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紅樓夢讚美兒女真情,其實也是一部《孝經》

紅樓夢讚美兒女真情,其實也是一部《孝經》

紅樓夢情感動人,但是卻充滿情殤,最溫暖人心的卻是孝道。

賈寶玉第一次出場就是撇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不理睬,跟賈母寒暄幾句,就徑直跑去見她母親了。

是啊,賈寶玉那天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天黑才進門,王夫人又怎會不擔心呢?賈母也是一張口就是叫賈寶先玉見她娘去。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其實,做子女的離開父母寸步,在父母的心中都是非常遠的距離。而且時間的距離,會拉大空間的距離,做父母的總希望兒女在自己能夠掌握得了天地里活動,好隨時給予他們保護。外出歸來,進門先見父母,為了是讓她們懸著的心早點安放下來。王夫人那麼疼愛賈寶玉,賈寶玉也始終不辜負他母親的心。

後來,因為寶玉的原因,王夫人狠狠地揍金釧,寶玉像個慫包,丟下金釧兒不顧,一溜煙就跑了,也是賈寶玉孝心的表現吧。

他如果當時為金釧兒辯護,頂撞母親,在古代,那就是忤逆之罪吧。所以我們也不能十分責怪賈寶玉,畢竟那個時代與我們這個時代有著很大的不同。只是寶玉沒有想到自己的母親對待下人是那麼面冷心狠。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對母親盡孝,他也就無法對他和金釧兒的友誼盡忠。為了表示自己的罪過,王熙鳳過生日她都不管不顧,而去井邊祭奠金釧兒的亡魂。

賈寶玉為孝順犧牲了友誼,我想,王熙鳳如果真知道賈寶玉那天出門的真實情況,她也不會責怪賈寶玉吧。因為王熙鳳也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女子。

其對賈母,可算是用盡了心思吧。雖有巴結討好賈母鞏固自己地位的嫌疑,但是,她對賈母的細心,對賈母的真誠,又是多少人回去懷疑的呢?

孔子說,為人父母看自己的子女孝順,最怕就是色難。其意思是動不動就給父母臉色,雖然行動上做到了,也有心孝敬父母,也是真誠,但是那麼一種孝順很多時候卻使得做父母的受不了。

譬如,許多為人子女的總是命令自己父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吃,雖然是為了父母好,可是做父母的心裡卻總不是滋味。

王熙鳳對賈母可謂是和顏悅色,體貼備至。賈母病了,就知道熬上好的野雞崽子湯給賈母喝,口味清淡,十分符合賈母的病體。王夫人在賈母面前也是一個勁兒地誇讚王熙鳳。

如果說王熙鳳如此孝敬全是存有用心,賈母也是願意他存有用心的孝敬吧,人做作一兩天容易,難的是做作一輩子。王熙鳳對於賈母可謂是始終如一。賈母對於王熙鳳的這一套一向都十分受用。這也如乾隆皇帝受用和珅一樣吧。做長輩的,總希望做晚輩的貼心。和珅可是比乾隆的兒子還要兒子啊。

王夫人其實也算孝順,只是她是中規中矩的老實人,說不來話,不討賈母受用。賈母罵錯了人,她也不道半分委屈。還是探春為她出的頭。

賈母這邊的人對他很是孝順,寧國府里的賈珍、賈蓉父子對賈母也是很貼心。賈母病了,陪著太醫一同來給賈母看病。忙前忙後,對於賈母的病體甚是關心。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做侄孫的如此去孝敬房份里的一位奶奶,恐怕是很少見的吧。不得不感嘆古代宗族文化也甚是有著富有溫情的一面。

賈政對賈母也很是細心,他拽上賈寶玉跟他一起遊覽大觀園,讓寶玉風雅一番,好慰藉元春之心。遊覽的過程中,其老是罵寶玉,當然會有人第一時間告知賈母,賈母肯定有些擔心啊。

賈政看寶玉的才華展現得差不多,就連忙把她罵走,要他趕快去賈母那裡。賈政與賓客周旋之時,還想到這些,也可謂是孝順至極了。

過節了,賈母愛熱鬧,賈政也很想陪賈母,參與到賈母組織的遊戲中,無奈賈政這人天生不喜樂,是古板的腐儒,不中賈母意,但是賈母卻知道他的一番心思。

孝心也是會傳遞的,除了王熙鳳,也就賈寶玉對賈母最孝順吧。賈寶玉說出的話最貼賈母心窩。林黛玉初來賈府的那天,晚上要睡覺了,賈寶玉就曾對賈母說過這麼一番話:好祖宗,我就在碧紗櫥外的床上很妥當,何必又鬧得老祖宗不得安靜。」這是賈母讓賈寶玉跟她一起在暖閣里睡,賈寶玉對賈母的答語,賈寶玉的嘴巴是不是很甜,是不是很善於替賈母著想?一聽就是一個乖孫子,那麼知道替自己的奶奶著想。另,賈寶玉走到賈政書房前,賈政雖不在,也要行禮,也是一種孝順。

當然,關於孝順這一方面也有不和諧因素,探春對生母過於無情,賈珍在賈敬死後一味高樂,都只算是芝麻綠豆大的事,無法影響到紅樓夢這種孝文化整體上的和諧。賈政生前,賈珍對他也算是很用心,一切悉聽賈敬的吩咐的。

紅樓夢表現出的家族文化確實如作者所說的那樣——父慈子孝,大家盡享天倫之樂。至於賈府為何頹敗,作者又有著他批判的著力點,這裡不作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典文學大家讀 的精彩文章:

品讀紅樓夢:怡紅院和瀟湘館,兩下里親近到什麼程度?
讀《紅樓夢》,你是否也注意到這些細節?
品讀紅樓夢:林黛玉,讓你領教真正的學霸是什麼姿勢!
品讀紅樓夢:三個同性戀人影響一生,徘徊在愛與痛邊緣的賈寶玉

TAG:經典文學大家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