺物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均出土戲曲故事圖金簪,分別是金分心和金掩鬢,題材選擇明代宮廷雜劇中的常見劇目,製作工藝基本一致。此外都出土帽頂一件,雖然材質和做工不同,但帽頂的基本結構一致。帽頂和戲曲故事紋金簪在蘄春地區其他明墓中尚未發現。
姚灣荊藩墓出土銅鎏金帽頂
姚灣荊藩王墓出土戲曲故事圖金掩鬢
排除出土遺物不完整的因素來看,已發掘的蘄春荊藩墓隨葬品以金銀器為主,其中金銀首飾佔大宗,荊恭王墓、荊憲王妃劉氏墓、都昌王朱載塎墓中都有代表身份的金鳳簪出土。出土瓷器較少,三角山荊藩墓與荊恭王墓出土瓷器較精,黃土嶺荊藩宗室墓、西河驛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墓出土瓷碗、瓷杯相對簡樸。
蘄春荊藩墓葬出土珍寶概覽
姚灣荊藩王墓出土戲曲故事圖 金鑲寶三英戰呂布圖分心 蘄春縣博物館藏
這件分心,圖案系從背面打造而成淺浮雕效果。題材為三國故事中的「三英戰呂布」。正面上方一排城樓,城下四武將身披戰袍,騎馬酣戰。一臉髯須者應為張飛,握蛇矛槍直刺呂布,呂布反身橫戟。張飛馬後,長須飄逸者為關羽,關羽手舉偃月刀直追呂布。關羽身後,戴冠正襟的劉備提雌雄雙劍,飛馬殺出,三人激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明代宮廷雜劇的常見曲目,首飾紋樣選擇戲曲故事既是風尚,也多少代表著所有者的喜好。
荊王墓 金鑲寶花頭簪 明藩王博物館藏
花頭簪,宋元時即已流行,明代亦普遍使用。簪頂一朵金花,如梅、菊、牡丹、蓮花。下與尖錐形簪腳垂直相連,簪腳多為銀制。雖屬於小簪子之類,但卻因玲瓏俏麗之美常常成為點睛之筆。蘄春的荊藩墓葬中幾乎都有花頭簪,有些鑲嵌寶石,有些鏨刻花紋,精緻玲瓏,靈氣十足。
都昌王朱祁健(實為「金+監」,網頁不顯示該字)妃袁氏墓出土 金累絲鑲玉蝶趕梅耳墜
明代耳飾分為兩類,即耳環與耳墜。區別在於,耳環插戴的細彎鉤與前端的裝飾部分直接相連,而耳墜的裝飾部分以懸墜方式與細彎鉤相連。這件耳墜裝飾部分上部是一個金五爪提系,五爪之端是五個雲鉤。提系下焊接一頂金累絲花葉傘蓋,其下緣用金絲條做出披垂的瀝水。傘蓋下綴一金累絲鑲玉的裝飾物,將白玉製成蝶趕花的薄玉片,嵌在兩枚金累絲的花蝶之間。
浙江臨海明王士琦墓出土 金鑲玉蝶趕梅耳環殘件
這與浙江臨海明王士琦墓出土的金鑲玉蝶趕梅耳環形制幾乎一致。而上端的傘蓋則與蘭州上西園明肅藩郡王墓出土的金累絲鑲玉燈籠耳墜一致,結合蘭州出土實物及明人肖像畫中所繪耳墜可判斷,這件耳墜的提系雲鉤上原也應懸掛事件或珠串以為裝飾。
杏葉執壺,是明代常見的斟酒器。《天水冰山錄》中的記錄有「金素杏葉壺一十一把」,「金飛魚杏葉壺二把」,「金麒麟杏葉壺二把」。飛魚、麒麟當指紋樣,杏葉則是其形制。定陵出土錫明器中有自名「錫杏葉茶壺」,即在壺的腹部貼飾杏葉狀圖案。明人繪畫中與明代版畫中也常出現杏葉執壺。
荊恭王墓杏葉金壺銘文
這件杏葉金壺。盤口,細頸,橢圓垂腹,圈足。獅鈕蓋,蓋頂一隻金獅戲球,獅鈕與壺鋬之間一條金鏈相連。鋬扁平,凸脊,兩端做成龍首形分別焊接於壺頸及腹部。壺腹做出杏葉形開光。流管方形,末端龍首形焊接於壺腹。外底陰刻楷書豎行三列「嘉靖叄拾肆年柒月內造玖成/金壺壹把哲盂壹菊花台盞/壹付共重貳拾陸兩零貳分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荊恭王墓金穿心盒
穿心盒,通常為圓環式,上下可開啟,中間圓孔用以穿絲帕,結在絲帕一角,隨身攜帶。明以前的實例可見黑龍江阿城金齊國王墓中出土的兩件穿心盒。兩件穿心盒分別歸屬於墓中男女主人,男主人的穿心盒用絲絛繫結在汗巾巾角上,盒子中殘留白色粉末。女主人的穿心盒置於腰間,絲絛一端系盒,盒內盛裝白色粉末,一端為圓形黑色物質,考古人員推斷這是女性用於妝容的「粉黛」。出土的情形很好的解釋了穿心盒的使用方法。
崇禎十六年(1643),張獻忠農民軍破城毀府,長江之畔繁衍生息兩個世紀的荊藩宗系,灰飛煙滅。
《老子》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曾經的五光十色在歷史舞台上漸漸褪色。然而三個世紀後,當墓室重開,那些默默守護主人數百年的金銀珠玉為我們拂去了歷史的塵埃,那些已成灰白的人物與故事,重又有了色彩。
山河淚,滿眼韶華,金玉莫守。
星斗移,百轉千回,金玉默守。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藏】頭條!
西漢海昏侯墓考古揭秘:昏庸和荒唐讓他「逃離」被盜掘的命運
四川考古:破解江口沉銀謎案,一代西王張獻忠寶藏出水!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


※清宮舊藏·大明宣德爐(五)
※清宮舊藏·大明宣德爐(四)
※清宮舊藏·大明宣德爐(三)
※清宮舊藏·大明宣德爐(二)
※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趙孟頫書畫藝術(下)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