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學中醫的原因,你為了什麼而學中醫?

學中醫的原因,你為了什麼而學中醫?

導讀 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問為什麼學中醫也有百種答案,古人云:不知醫者不為孝也。學中醫,有人心之所向,有人由病自學而愈,有人投身醫學矢志不渝,無論哪一種,中醫太美,包羅萬象,溫暖人心,值得我們相待如初戀~~

記得好久之前,有朋友問起我來,為什麼選擇學習中醫?

我想都沒想就回答說:因為喜歡啊。

又問:中醫不是越老越吃香嗎?年輕的時候怎麼辦?

我答:年輕積累經驗,中醫還可以保證自己有個好身體撐到老……

你為什麼學中醫」,這個問題問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答案,不管是中醫大家,臨床醫生,中醫學子還是中醫愛好者的答案,脈絡走向倒是相似。

知乎: 你為什麼學中醫?

路人甲: 因為喜歡,喜歡中華的國粹。中醫的存在不可能是毫無意義虛晃的存在,我想了解中醫,發揚中醫,中醫不能就這樣被世人誤解。

路人乙: 中醫是百搭啊,入學輕鬆,就業廣,以後最不濟去藥房混收入也不錯,天生帶道德光環,不用擔心醫鬧,而且越老越值錢。學西醫累死累活十來年也混不上一個主治,賺不了多少錢還要成天被懷疑收紅包,玩命幹活還要被罵診斷時間太短不認真,好不容易能坐診了一個沒治好的就要被砍,老紙才不伺候呢。

1.心之所向

對中醫,心之所向的這一部分人群,大多包含中醫大家、中醫愛好者以及部分中醫學子,因為種種原因喜歡中醫,相信中醫,並努力去實踐中醫。

有人跟我說,因為喜歡傳統文化,喜歡古典的東西。中醫流傳那麼久,一定有它的道理,而中醫又包含天文地理人文等等,包羅萬象,實在有趣。還有人跟我說,因為中醫陰陽五行氣機升降讓他沉醉痴迷,決心要一探究竟。

還有一種,愛中醫帶給自己的成就感,牛刀小試初有成就的感覺,是任何感覺也比擬不了的。

還記得用葛根湯治好了父親的頸項不舒;針刺董氏奇穴木穴針入涕止;針刺大白與靈骨穴退燒;幾副澤瀉湯改善了姥姥的高血脂;一付苓甘五味姜辛湯治好了老年人冬季感冒 ……而第一次做出燒山火的感覺更是無以言表。

今年年初,偶然認識了一位愛好中醫的朋友,他原是一家葯企高管,後來辭掉了幾十萬年薪的工作,踏上了四處學習中醫的路途。他有家庭,有妻兒,有一線城市的房,有一份薪資不菲的工作……

可是他跟我說,他厭倦了推杯換盞假意逢迎的樣子,他問了問自己的內心,那個聲音透過重重阻隔,讓他看到了自己喜歡生活的樣子。勇於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喜歡的生活,這樣的魄力與執著。他一定會在未來擁有臨證,讀書的生活。

2.病由學愈

曾有一師兄開玩笑說,學醫的大多不是自己有病,就是家人有病,所以學了醫。想想確實大抵如此,例如岳美中25歲積勞成疾,肺病咯血,養病中萌發了學習中醫的念頭,乃購得《醫學衷中參西錄》、《湯頭歌訣》、《藥性賦》和《傷寒論》等書,邊讀邊試著服藥。最終肺病竟愈,於是決心鑽研醫學,最終成為中醫大家。

實際上,現在大多數學習中醫的也是緣此,自己或親人身患頑疾,求醫無果或是懼於西藥負反應,選擇學習中醫,以求愈疾,通過這條路學醫的學習者,也大多能夠取得所病方面的進展,甚至可以自己治好。

身邊有不少朋友,用增液湯治好自己的便秘,用按壓膽囊穴治好膽結石,還有用溫膽湯使呼嚕聲再也不見,或者夏天用中藥祛蚊,冬天煮一鍋當歸生薑羊肉湯,都是中醫在生活里存在的方式。

其實,除了學醫治好自己或親屬疾病,應用針灸或方葯醫治動物也是一大樂事。除針灸廣泛應用於動物園外,曾聽聞一位醫生,為友人的貓把脈望舌,脈沉弦舌紅苔白乾,舍脈從證,一付五苓散治好了貓尿閉;還有醫生用小青龍湯治好驢群流感,無一病亡。

3. 投身醫學

第三種情況是多是院校派中醫,喜歡或是無奈走上了學習中醫的道路,在中醫思想的接觸與影響下,萌生了興趣,努力學習中醫。

而古代,因「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思想,亦有無奈仕途不順轉而學醫,如清代醫家黃元御三十歲時參與科舉因用功過勤,突患眼疾,又庸醫誤用大黃、黃連等寒泄之品,致脾陽大虧,最終左目完全失明,而當時五官不正,不準入仕,哀痛之餘,走上了棄儒從醫的道路。

學習方式上, 院校派中醫西醫等等知識學習範圍廣且具有系統性,中醫學教材、四大經典、內外婦兒,西醫解剖生理病理藥理……都是其學習內容,但可惜由於涉及知識繁雜,臨證時缺乏思路與經驗。

對中醫心有所向者,大多採取師承的方式,先是接觸《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等等,由淺入深,再深入《黃帝內經》、《傷寒論》 …… 白日臨證,夜晚攻讀,註定其臨證更有經驗,故而療效一般較好,但也有不足之處:會囿於師傅或前人的思路,且對現代醫學了解較少。

例如,當面對一個病人,院校派可以看懂現代醫學的檢查數據,但在辯證治療時,則過於注重單一臟腑,肝病則治肝,肺病則治肺,思路並不開闊;師承派則從氣血陰陽的盛衰去辯證治療,是陰虛還是陽虛,是氣盛還是血虛……但也會出現思路局限於前人經驗的問題。

而病由學愈而學習中醫的,大多會選擇自學的方式,實踐較多,多採用簡單易行的治療方式,但知識碎片化,缺乏對中醫書籍大量的了解與學習,應注意形成中醫的思維與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