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一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卻寫出了道教最本真的哲學觀

作為一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卻寫出了道教最本真的哲學觀

文/清虛道人

道教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根底的一部分,其在表現形式上並不像是諸多西方宗教一樣,具有非常明確的傳教色彩。甚至在大部分人們看來,道教並不像是一個宗教,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處處都有道教的影子。

道教(資料圖)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與道教所追求的包容的精神和立足於個人、自我的修行法則有密切關係。在道教中,從來不會提出某一種準則作為所有信仰者的共修標準,而是更加強調每一個個體的個性所在。所以教門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說法,意思是說人們的任何行徑和最終的果報其實都是由自我的因素決定的。在面對世間存在的種種誘惑時,究竟該怎麼樣做出選擇,依靠的也不是哪一位先知提出來的絕對標準,而是每一個在出身、學識、眼見等各方面均有所不同的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出獨立判斷。道祖教導我們要「道法自然」,這個「自然」指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性。只有復歸於本然,才能得修道的訣要。

順從自我本分即法自然

關於如何法自然,歷代祖師祖師均提出過許多不同的見解,但孫思邈孫真人在其著作《福壽論》中卻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即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受到自己非分之念左右。唯有安於自我的本分,才是順從自我本然的真切表現。倘若因為某些誘惑或慾望而動了妄心、起了妄念、有了妄行,做出了超出自我本分的事情,那麼最終就一定會招致某些無法預料的果報。

道法自然(資料圖)

孫真人之所以會提出「安分」這一修行要素,可能仍源於他的醫家身份。中醫用藥貴在精準,不可以不足,更不可過量。是葯三分毒,倘若醫家因為奢求錢財、名聲而對病人的具體病情不管不顧,一代醫家變成了販賣藥材的唯利是圖者,那麼最終遭殃的必定是萬千個普通老百姓。這個世界上並不在乎是否多出一個財主,卻永遠都在乎是否會少卻一位懸壺濟世的賢人。正因為這一為醫、為人的標準,孫真人在《福壽論》的一開篇就提出了供我們學習的楷模,其稱之為聖人、賢人、達人、信人、仁者、士人,這些人都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以更為嚴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立足於不為、不欺、不求、靜守、廉謹、謙敬等等品德,所以才能成就其非同尋常的人生品德。

這些尋常人看似難以企及的品質,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多那麼難得,而是少有人能把這些品德堅持用於自己每一天的具體行為實踐中。正如荀子在《勸學篇》中曾經提過:「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個「一」,便存在於我們的心上。可憐的是,世人都在燒香拜神求福壽,卻不自知其實一切因果都是由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引起的。倘若心中有正念,自然就會為自己種下一片福田。正如《感應篇》中所言,「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福壽是行善累積下來的果報

不同於莊子曾經提出的具有超越性的聖人、神人、至人的概念,孫思邈提出來的幾種聖賢之人,皆是每一個普通百姓通過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而能夠達到的模範、榜樣,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具有普適性的激勵力量的。同時,為了教化大眾及諸多後學者,孫真人又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觀點,「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世間所有的福壽,都是因為他人曾經做出很多善事累積下來的果報;世間所有的災禍,都是因為有人不斷行惡事,從而耗盡了自己一生的善因緣,最終只能招來最不好的結果。

其又恐怕大眾不明白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於是便用聖人、賢人、達人、信人、仁者、士人的人生操守和在世果報來激勵每一個一心向善的人們。而之所以每每有小人不絕惡果,正是因為其「反其道而終日為也」。此處的「道」,指的便是具體到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一切瑣事的行為準則,即「安分之道」,是安自我之本分。如醫家不會因為貪圖錢財而給病人亂用藥物,商家不會因為乞求厚利而囤積居奇,匠人不會因為奢望銷售而以次充好……所有這些不妄為,即是安於自己行當的本分,安於自己為人處世的本分。一旦有了不安分的心——道教中稱其為妄念——就已經站在了危險的懸崖。

孫思邈(資料圖)

一片貪嗔痴,到底反成苦海。祖師雖然言語明確地告誡大眾,但世間人總免不了想要以投機取巧的方式獲取非分利益,於是就會出現《福壽論》中列舉出來的種種惡行。怎奈世人不曉得當下行為和以後果報之間的因果聯繫,所以總是在片面追求看得見的利益,卻又在冥冥之中不斷耗損著自己的陰德。慶幸的是,真人又不舍世人愚昧,仍然在苦口婆心地教誨,告訴大眾此上諸多非分之法,乃是以「妄」作為基礎的,行動之妄皆是出於心之非分。心不安定,便會生出諸多事端。心上之妄,不分貧窮貴賤。若想要去除因一個「妄」字而帶來的諸多惡端,惟獨日日篤省,時時修行,勤行善事,奉讀仙經,不再去做僭越本分的事情,才可以日積月累地為自己、為子孫積攢下善的陰德。所謂「一日有三善,語善視善行善」,三千里日不輟,二六時中勤行,才可得出離愛河苦海的唯一正道。

行善積德(資料圖)

道教修行的最大境界是治國、治身,老君曾在五千文中鮮明地告訴我們,治國與治身乃是同理,治國要無為,治身要澄心。「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世間之所以紛亂,正是因為人們不能安守自我本分、自我真常,總是想要做「竊國者」。而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實現安平泰的美好願景,老子提出來的方法便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孫思邈提出來的安分、守常也正是這一理念的再次解讀。再返歸到中醫上,安分、守常恰恰也是保養身體的關鍵原則,所以《福壽論》一文所闡述的道理,正是道教中最本真的哲學觀,也正是法自然的最基本原則。莊子講道通為一,明白了這個「一」是什麼,也就能從更多祖師經典中悟到修真要妙了。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五福」從何而來?從「五福」看養生之道
宇宙之根 先天甘露:先天一炁正論
宿命真的存在嗎?如何才能我命由我不由天?
壯族民間文學文化場的構成
吃東西!就能治好病?這個學問要了解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