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先祖留下的長城么?這篇長文值得每位中國人品讀
·箭扣長城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長城,有著真正的戍邊禦敵之用嗎?
還是古代皇帝揮霍顯擺的產物?
余秋雨在《中國之旅》里提到對修築長城的態度:
「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
事實並不完全相符。
也許很多人對長城的了解不夠深入,才會導致類似的誤解。
想要真正明白長城的功用
就要理解長城的緣起
壹 天註定
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到帕米爾高原之間,有一條隱形的分界線,將這塊陸地劃分:東南區域的亞熱帶季風區VS西北的非季風區。
東南氣候溫潤:水土豐澤,適合耕種;
西北偏乾旱:地勢開闊,適合放牧。
農耕政權與游牧政權的出現,彷彿是蒼天的蓄意為之。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中國大地,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至東南為太平洋沿線。
東南汪洋,西南群山,這讓古代中國最易被侵略的地方,主要來自北面。
如果人們被他族侵略,被迫遷徙的路線,也是要麼往北,要麼跳海。
要麼,守好自己的地兒。
貳 守護
一定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侵犯
北方游牧族頻頻入侵南方農耕區,一個主要誘因是:
進入冬季後,游牧區草原植被銳減,生計艱難,游牧族便頻頻南下放牧,進入較溫暖的農耕區。
問題是,他們就是過來放羊吃草嗎?當然不!
一般來的時候搶一遍,走的時候再搶一遍,帶不走的就殺了或者燒了。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首都,嚴重者改朝換代。
公元前799年,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中國當時的西周。
為了對付犬戎,西周建立起烽火台方便傳遞軍情,台台瞭望,隨時調兵。
這個還沒有城牆相連的「點式長城」,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軍事防禦系統。
而周幽王在這裡留下了「烽火戲諸侯」(民間傳說)的典故悲劇。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向楚國展示軍事實力,顯擺了一套攻擊力厲害了的戰車。
《齊桓公伐楚》記載: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
屈完(楚國大夫)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楚長城)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中國第一條長城由此出現。
楚長城遺址——河南南召縣板山坪鎮華山村
當地人稱其為:周家寨、長寨。由於年代久遠,楚長城已如一段段碎石堆,可能很多人已經意識不到那其實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楚長城遺址,今河南南召縣境內,圖片來源網路 ·
楚長城的出現,讓整個時代意識到,無論多麼強悍的戰車,在有效的防禦機制下,都會功虧一簣。
於是乎,大家開始紛紛在自家領域邊界修築長城。
在我國許多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齊長城——濟南市長清區
魏長城——陝西宜君縣
秦長城——甘肅臨洮縣、寧夏固原市
燕北長城——內蒙古赤峰市
燕長城——遼寧朝陽市建平縣
·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拆除了大部分諸侯間的長城,不過特別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趙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驅除匈奴,接下來又讓蒙恬將軍修了長城。
打仗和搞工程,看起來是兩件事,但目的都是抵禦匈奴。
蒙恬將軍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戰國時期的燕趙秦長城基礎之上,修出了西起甘肅、東至遼東,氣勢恢宏,令世人叫絕的「萬里長城」。
更偉大的是,這條秦長城,居然與我國半濕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重合。
· 秦長城遺址,包頭市固陽縣,圖片來自網路 ·
無論是從地域,還是從氣候,秦長城都明確建立了農耕與游牧的分隔線。
從此匈奴不敢來犯,有了外部的安寧環境,內部才能發展。
而修長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民間人力物力,孟姜女(民間傳說)出現了,農民起義也出現了。
附註:「孟姜女」傳說的演變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齊國臨淄城,不哭不鬧
《禮記·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開始哭
《列女傳》: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開始崩城
《同賢記》:仲姿尋夫,哭倒長城而認夫屍。
——「城」變成了「長城」。
《樂俯》:秦之無道分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哭倒了秦長城。
終其本意,都是表達百姓對統治階級的不滿。
叄 反覆
此後的歲月里
北部入侵——修築長城——繁榮發展——朝廷內亂——北部入侵。
歷史倒映出一首曲折而跌宕的長歌。
01
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戰事不絕。
而北方,冒頓(mo du)率領的匈奴族,逐漸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包圍邊境都城馬邑(yi)城,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征,結果圍困在白登山,最後還是靠人給冒頓的老婆閼(e)氏送了大量金銀首飾,借女人心思說服冒頓撤兵。
「白登之圍」以後,劉邦知道打不過人家,便採取了「和親政策」安撫邊境,維護安寧,保證中原發展。從此源源不斷的漢室公主和大批財寶送去了匈奴。
「和親政策」出台,有了後來的昭君出塞:
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昭君出塞後,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02
公元前166年,匈奴從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突破長城防線,飛將軍李廣鎮守邊塞,抗擊匈奴。
西漢初年,多年戰亂,社會凋敝,正是依託了秦昭襄王修築的長城,以及漢文帝提出的屯墾戍邊政策,西漢暫時保住邊疆。
沒有匈奴侵擾,中國歷史才得以出現繁榮的「文景之治」。
03
有了四十年的「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才有了時間精力以及最重要的厚實的物質基礎,來思考正兒八經對付匈奴的問題。
確切說,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忍讓匈奴的囂張。
公元前2世紀,居住在敦煌一帶月氏族(rou zhi)被匈奴所敗,向西遷移,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合月氏族,一起來攻打匈奴。
張騫絕對是歷史上的「奇物」。
公元前139年,張騫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抓獲,並給張騫娶妻,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略實小計,終於從匈奴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時候,才得知月氏已被烏孫國趕跑,張騫又不依不饒地跑到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方才找到月氏。
不料月氏已經對新土地有了享受之情,無意回老家打仗,張騫念了一年,也沒能打動月氏。
公元前128年,張騫決定返程。為了不在河西走廊遇見匈奴,他改走了一條路,穿越青海羌人區歸漢。不料如今羌人也被匈奴佔領,張騫又被匈奴抓住關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張騫再度脫逃,回到了漢。
張騫出使,未能達到說服大月氏夾攻匈奴,但卻意外打開了「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圖片來自網路·
不過,絲綢之路來得沒這麼快。
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貿易交流,不可能總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幾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衛青將軍從長城多個邊關出發,深入草原,進擊匈奴,依附長城軍事堡壘,收復河套平原。
接著漢朝遷徙近十萬人,藉助「屯墾戍邊」,修築邊塞,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塞城,長城的防禦升級,基本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大將霍去病大退匈奴,奪取河西走廊。
漢朝開始沿河西走廊建造長城,設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迫使匈奴退出內蒙古東部,全面修繕秦始皇的萬里長城,並修建酒泉到玉門關的長城。
公元前101年,漢武帝修建敦煌以西到羅布泊境內的長城。如今敦煌,還保留有五千米一個的「烽燧」遺址。
· 陽關烽燧遺址,甘肅省敦煌市,圖片來自網路 ·
· 玉門關遺址,甘肅省敦煌市,圖片來自網路 ·
這一路抗擊匈奴而修的長城邊塞,也無意之間為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開創了先河。
長城,雄關屹立,為絲綢之路這條連結亞歐大陸、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國際幹道,千年守護,一路護航。
公元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這也是匈奴最後一次跟漢朝交戰的機會。從此以後,匈奴政權瓦解,不敢逾越長城,開始西遷。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一支來路不明的東北亞游牧匈人不斷入侵羅馬帝國,最終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據猜測,這支匈奴人很可能是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後裔。這支匈奴部族相當可以,走哪兒滅哪兒,直接影響了中亞、西亞、歐洲、中東多個地區的格局。
可以說,長城改寫了半個世界的歷史。
不過同樣也是修久必引怨聲載道,一直修長城,人民賦稅過重,家人沒法團聚,受不了正準備起義。
好在漢武帝最後兩年停止修長城,修復水利,力推農業,在沒有外敵干擾的和平里,漢朝也迅速綻放了空前盛世。
長城,一方面作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草原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為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可為遠征軍隊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功不可沒。
·金山嶺長城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04
如果說修築長城依舊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麼外來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後,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鮮卑族。
公元386年,鮮卑族人拓跋珪(tuo ba gui)一路南下,越過長城,抵達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權。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都城平城(完全是漢式的),逐漸形成歷史上南北朝對峙格局。
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族也從來沒有消停。
柔然,鮮卑別族的一支部落,開始入侵北魏。
不要忘了,北魏也是是游牧民族,北魏想要進入中原,放棄了游牧生活,改學農耕,發展農業生產。
然而為了對抗另一支游牧族——柔然,423年,北魏這支游牧族也開始修長城。到426年長城完工,北魏一直從河北赤城以東的山脈,修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
若想在中原稱帝,並延續政權,就必須保證農業的安定,要保證農業安定,就必須鞏固北部邊疆:修長城,拒蠻夷。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古北口長城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既然長城修了,就要有人守,人就要吃飯,吃飯就需要糧食。
公元444年,薄骨律鎮為了養活守衛長城的士兵,率先在寧夏挖出了引水渠,使得大西北上的一片荒漠有了黃河水灌溉,變成了重要的糧食產地。
寧夏平原,化身為一副美麗畫卷——「塞上江南」。
不過,北魏在北方邊疆大力推行屯墾耕田,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北方災害頻發,游牧不成,農業也欠收,大家餓得不耐煩了,就反抗的反抗,起義的起義,最後,北魏王朝走向分裂。
05
557年,北齊北周對峙,北齊為了防範北周和游牧民族,大修長城。
現在著名的長城段,居庸關、慕田峪、古北口,金山嶺、黃崖關,都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築而成。
·居庸關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06
585年,隋文帝楊堅為了抵禦突厥(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強大起來的游牧民族),在北部邊境先後5次修長城,主要對前朝長城簡單修復。
609年,絲綢之路已經非常火了。
隋煬帝楊廣為了把守重鎮張掖,在河西走廊上修起長城,守衛絲綢之路。
長安,洛陽,杭州因為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繁華往來,一躍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
公元626年,唐朝建立的第八年,東突厥進攻到了今陝西,距離長安不過40里。
硬打肯定打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就發揮個人魅力,跟突厥達成了「渭水之盟」,本質上就是用物質換取和平,比如多多贈送絲綢給突厥。
中國的發展,除了感謝長城以外,還要特地感謝游牧族的「TOO YOUNG TOO SIMPLE」。
其實歷史上這一類的事件已經一演再演,在游牧族本可以將中原政權推翻的時刻,游牧族總會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約」,而放棄了進攻的最好時機。
彷彿對於他們而言,反正進攻打仗的目的是財物,撤軍締盟的結果也是得到財物,只要結果相同,就不在乎過程了。
只不過中原皇帝可不這麼想。
630年,在養兵蓄銳以後,唐朝軍隊從陰山向東突厥發起攻擊,將北部大片區域納入版圖,突厥族為了生存,也只好為唐王朝戍守邊疆。
由於距離長安太遠,唐王朝索性為他們開創了「羈縻(ji mi)制度」,類似民族自治。大家守規矩的話,就可以招撫、和親,不聽話就征戰。
唐王朝在西域設立大量烽燧,形成了絲綢之路最可靠的護身符,將長安與中西亞、東歐緊密相連。
07
迄今為止,農耕政權對北方游牧的抵禦都是通過長城展現出防患未然的狀態。
長城防線如果被突破,北部民族入侵後,後果會是什麼樣子呢?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攻進今河南開封,滅遼,建立金朝。
北宋末代皇帝趙桓被迫離開東京(開封),與金簽訂投降書,然後被擄去北方。
趙桓在北部草原度過30年,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有一天金人命令趙桓賽馬球,由於趙桓不善馬術,這名57歲的老人很快跌下馬來,被敵人活活玩死。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在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不過這也不是好惹的主,1211年,鐵木真從野狐嶺南下,殲滅大量金兵。
於是,金人也開始修長城。
· 金長城遺址(注意看右側隆起的土埂)圖片來自網路 ·
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民族起義風起雲湧。1234年,鐵木真滅金。
08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位本來參與起義反抗元朝的平民,一路走上了統一中華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依靠居庸關,將蒙古勢力趕出了長城沿線,並收復被四百年前契丹奪走的「燕雲十六州」。
1372年,戰無不勝的徐達再次深入草原進攻蒙古,卻遭到了埋伏襲擊。這讓朱元璋意識到,善於馳騁來去自如的游牧族,始終如野草燃盡又生,並不容易根除。
防禦,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1373年,河西走廊修關城,如今嘉峪關的前身。
1374年,雁門新關。
1381年,山海關。
· 嘉峪關,甘肅省嘉峪關市,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圖片來自網路 ·
· 鎮北台,陝西省榆林市,萬里長城第一台,圖片來自網路 ·
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
中國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 九門口水上長城,今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圖片來自網路 ·
(始建於北齊,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朝,為徐達主持修建)
· 山海關老龍頭,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圖片來自網路 ·
(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
徐達陸續修32道關隘,西起大漠,東抵渤海,與長城一起守衛明朝北部邊疆的安危。
09
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
這位靠「靖難之役」上位的皇帝,非常重視邊塞防禦,並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思路:天子守邊,才能有效防禦北部進攻。
1421年,紫禁城完工,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於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10
1471年,韃靼(da da)從明朝防範力量最弱的延綏鎮南下劫掠,並佔領河套平原放牧。
非凡的都御史餘子俊認為,年年征戰,耗損極大,收效甚微,且年復一年沒有盡頭,不如修築長城安定邊疆。
依託長城的重兵防守,韃靼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內地憂患漸漸平息。
然而蒙古人在其他邊界的劫掠依然盛行,明王朝開始大修長城。
每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傑出人物從中國的河山間走出。
戚繼光,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其帶領修築的金山嶺長城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今天最有名氣的八達嶺長城也出自這位名將手筆。
1571年,戚繼光完成長城修築: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共1017座敵台。戚繼光把長城的雄姿英貌推向舉世聞名的巔峰。
以下圖片源自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 獨石口長城 ·
· 金山嶺長城 ·
· 金山嶺長城 ·
· 箭扣長城 ·
· 箭扣長城 ·
· 箭扣長城 ·
· 司馬台長城 ·
· 司馬台長城 ·
肆 意外
1626年,山海關外,女真族在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征戰山海關,寧遠城的袁崇煥據守山海關,拒絕撤退,並打響了著名的「寧遠保衛戰」。努爾哈赤在戰爭中受重創,不久後去世。
164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關之戰,即使大獲全勝,也無法通過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起義進軍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招安守衛山海關的統帥吳三桂。
吳三桂還在招與不招之際,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佔了人家心愛的老婆。一氣之下吳三桂放手山海關,邀請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
長城堅不可摧,長城的守衛者卻不堅定。
雄壯如山海關,最終也敵不過人心的動搖。
此後,愛新覺羅·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騎踏進中原。同年,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開啟了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對整個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上下2000年,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長城脈絡恢宏展現的歷史。
從華夏民族的祖先開始,一代接一代的炎黃子孫始終不屈不撓地抗擊北方外族侵略,守護農耕大地。
也許吧,長城始終沒能真正徹底地阻擋過外來侵略,但是在這個不斷修築、征戰、平衡的過程里,華夏文明得以在長城的護衛下發展、在碰撞中與世界交匯。
伍 尊嚴
無論中原大地如何更朝換代,只有長城,對這片土地的守衛和保護,從來沒有改變。
1933年,日本軍開到山海關站東端長城缺口,突然向城內發炮,炮聲隆隆,全城驚駭。
中國軍隊誓死守衛山海關之戰,成為「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先聲,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 圖片來自網路 ·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一聲吶喊能成為新中國的國歌,絕不僅僅是一場空談。
自古在長城的守衛下,中國的歷史長廊里,才得以裝滿了無數燦爛奪目的文化瑰寶。
長城,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唯一保證,卻值得中華大地上每個人最虔誠的敬禮。
本文作者為知乎網友:你們都是我的夏天 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旅客 未經作者同意請勿轉載


※迫擊炮炸膛炸得各國炮兵懷疑人生 我軍一「神器」輕鬆解決
※1969年國慶節前中國曾連爆兩顆原子彈,迫使某大國放棄了核戰爭打算
※轉業軍官回憶出國地震救援 外國女孩畫五星紅旗致敬解放軍
※庫爾德又雙叒叕建國?歷史上三次建國努力均被列強所坑
※幹掉俄軍中將的老式武器是輕步兵之神 志願軍是這方面的祖宗
TAG:進擊的熊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