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身份證上的數字是怎麼來的?

你身份證上的數字是怎麼來的?

僅壹讀百科

丟證丟到絕望的壹讀君 | 廢柴れいこ

最好使的能夠以充分必要的條件證明我就是我的東西,除了身份證也只有身份證了。而且身份證還是辦事利器,很多時候只要身份證在手,啥都能有。不過身份證的作用如此之大,那身份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上面的數字又是怎麼來的?究竟有啥意思?

開始使用身份證

其實我國開始使用身份證的歷史,並不久。在還沒有身份證以前,幹啥基本都用戶口簿和介紹信這些東西。因為戶口簿一家只有一本,還只能當地使用,介紹信什麼的,不僅麻煩還容易偽造。所以為了既方便群眾辦事又方便相關部門辦事,就開始考慮制定由國家統一頒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證件,也就是後來的身份證:

隨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健全和進一步完善,為了方便群眾,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必須由國家統一頒發具有法律效力的居民身份證件。

1984年,國務院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試行條例》,之後開始在北京試行身份證制度。8月31日首先在北京東城區試點,北京東城區市民、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女高音——單秀榮成為第一個領到身份證的人,還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公民」。

新京報,《改革開放三十年第48期:居民身份證》

後來她的身份證捐給了中國警察博物館。

1986年,公安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實施細則》,自此我國開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

那身份證上的數字又是如何確定的呢?又是啥意思?

身份證上的數字到底啥意思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身份證上的數字構成。現在的身份證上一共有18位數字,前17位是數字本體碼,最後1位是校驗碼。而前17位中,又分為3層,分別是地址碼、出生日期碼和順序碼。

分解起來是這樣的:

地址碼是國家統一規定的行政區劃代碼,一共有六位數字,還是分為三層。第1、2位代表省級,第3、4位代表市級,第5、6位代表縣級

第1、2位數字是按照大區制度編製的。目前全國一共分為8個大區(僅行政區劃代碼的概念),每一個區用一個數字代表,所在大區內的省再各自排數。通常直轄市排在第一位,比如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市分別排在第1、2位,華東地區的上海市、西南地區的重慶市都排在第一位。

1區華北地區:北京11天津12,河北13,山西14,內蒙古15。

2區東北地區:遼寧21,吉林22,黑龍江23。

3區華東地區:上海31,江蘇32,浙江33,安徽34,福建35,江西36,山東37。

4區中南地區:河南41,湖北42,湖南43,廣東44,廣西45,海南46。

5區西南地區是:重慶50,四川51,貴州52,雲南53,西藏54。

6區西北地區:陝西61,甘肅62,青海63,寧夏64,新疆65。

7區台灣省,71

8區港澳地區,香港81,澳門82。

行政區劃代碼後四位的數字還能更細分,比如第3、4位代表市級的數字:

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

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表示縣的第5、6位中:

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

21—80表示縣(旗);

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出生日期碼沒有什麼好說的,啥時候出生就填啥。

順序碼的意思是在地址碼的地區內,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所編的順序號。這順序不是按照出生先後的順序決定的,而是按照上戶口的順序生成的。而且,順序碼還有個小心機是,能夠分別男女性別。因為順序碼的偶數是女生,奇數是男生。再而且一下,順序碼還把996、997、998、999四個號定為百歲以上老人的特定編號。

身份證的最後一位校驗碼,是國家按照統一的公式計算生成的。如果算出來最後的結果是「10」的話,按照身份證號碼的數字只能是18位的規定,就把「10」寫成了「X」。

所以只要有一張身份證,加上了解行政區劃代碼的話,就基本上能知道一個人到底是男的女的哪個省哪個村哪年哪月生的。就算不知道6位行政區劃代碼,只看前2位,也能知道是哪個省的人沒跑了。

不過,為啥身份證里的第1位不是每一個省一個號?大區又是個啥?為什麼只有重慶的代碼是50?

按照大行政區制定的行政區劃代碼

這事兒還得從建國初的大行政區制度說起。大行政區制度是把全國劃分為若干行政區域,代表中央領導數省的制度。學術界對大區制度形成的原因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是從戰時的各大戰略區發展而來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因為解放區的解放時間不一、地區差異大,所以根據各解放區的不同情況建立的。

無論是哪種原因,大區制度都只是建國初為了便於管理、穩定社會的一種過渡制度。1949年,中央根據解放戰爭中各個野戰軍的作戰區域和解放的領土劃定了華東、東北、中南、西北、西南 5 大行政區,還設立了大行政區人民政府或軍政委員會,管理各省。1952年,又撤掉各行政區人民政府和軍政委員會,分別在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西南、華東設置了6個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員會,所以全國變為了6個大行政區

後來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再加上出了「五馬進京」、「高饒事件」的事兒後,大區制度在1954年被撤銷。

雖然大區制度早在1954年就被撤銷了,但它對今天而言,留下的是行政區劃代碼的編製規則

行政區劃代碼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識別符號,就是一看代碼就知道是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它的制定主要是方便管理和相關部門工作,比如身份證的數字、人口普查等。1980年,國家標準局頒布實施第一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 2260-1980),各省份的第一位代碼就是按照大區制度設立的:

198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 2260-1980)

六大區之外,也給台灣省單獨設置了代碼71,實質上和六大區並列成為7區(概念上的)。

而在身份證制度開始實施以後,直至1995年,都沒有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代碼,重慶的代碼用的也是四川省的51。

199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5)

直到1997年重慶重新成為直轄市、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1999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9)就把這些變化加了進去:在西南區為重慶單獨設代碼。因為是直轄市,照地位來說應該排在第一,而51又被四川省佔了,所以重慶的行政區劃代碼前兩位乾脆變成了50,成為了目前的行政區劃代碼中,唯一一個有「0」的。

國家也為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數字8,和其他六大區、台灣省並列成為8大區(概念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 2260—1999)

參考資料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注釋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

2.王惠岩、張創新著《中國政治制度史》下冊,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4.《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郭曉軍、宋朝霞《對公民身份證號編碼的探討及其應用研究》,價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2007國家衛生統計調查制度》,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7.朱虹、邢立強,《全國行政區劃代碼標準應用現狀及管理服務模式探究》,中國標準化,2012年第4期

8.范曉春,《中國大行政區研究:1949-1954》,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7年

9.李立強,《改革開放三十年第48期:居民身份證》,新京報,2008年4月6日

10.宋占生等主編,《中國公安大百科全書》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1.公安部部長劉復之就我國逐步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答新華社記者和《中國法制報》記者問,轉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失敗的人生很難反轉?
就算再來100億人,地球也養得起
聽說香蕉和棗一起吃會看到人生的走馬燈?實驗揭秘最最最噁心的吃法配方
《使女的故事》:看人類怎樣作的一手好死
你分手都花了多少分手費?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