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的引力波信號GW被正式公布了!

新的引力波信號GW被正式公布了!

周一·最新發現|周二·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周三·天文測試

周四·觀測指南|周五· 深空探測

周六·星空的詩|周日·天文周曆

新的引力波信號GW170814被正式公布了!

此次公布的信號來自2017年8月14日,在世界標準時間10時30分43秒,即北京時間18時,探測到兩個距離我們18億光年的恆星質量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值得一提的是,GW170814是全球三探測器網路觀測到的第一個事件,它不僅包括兩個aLIGO探測器,還包括升級之後的Virgo(室女座)探測器。引力波信號首先到達LIGO的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六毫秒之後,它到達了位於漢福德的探測器;然後又過了六毫秒,它又抵達了Virgo探測器。我們知道,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四維時空的理論。我們能夠肉眼估計三維空間的距離,靠的是雙眼效應。只用一隻眼看世界是沒有立體感的。因此,作為3+1時空中的理論,三個觀測站同時觀測並得到數據要比之前兩個探測器更加可靠。這次是31倍和2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而新的黑洞的質量約是53倍太陽的質量,即3倍太陽質量轉化為了引力輻射的能量。

與黑洞、宇宙學一樣,引力波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學科,絕不僅僅是一句「時空的漣漪」能夠概括的。目前,宇宙學有很多觀測的效應可以與理論相對應,可以說發展得正火熱;黑洞雖然到現在沒有找到,但是它預言了引力和熱力學的內在聯繫,可能真實的宇宙環境沒有那麼理想的黑洞,但是其背後必定蘊藏著深刻的物理內涵。而數學十分複雜的引力波研究方興未艾。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信號被公布,想必引力波會帶給我們數不清的驚喜。我們接下來先回顧一下引力波的基本知識。

引力波,或者叫引力輻射,是廣義相對論的重要預言之一。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方程,即愛因斯坦方程是一個高度非線性化的方程,愛因斯坦本人生前也並沒有給出一個精確解出來。但是,如果將愛因斯坦方程在平直時空做微擾併線性化後會發現,這個方程存在著波動解,可得出引力輻射的極化張量的傳播形式。此時,與電磁波類似的是,也可以讀出引力波的傳播速率為光速。就這樣,早在1916年,愛因斯坦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目前談論的引力波大多是平面引力波,絕對嚴格的球面引力波是不存在的,因為根據別克霍夫定理,球對稱的天體外部是靜態的引力場,因此不存在引力波。所以,一般來說考慮的都是柱面波,但是在無限遠處,就可以當做平面波來處理。

由於引力波太過微弱,因此儘管在日常生活里,我們舉手投足之間都會引發引力波,但是它極難以探測到。探測引力波主要有兩種方法,直接和間接探測。和潮汐力不一樣,由於引力波只有橫向剪切分量,沒有縱向分量,因此,間接探測的主要方法是探測引力波的帶來的應力變化,即剪切效應。利用這一方法探測引力波的最典型例子就是約瑟夫·韋伯利用鋁棒進行的實驗。通過推導引力的四極輻射,我們可以發現,若引力波沿軸向入射,那麼在低溫鋁棒中就會產生剪切應力。1969年韋伯聲稱,他於1968年12月30日到1969年3月21日的81天觀測中,收到了兩次引力波信號,然而由於他的實驗難以重複,而且鋁棒本身具有的熱運動也導致了實驗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因此這一結果並沒有被學術界所接受。另外,為了維持鋁棒的低溫,需要一直在上面澆液態氦,這也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如今韋伯早已不在人世了,但是LIGO和Virgo實現了他未竟的心愿,想必老人家泉下有知,必定會感到欣慰吧。LIGO的原理其實和韋伯利用的鋁棒十分類似,只不過是利用激光器干涉儀替代了鋁棒受到的剪切效應,即利用的是引力波對干涉儀的影響來探測引力波的存在,並長期維持高度真空以保證實驗的精度。引力波對物體造成的形變大約是該物體大小的10^-21倍,例如,引力波對地球造成的形變就是10^-14米。這是十分微小的形變,因此必須要極其嚴格的實驗環境才能探測到。換句話說,可能地面上一輛卡車經過都會造成類似的效果,因此,在引力波探測中,排除背景干擾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次引力波信號的探測,可能遠不及第一次有那麼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在科學研究上同樣意義非凡。首先,這是升級後的LIGO和Virgo的第一次聯合大作戰。三個探測器—分別位於美國的利文斯頓和漢福德,以及義大利的探測器同時進行觀測,不僅使得信號更加可靠,即可以探測三個維度上時間彎曲的情況,也提升了精度,使得這次18億光年外的黑洞合併的定位更加準確。同時,這次引力波信號的極化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一致,這是愛因斯坦的又一次偉大的勝利,也是引力波天文學的基石性的進展。此外,兩大探測器計劃在2018年再次合作,到那時,升級之後的探測器想必會帶來更多驚喜。

當然,科學家們是不會滿足於現狀的。他們還試圖將引力波觀測發展到空間中去,其中一種可行的方案是,利用三顆衛星組成一個正三角形,來觀測引力波帶來的剪切效應。甚至有人認為六顆衛星更好效果。衛星彼此之間,利用激光探測器維持一定距離。目前使用的較多的激光器是釔鋁石榴石製造的,其發射的是綠光。另一種探測引力波的方式則是,觀測中子星的自轉頻率。中子星的自轉頻率是非常穩定的,因此可以利用儀器不斷觀測,一旦中子星的自轉頻率有變化,說明有引力波經過,引起引力場的變化,因此可以認為間接地觀測到引力波的存在。而直接觀測引力波,則可以利用引力場對時鐘的影響來進行。

目前探測引力波主要在四個波段進行——高頻(1到10^4Hz)、低頻(10^-4到1Hz)、甚低頻(10^-9到10^-3Hz)、極低頻(10^-15到10^-18Hz)。 目前,除了美國的LIGO和義大利的Virgo之外,日本的KAGRA、澳大利亞的PPTA、歐洲的VIRGO以及我國的SKT和FAST等觀測儀器都已經蓄勢待發。

波粒二象性是大家所熟知的物理概念。那麼有沒有引力子呢?儘管標準模型中並沒有引力子的位置,但是理論上來講必須存在引力子,而且其自旋為2,否則波粒二象性就失去了普適性,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也會受到衝擊。但是由於引力的非吸引性(至少現在認為是這樣),引力子的性質不能單純地利用光子等粒子類比。這些問題還要交給實驗和觀測去解決。有朝一日引力子被發現,或許我們離終極理論就不遠了。

探測引力波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驗證廣義相對論。引力波相當於給我們觀測宇宙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口,利用引力波的數據,我們可以獲得天體的更多信息,從而大大促進我們對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例如,引力波已經使得人類第一次完整地觀測到雙黑洞合併的過程。相信憑藉這個利器,我們能夠「聽」到之前所看不到的天文現象。這相當於我們探測宇宙從過去的「默片時代」進入了「有聲電影時代」。

據說,真正厲害的是十月才會報道的有電磁對應體的GW170817。儘管尚未正式公布,但是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信號很有可能來自中子星合併。中子星也是一種緻密天體。另外,諾貝爾獎即將公布,索恩和韋斯兩位老先生能否獲獎呢?基普索恩能否獲得他的老師惠勒先生所從未得到的諾貝爾獎呢?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作者:王紀堯

校對:李 鑫

配圖:沈 智

編排:邱煜欣

責任編輯:解仁江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專欄打賞

進化

謝謝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夫天文論壇 的精彩文章:

卡爾·央斯基甚大陣射電望遠鏡開始了為期7年的新天體探索計劃
輝煌的土星
3種平行宇宙的「層次結構」
惡意文明無法擁有和善意文明對等的技術爆炸機遇
月光新娘

TAG:牧夫天文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