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歸商業銀行本源之:關於對供應鏈金融的思考

回歸商業銀行本源之:關於對供應鏈金融的思考

作者:吳曉偉 中信銀行總行公司銀行部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跌宕的2017年已棋至中局,待到年末如果拍一個金融領域的記錄片回首盤點這一年,恰如其分的片名應當是「回歸」。

開篇:未覺池塘秋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有經濟學者形容今年的經濟金融形勢為「三個無奈的回歸」,第一個是回歸本源,第二個是回歸常態,第三個是回歸價值,筆者認為其實在這個語境當中:常態是回歸本源之後的常態,價值是回歸本源之後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講,三個回歸其實歸為一個:還是回歸本源。當前的新時代,被謂以「新常態」:宏觀上,全球經濟跌宕起伏,中國經濟艱難轉型,宏觀經濟環境日趨「不確定」;微觀上,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擠壓存貸業務息差,金融脫媒加速擠占銀行市場份額,企業自金融模式出現導致銀行優質客戶流失,監管環境趨嚴從緊導致大資管、同業金融等大量創新型盈利性業務壽終正寢;宏觀經濟形勢、微觀經營環境、外部監管政策都在呼喚、倒逼商業銀行回歸經營的本源,回歸本源成為近年銀行業頻頻被提及的「熱門詞」、「關鍵詞」,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回歸本源」更是被確立為做好金融工作四個重要原則之一。

一時間金融業、銀行業開始回歸,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回歸的方向已定,回歸的路徑各異,有結伴而行者,有特立獨行者,畢竟回歸是另一種轉型,轉型又是一場變革,知易而行難。秋風起兮白雲上,大雁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飛向實體經濟、擁抱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回歸本源是實體經濟之福,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血脈,乃國之重器,不可不察也。

這是開篇,是我寫這篇文章的背景,在回歸商業銀行本源背景下關於供應鏈金融的一些梳理和思考。

回歸:萬物有源,大道至簡

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叫專業;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叫智慧。金融是最容易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領域,多少簡單的產品在「結構+衍生+套利+槓桿」的組合下「亂花漸欲迷人眼」;金融又是最容易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領域,君不見監管層一個「三三四」瞬間把如浪花一朵朵的「通道」、「同業」所謂「金融創新」打回原形,拍死在沙灘上。

金融最為簡單,金融最為複雜,需要抽絲剝繭、見微知著、回歸常識,掌握邏輯和規律。

先理清一個邏輯:拋開背景不講,客觀上分析「回歸」這個辭彙,為什麼要「回歸」?如一個人,若尚未出發,談不上回歸;若跑得順風順水,何必回歸;所以談回歸時的狀態應該是「已然在路上」,而且「走得非正常」。筆者認為金融監管層號召「回歸」無非三種原因:一是恐怕跑偏了,容易「出軌」;二是恐怕跑亂了,容易「越軌」;三是恐怕跑太快了,容易「脫軌」,現在金融監管的一系列如雷霆之勢的舉措,無非是要把金融業、銀行業拉回「正軌」,就像高鐵,必須按現有軌道跑,按既定線路跑,按既定的速度上限跑,車上的人得通過安檢、持有車票、下車驗票。

回到文章主題:對當下如火如荼的供應鏈金融的幾點冷靜思考,供應鏈金融的本源是什麼,如何回歸?

供應鏈金融緣起「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

供應鏈金融是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談供應鏈金融,得從供應鏈管理談起,先有供應鏈管理,後有供應鏈金融。

我們知道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原材料——中間產品——成品,但隨著技術也完成升級同時工業化水平提高,產品的生產模式就由原來的企業內分工轉向為企業間分工。

一些企業完成產品原材料的搜集,一些企業共同分環節完成產品的製作加工過程並對接下游的經銷商由他們完成產品的銷售,這一條鏈式的功能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應鏈。供應鏈中的「老大」,即我們所謂的「核心企業」,由於核心企業自身規模較大,發展較好,信用較高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因此也十分強勢。面對上游,核心企業可以不拿現金進行交易,往往採用的是賒賬的方式,而面對下游,又不允許賒賬行為。這卻大大增加了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壓力。但是中小企業在融資環節,由於自身信用級別較低、固定資產等抵押擔保品少、經營管理不善、財務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業不受銀行等金融機構青睞。與之合作的核心企業能否利用自身良好信用幫助中小企業取得金融機構的融資呢?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通常在金融從業人員和企業經營者語境中的「供應鏈金融」,往往包括兩類:一類是以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一類是以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在對企業客戶內部交易結構和交易鏈條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交易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進行綜合把控,針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點提供封閉授信,並由交易產生的收入償還融資;一句話總結供應鏈金融就是金融機構依靠對企業供應鏈四流的控制,幫助企業盤活其流動資產從而解決企業融資問題。

供應鏈金融其本質是對供應鏈結構特點、交易細節的把握,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也就是把資金作為供應鏈的一個溶劑,增加其流動性。

供應鏈金融促進供應鏈的發展體現在資金注入和信用注入兩方面:一方面解決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地位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業,實現其商業信用增級,促進配套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起長期戰略協同關係,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融資,是供應鏈金融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當然不是供應鏈金融的全部;如同融資是金融主要的內容之一,不是全部。供應鏈金融最大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所謂的「N+1+M」融資模式。

供應鏈金融本質是管理「信用、槓桿、風險」

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取決於它的緣起和存在的合理性,其存在的合理性源於四點:

(一)源於地位不對等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供需,基於先天稟賦、商業資源、企業實力、產業機構、行業特點、宏觀政策的差異,供應鏈中的企業地位天生存在著不對等,表現在產品定價權、貿易話語權、資源分配權、政策主導權等多個方面的差異,力量對比懸殊之下,企業在貿易和交易過程中逐漸在產品、價格、物流、倉儲、資金融通、市場份額等多個維度建立起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特徵是「強核心企業、弱上下游」。

(二)源於信用不對稱

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交易地位的不對等還體現在信用認知上,企業所處的貿易地位是銀行等第三方金融機構對其信用評價的重要因素,因此供應鏈上各市場主體交易地位的不對等最終導致其信用的不對稱,信用不對稱是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源頭。核心企業擁有規模更大的業務規模,在產業鏈中佔據核心地位,高信用在資金獲取上具備天然優勢。此外,核心企業依靠自身對產業鏈的強把控力,可以「欺上佔下」:擁有更多的預收賬款(對下游企業)和應付賬款(對上游企業),較為充裕的現金流匯聚進一步增強其信用等級,對於上下游企業來說最為現實的問題在於很難從金融機構拿到足夠的低沉本融資。因此供應鏈上往往表現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強弱對比之下,自然產生了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和核心企業強化供應鏈體系的需求。

(三)源於利益不平衡

供應鏈上地位的不對等、信用的不對稱,一方面帶來帶來的是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融資之痛: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融資險。加上當前多層次金融市場的不完善,使得上下游中小企業暴露於無主流金融機構覆蓋的尷尬境地,中小企業融資也多是「富貴險中求」,融資成本高企,且相應金融服務機構散、亂,對中小企業穩定經營造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帶來的是企業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的高企、賒銷期的延長,上下游企業資金流動性壓力是不可承受之重,供應鏈上市場主體之間利益不平衡。

(四)源於運作不高效

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徑,就是供應鏈自身的融資能力,傳統的單個企業的不動產抵押融資、存貨融資、動產融資受制於個體信用等級、銀行信貸許可權、抵質押率等因素的限制,融資效率低、融資乘數小、融資模式單一、融資手續繁瑣,因此供應鏈運作效率低下;而供應鏈金融依託核心企業信用的「1+N」、「1+M」、「M+1+N」的模式化、批量化、信用捆綁化、協同化大大提升了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資金量、現金流、交易量、貿易活躍度。

融資模式本質是在管控「四流」基礎上的「去擔保化」

目前業內供應鏈金融最基本的有三種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未來提貨權融資、存貨融資。

應收賬款融資:以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辦理融資的行為,稱為應收賬款融資,這種模式使得企業可以及時獲得機構的短期融資,不但有利於解決融資企業短期資金的需求,加快中小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和成長,而且有利於整個供應鏈的持續高效運作。

未來提貨權融資:未來貨權融資(又稱為保兌倉融資)是下游購貨商向平台申請貸款,用於支付上游核心供應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交付貨物的款項,同時供應商承諾對未被提取的貨物進行回購,並將提貨權交由金融機構控制的一種融資模式。融資企業通過保兌倉業務獲得的是分批支付貨款並分批提取貨物的權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額貨款,有效緩解了企業短期的資金壓力,實現了融資企業的槓桿採購和供應商的批量銷售。

存貨融資(有的金融機構也稱之為「融通倉」):即是企業以存貨作為質押向金融機構辦理融資業務的行為。所以融通倉服務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又可以為中小型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解決企業運營中現金流的資金缺口,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績效。

現在各種供應鏈金融創新本質上是在三種基本模式基礎上上的變種、包裝、升級,其實不是供應鏈金融本質的變化,而是應用場景、管理工具、操作平台的變化,創新的主要路徑總結下來有四個:

路徑一:線上化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如上文所述,即是以一個優質企業為核心,多個上下游企業參與的「1+N」模式,由銀行主導,採用線下模式,銀行基於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持為其上下游企業「N」提供融資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進,將此模式移植到線上,運用互聯網的開放、透明、信息傳播快的特點,將由銀行主導的傳統金融,變成全民參與的普惠金融。並通過技術手段對接供應鏈的上下游及各參與方,其中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銀行等資金提供方、物流服務商等,將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線化,實時掌握供應鏈中企業經營情況從而控制融資貸款的風險。

路徑二:垂直化和細分化

由於每個產業的供應鏈模式,盈利模式,資金需求的強弱、周期都是不同的,因此供應鏈金融應用於不同的行業必然催生出不同的行業特徵,這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平台向更垂直細分、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比如,以服裝行業為例,廠商門店多、供應商多,產品更新快,去庫存需求強烈;融資主體散、資金需求短平快、安全性相對較差、收益較高;又以鋼貿行業為例,資金需求較大應收賬款額度大,利潤低,年化收益率不高,安全性較高,因此,各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需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具體需求來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可以預見,各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只有不斷深耕各自所經營的一條或幾條產業鏈,在充分了解行業屬性和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專業分析與研判能力,才能為各垂直細分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個性化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

路徑三:應用大數據

未來大數據的應用主要在於風控體系的完善。從理論上來講,通過對供應鏈體系內「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監控,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數據風控模型來進行風險提示,這一套理論思路可行的,但是關於如何將數據模型與數據客觀規範的採集結合起來,現在仍然是各說各話,其最核心的獨立、客觀、公正、規範還處於完善和發展期。大數據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更多的處於理論推演及初步嘗試過程中,離市場期待還有一定距離,但可以預見未來可能會改變行業業態。

路徑四:產融緊密結合

產融結合的程度是一個經濟體活躍程度評價的重要指標,資本血液低成本、精準的流向實體產業,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供應鏈金融向平台化趨勢發展和整合將是必然趨勢,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個產融結合的生態系統,促進資本健康的流向實體產業,具體的運營方式可以是通過供應鏈金融平台鏈接的商業生態、基於互聯網信息傳遞和數據支撐,創建金融生態體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務於整個供應鏈的各類主體並推動商業生態的發展。

風控:金風未動蟬先覺,市場無常死不知

供應鏈金融在國內銀行的行業化、規模化實踐起始於2000年左右的中信銀行,以與神龍汽車的合作為標誌,中信銀行在同業內率先推出了汽車金融網路業務,距今已超過17年。銀行同業從模仿到創新,使得供應鏈金融已然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對公業務的標配。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理論界也形成了不少關於供應鏈金融的論文和著作。金融脫媒從政策上給非銀金融機構、尤其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東風,想顛覆「落後、守舊」的傳統銀行無非三部曲:第一步複製,「拿來主義」式地把銀行的主要業務複製一套;第二步改良,簡化流程、弱化擔保、強化體驗;第三步獲客,網羅廣泛傳統銀行滲透不到的差異化客群;供應鏈金融自然是其不可或缺的產品。

儘管供應鏈金融在超過17年的發展中其產品、業務、模式、流程都在不斷優化、迭代,但供應鏈金融的核心並未隨著實體經濟的變化而升級:核心企業仍然是業務准入和風險控制最重要的抓手,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四流」合一仍然是業務的關鍵。

2010年可以算是供應鏈金融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得益於經濟高速增長、核心企業自身實力強配合度高、供應鏈上資金量大轉速快,各家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普遍收益高、貢獻大、不良低,既維護了大客戶、又批量拓展了中小客戶,一舉多得;2010年後,國內外經濟開始持續低迷,供應鏈金融的重要領地---大宗物資價格持續下行,大潮退去,業務中潛伏的問題快速、集中地浮出水面,撐起業務規模半邊天的鋼鐵金融、煤炭金融坍塌,供應鏈金融資產質量急轉直下,供應鏈金融模式也備受爭議,供應鏈金融業務隨之呈萎縮之勢。

內因:其實大宗商品天然兼具交易屬性和融資屬性,是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標的。但因為融資產品和業務模式在過程管理和操作層面發生變形,激烈的同業競爭、業內缺乏能夠共同堅守的業務底線、各家銀行風險管理專業能力的差異都導致了供應鏈金融強調的「核心企業責任+流程式控制制」越來越流於形式,最後失去應有的風險控制作用;所以一言以蔽之,問題的本質不是產品和模式的問題,而是客戶准入的問題和風險管理的問題。

外因:作為供應鏈金融重要風險抓手的核心企業出現分化:抗風險能力差的核心企業,連自身直接授信的償還都面臨巨大問題,對於供應鏈金融中基於交易的間接責任全面違約,本就依附於核心企業的上下遊客戶沒了生意、也沒了還款來源,銀行承擔巨大的本金損失,核心企業的風險抓手作用完全喪失;抗風險能力稍強的核心企業,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經營和資金趨緊,逐步、適度收縮針對上下遊客戶的信用承擔,業務規模隨之萎縮。

趨勢: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在理論和應用層面的快速發展,企業經營的互聯網化、數據化已逐步滲透至小微企業層級;「去中心化」在弱化核心企業的同時,使得原來的鏈狀交易變成了網狀交易,交易中各個節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頻繁,逐步形成了場景化的交易模式;「互聯網+大數據」使得場景進一步可視化,整體場景、場景中各個交易節點、各節點的商業行為和交易流程都逐步透明。

結論:供應鏈金融模式相當於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底座是風險控制,因為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就是信用與風險控制,脫離了這個最基本的常識所有的金融模式都不存在;天平的兩端,一端是資金、一端是資產;天平的梁,就是信息,融資鏈條中的任何一個融資主體、參與者、環節、要素的信息缺失,就會產生風險,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實質是供應鏈信息管理,即以供應鏈信息為載體的風險識別、風險計量、風險控制、風險化解,需要做實、做專風控模式才能為業務保駕護航,目前眾多的供應鏈金融風控模式可以歸納為三類:核心企業信用增級類、控制貨權類、控制債權類。核心企業信用增級類以核心企業信用捆綁為主要特點,根據信用增級方式不同,包括連帶責任保證、回購擔保、調劑銷售、差額退款、承諾付款等方式;控制貨權的業務模式是以企業擁有的存貨作為質押提供授信,又可細分為標準倉單質押模式、普通貨權質押模式,普通貨權質押模式主要是通過與物流公司的合作,以控制貨權為基礎向小企業提供授信的模式,又可分為現貨和未來貨權兩類;控制債權的業務模式是以企業應收賬款或者其他權利質押或轉讓,又可細分為應收賬款質押和應收賬款轉讓(保理)兩種方式。

發展:和合共生、守正用奇

在服務實體、鼓勵創新、產融結合的大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早已不是銀行的專屬,市場上各路豪傑紛紛搶灘供應鏈金融,除商業銀行之外還有保理公司、財務公司、電商平台、自金融企業等等,不乏熱烈如火者、迅疾如風者、柔韌如水者,雖然還很難判定這是藍海還是紅海,但已然形成供應鏈金融的多元化競爭局面,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該往何方求索?

優勢互補,和合共生

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眾多參與者各有優勢:商業銀行具備資金、客戶、產品、風控的綜合優勢;產業龍頭、保理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聚焦特定行業,掌握獨特的客戶資源;核心企業對行業具備更為深刻的認知,對行業周期以及微觀運行都具備傳統金融機構不可比擬的風險識別優勢;物流平台、電商平台、綜合服務平台等具備技術、流量、數據優勢;P2P等網貸型公司實現了融資額度和融資期限在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間的直接碎片化匹配。據非官方統計預測,國內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達十萬億以上,對於單個銀行來說,這是個無限大的市場,需要和合共生、優勢互補,多方的優勢互補實質上是資源的再整合,有助於實現銀企雙贏、產融結合、從而在信息不透明中追求透明,在信息不對稱中追求對稱,推動整個市場體系的建設和信用環境的改善。

借用供應鏈金融專家、人民大學宋華教授的觀點,做供應鏈金融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共營鏈」:既是我的,也是你的;第二種境界是「共贏鏈」:我的是你的,你的更是你的;第三種境界是「眾贏鏈」:是我們的,也是大家的。

創新求變,守正用奇

路徑一:沿著優質「大買方」、「大賣方」開發客戶

在「互聯網+大數據」的推動下,供應鏈「去中心化」趨勢逐步在弱化核心企業,上游與下游日趨分化,所以需要嘗試用「大買方」、「大賣方」視角開發客戶,在獲客模式上把「鏈式營銷」與「網狀營銷」相結合,聚焦「大買方」和「大賣方」的交易場景,從交易場景中的交易節點、交易特點總結企業的交易模式,從而依託「大買方」、「大賣方」模式化批量獲客。

路徑二:沿著優質的「大行業」開發市場

實現供應鏈金融標準化、規模化最好的載體是行業,行業金融是供應鏈金融應有的屬性。根據企業的商業形態,通常可分為製造業供應鏈和商貿業供應鏈,製造業供應鏈主要由鋼鐵、汽車、石化、煤炭、有色金屬、家電、機械、服裝等行業內的核心企業組成的供應鏈;商貿業供應鏈如沃爾瑪、家樂福、蘇寧電器等大型零售供應商組成的供應鏈等,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交易平台供應鏈作為第三種形態方興未艾。供應鏈金融的行業選擇的標準有很多,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三個標準:一是行業的供應鏈要完整,二是行業要弱經濟周期,三是要具備相當的交易體量;「大健康」、「大消費」、「大建設」、「大貿易」、「產融平台」等應該是當前和未來供應鏈金融潛力巨大的行業和領域。

路徑三:沿著企業交易習慣開發產品

一方面我們不能把供應鏈金融歸結為幾個產品,更不能歸結為某幾種擔保方式,應該把供應鏈金融定位為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但另一方面在實操層面供應鏈金融最終還是要具化為功能、功能組成產品、產品構成方案、方案模式化之後可以稱之為商業模式,所以不斷迭代產品、開發創新產品是提升供應鏈金融客戶體驗的根本,好產品的標準應該是遵循客戶交易習慣、快速滿足客戶預期、著眼企業整個供應鏈的成長。

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轉型的重要領域,是銀行對公業務的重要產品,是服務企業客戶的重要模式,其價值和意義非凡,宏觀上,可以推動產業鏈升級,服務實體經濟;中觀上,可以推動金融創新,促進產融結合;微觀上,可以推動銀行經營轉型,夯實業務基礎。莫為時勢遮望眼,要尊重規律和常識,風物長宜放眼量,要不斷地創新求變,探索供應鏈金融更多的新模式、新市場、新領域。

作者簡介:

吳曉偉,經濟學學士,現就職於中信銀行總行公司銀行部,長期從事於交易銀行、公司銀行、供應鏈金融等業務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融貿通 的精彩文章:

商業銀行供應鏈票據產品——保兌倉融資案例分析
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核心本質及切入點

TAG:融貿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