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中國引進烏克蘭軍工你要知道的:還有比大運和航母更重要的事

關於中國引進烏克蘭軍工你要知道的:還有比大運和航母更重要的事

近期,關於中國從烏克蘭引進航空技術的新聞高潮迭起,先是有著「動力沙皇」美譽的烏克蘭老牌發動機製造商馬達西奇公司宣布與中國天驕航空集團將合作生產多型航空發動機,隨後更傳出消息,稱中國將引進研發和生產安-225大型運輸機的全套技術。

上述軍工裝備,都是目前我國軍工產業相關技術基礎較為薄弱,同時由於所涉裝備類型都是可對國防安全發揮重大作用的「國之重器」,因此引發了國內輿論的廣泛反響。

馬達西奇公司宣布與中國天驕航空集團將合作生產多型航空發動機。(天驕航空官方微信)

而對於中烏軍工貿易和軍工合作的歷史較為熟悉的朋友,更是搬出當年中國從烏克蘭引進的製造接近完工卻被廢棄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即中國海軍首艘航母遼寧艦)的例子,藉以說明引進自烏克蘭的大宗軍工項目對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重要意義。

然而,根據筆者搜集的材料,在中國和烏克蘭軍工合作的歷史中,固然諸如安-225大型運輸機和航空母艦等項目更為引人注目,但在中烏軍工合作中真正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分系統技術和技術人員。

正是這些數十年來默默無聞的技術和人才,使得中國的許多現代化武器在融入烏克蘭血統後得到了質的躍升,進而對我國軍工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謹以近期搜集查閱的各種公開資料,力圖管窺中國引進烏克蘭軍工的歷史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細節。

「雙引工程」收集「帝國遺產」

作為20世紀下半葉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蘇聯的解體,不僅對於國際政治形勢和獨立後的獨聯體各國政治經濟形勢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對國際軍工產業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重塑作用。

眾所周知,蘇聯解體後,由於激進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腐敗,更由於此前依靠計劃經濟體制和軍備競賽而拉動起來的軍工裝備需求不復存在。

原本屬於蘇聯工業體系中「王冠上的明珠」的軍工產業一落千丈。從高端的航空航天產業到普通的槍械火炮製造廠,全面陷入了訂單無著、技術停滯的困境。同時,由於獨立後的俄羅斯採取激進的經濟改革,導致大批軍工企業和科技機構的破產倒閉,許多軍工行業的人才直接失業甚至陷入赤貧。

烏克蘭被廢棄的軍工廠(凱特斯新聞社)

而在烏克蘭,上述問題甚至更加嚴重。除了在國內軍工產品市場需求和經濟政策上與俄羅斯的相似之處外,烏克蘭特殊的軍工工業產業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劇了烏克蘭軍企的困難。由於烏克蘭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屬於在人口、種族、地理位置上均十分顯著的成員,長期被蘇聯視為核心的加盟共和國之一來重點建設。因此,蘇聯許多事關國計民生和軍工生產的重要企業,都被設置在烏克蘭境內。由此,烏克蘭在獨立後,從原來蘇聯的軍事工業體制中繼承了大量的軍工技術和人才。

然而,由於獨立後的烏克蘭政府對於軍工產業缺乏興趣,一味地尋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向西看」,因此對國內有著深厚積累的軍工企業和科研機構不予重視,甚至放任其破產、垮台。同時,由於蘇聯的軍工產業採取「條塊分割,歸口管理」的體制,大量坐落在烏克蘭的軍工企業都必須與俄羅斯的軍工體系相對接,才能形成一條完整的軍工產業鏈。

烏克蘭廢棄的坦克(凱特斯新聞社)

因此,獨立後的烏克蘭也缺乏將本國各個領域的軍工企業整合到本國自主的工業體系的能力。這些因素都使得烏克蘭軍工企業在獨立後陷入了更為絕望的困境。

正值蘇聯的「帝國遺產」被到處「嫌棄」,甚至即將落入荒廢的絕境時,來自中國的「雙引工程」使得烏克蘭的軍工技術和人才「絕處逢生」。

早在蘇聯解體之初,中國軍隊各軍兵種,以及國內各個軍工企業中具有留蘇背景的技術人員,即通過自己當年與蘇聯各軍工領域的聯繫,通過學術交流、個人友情聯絡等多種形式,從烏克蘭請到了不少頂級軍工專家,並獲得了相當多的技術資料。

很快,在軍工科技引進方面的新動向,也引起了當時中國國家領導人和軍隊高級將領的重視。根據中國外交系統、軍隊系統和軍工系統的報告,時任中國國家領導人主持啟動了一項「雙引工程」,專門引進獨聯體國家的人才和技術。

國家和軍隊為「雙引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成本,通過向技術專家提供豐厚的物質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那些衣食無著的軍工專家來到中國工作,並且利用烏克蘭軍企的困境,引進了大批成套技術資料。

同時,為服務於「雙引工程」,國務院還授權國家外國專家局於1991年正式設立國家「友誼獎」,用以表彰外國專家為中國所作的貢獻,在物質和精神上感謝和鼓勵外國專家來華工作。由此,開啟了至今尚未停息的,中國引進烏克蘭軍工技術和人才項目的帷幕。

資料圖片:時任駐烏克蘭大使張喜雲向烏克蘭科學家巴頓院士頒發中國政府「友誼獎」。(外交部)

人才技術引進並舉 領域遍及陸海空

根據「雙引工程」,中國的廣大科研機構,軍工企業以及解放軍相關部門,均從本單位的現實需求出發,在國務院的統一規划下,開始從烏克蘭等國引進國內急需的軍工裝備技術,研發資料和軍工科技人才與製造業人才。20餘年來,我國在各個軍工領域都從烏克蘭引進了大量的技術與人才。

在艦船技術方面,中國從烏克蘭引進了多型可裝配於大型水面艦艇的艦用燃氣輪機,如052C型導彈驅逐艦的艦用發動機即參考了烏克蘭DN/DA-80型燃氣輪機。而中國目前已經面世的兩艘航母的艦用發動機,更是我國引進並消化烏克蘭生產的大型艦用發動機的直接成果。

052C型驅逐艦「蘭州」艦(維基百科)

同時,據烏克蘭媒體的報道,烏克蘭軍工企業的技術人才和成熟技術,還被用於研發中國國產水面艦艇的一些作戰系統。如艦用近防系統,導彈系統等。此外,中國國產的兩棲氣墊船的研製,也離不開對於烏克蘭軍用氣墊船裝備和技術的參考。

在航空技術方面,除近年來熱炒的引進烏克蘭大型運輸機技術外,此前中國引進烏克蘭軍工技術中,最為顯著的,是對烏克蘭艦載戰鬥機系統資料的引進。

早在十餘年前,當時中國即準備立足於蘇-27戰鬥機的艦載版——蘇-33艦載戰鬥機,研製本國的航母用固定翼艦載機。然而,與俄羅斯方面的引進談判卻因雙方分歧過大而作罷。

正在從俄羅斯引進艦載機技術陷入困境時,中國方面關注到了烏克蘭。由於在蘇聯時期,烏克蘭境內的造船廠長期擔負蘇聯航母的研製和生產任務,而蘇-33戰鬥機的設計圖紙,技術資料,訓練維護設施都在烏克蘭境內有一套「備份」,甚至烏克蘭還有一架蘇-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

在中烏雙方極為短暫的會商後,中國即以不高的價格將包括原型機、圖紙、參數資料等艦載機資料悉數購回。同時還在航母甲板設施,艦載機地面模擬訓練設施等設備方面引進了烏克蘭的成套技術。可以說,我國殲-15艦載戰鬥機的成功研製和列裝,與烏克蘭技術有著緊密的聯繫。

蘇-33 準備從「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起飛。(維基百科)

除此之外,在國產新型高級教練機,運8F600型民用運輸機,用於高原山地的大型運輸直升機等機型的研製過程中,中國也參考了來自烏克蘭的發動機和氣動外形設計資料。而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或也有著烏克蘭的技術血統。

在地面裝備方面,中國國產新型坦克的發動機和新型反坦克導彈的研發過程中,據悉也參考了烏克蘭的成熟技術。

據統計,早在15年前,中國就已經從烏克蘭引進了30餘類、2000餘項各種軍工技術項目。而在中烏技術合作不斷發展的今天,相信這一數字會更為顯著。

除對烏克蘭軍工技術的引進外,中國還不遺餘力的引進烏克蘭各領域的軍工人才。許多曾在蘇聯/烏克蘭軍工企業中擔任中高級技術崗位領導的高端人才來到了中國,在中國的對口科研機構和軍工企業「發揮餘熱」。

據筆者了解,中國的航空工業與艦船工業中,來自烏克蘭的技術人才最多。這些在蘇聯時代積累了豐富科研和生產經驗的專家,對於中國航空發動機,艦船發動機和各種作戰分系統的研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們還把自己的科研經驗和技術標準傳授給基礎較薄弱,經驗較少的中國軍工科研人員,使他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進行新裝備研究設計,並且少走了許多技術上的彎路。據悉,近年來,中國從烏克蘭累計引進了數千名各領域技術人才,其中包括參與過安-124和安-225大型運輸機設計的瓦西里·津琴科,高能束製造技術專家弗拉基米爾·科瓦連科,新材料技術專家沃洛德梅爾·奧堅科等重要技術專家。

高能束製造技術專家弗拉基米爾·科瓦連科接受浙江政府頒發的「西湖友誼獎」。(浙江工業大學官網)

引進技術利與弊:這條路還能走多遠

在分析完引進烏克蘭軍工的緣起和內容後,筆者認為,綜合20餘年來的技術歷程,我們已經可以對於烏克蘭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做出粗略的判斷。

從引進烏克蘭技術和人才的利好方面,由於在引進過程中,中國是根據自身的國防科技短板,以及急需的軍工項目來進行引進工作。同時,從烏克蘭進行軍工引進所採用的「零敲碎打」的形式,也使得烏克蘭方面在引進過程中,較少能佔據主動權,進而進行議價或技術壟斷。因此,引進烏克蘭技術和人才,對於中國軍工產業發展自身較為落後,缺乏基礎和經驗的大型軍用裝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資料圖片:安-225重型運輸機

除了補齊短板的「救急」外,引進烏克蘭的成熟技術和人才,也利用中國軍工企業可以藉助外國的技術積累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科研能力,甚至實現「彎道超車」。雖然近年來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勢頭的迅猛,但在對科研和製造經驗的積累有較高要求的傳統製造業領域,中國軍工業還稍顯不足。借力於烏克蘭的人才和技術,使得中國獲得了重要的技術參照和積累,對於中國發展自主的、全領域的軍工科研隊伍有著重要意義。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軍工引進也不例外。由於在蘇聯解體後,烏克蘭軍工產業已經20餘年未獲得發展和提升,一直在吃蘇聯時代的「老本」,在舊的技術領域原地踏步。

這在「雙引工程」啟動時尚未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但在軍工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烏克蘭的軍工技術無疑早已遠落後於時代。同時,如前文所述,烏克蘭的軍工產業規模雖大,但從根本上,烏軍工產業是蘇聯軍工體系的一部分,在許多分系統項目乃至總體項目缺項的情況下,烏克蘭技術至多在局部和分系統的領域能夠對中國軍工有所啟發。

因此,從目前中國的國防和軍工科技發展來看,引進自烏克蘭的人才和技術,對目前技術積累較少的領域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在中國有了在各軍工領域的基本研發製造能力後,再沿著烏克蘭技術的路徑亦步亦趨,反而可能陷入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惡性循環。

因此,汲取烏克蘭軍工技術的有益部分,以儘快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軍工科研能力,是亟待中國軍工企業目前推動的課題。而來自烏克蘭的人才和技術,儘管仍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發作用,但在軍工科技不斷發展的未來,無疑會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遼寧艦出海進行科研試驗和海上訓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參考消息新媒體招實習生啦
先「通牒」聯合國,再威脅美國!看來這件事真的讓日本怕了
美媒:科學家欲探南極海底古老生態 冰架斷裂提供機遇
烏克蘭中部大型軍火庫爆炸起火 2.4萬人被迫疏散
外媒:大熊貓棲息地日趨「碎片化」 生存環境仍岌岌可危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