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國外,如何避免只會對服務員說:this,this,this,this…
任何一個七尺大漢,身處陌生國家,面對這個語言不通、長相不同、文字不懂的世界,都會開始思考一個人類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在哪?我到底在幹啥?
這種迷茫和痛苦,在你面對一張完全看不懂、充斥各種奇怪符號的菜單時,會達到頂點。
比如杜少的朋友張大蕭,5天前,他紅光滿面地飛往米蘭,5天後,他一臉菜色地回到中國,連70D的胸肌都萎了一半。
原因很搞笑,大哥進入餐廳,他看不懂菜單,聽不懂義大利語,不知道點菜的順序,更不知道自己點的到底是什麼鬼玩意。
幾天下來,大哥吃過味道發臭的生魚,半生的米飯,帶血的牛排,最後餓的臉都綠了。
其實不止張大蕭,很多老爺們走出國門,
擔心的不是怎樣點菜才能吃飽,而是到底怎樣點菜才不會出錯。
周圍的人都在神情自若地點菜,只有你拿著一張菜單,內心充斥著兩個問題:這TM是啥?這TM又是啥?
強裝鎮定瞎點一通,很可能花了100歐元只點了3碗蘑菇湯,唯一的區別是蘑菇種類和大小不太一樣。
今天,杜少我賭上
「巴黎煎餅果子一級品鑒師」的稱號,給各位講一些國外點餐的小技巧,至少保證你能踏踏實實吃頓飯,不會出錯。
就像你去中國餐館吃飯,都會先點葷菜,再點素菜,然後點湯,最後點主食,歐洲任何一個略講究點的餐廳都有一套固定的點菜順序:
先點頭盤,再點主菜,最後點甜品,這就是全歐洲通用的Three courses。
頭盤的目的很簡單,先給你端盤吃的開開胃,其實主要是避免你等太久餓得掀桌子。所以,頭盤的菜色都比較簡單,什麼烤麵包、火腿、乳酪、魚肉、橄欖、蘑菇,高級點的還有鵝肝、蝸牛、生蚝。
我曾見過一個哥們一臉迷茫地點了三道頭盤,吃了一肚子烤麵包片、橄欖和乳酪,帶著迷之沉默離開了那家餐廳。
因為他不知道,主菜才是正餐,意麵、披薩、燴飯等主食,還有牛排、羊排、鴨腿等各種大魚大肉應有盡有,這才是真正填飽肚子的環節。
最後的甜品,也就是各種乳酪水果蛋糕巧克力,如果有姑娘同行,別管你面前的那盤甜不拉唧的東西是什麼,直接推到姑娘面前,你的雄性魅力將在這個瞬間翻一番。
牢牢記住這幾個單詞:
「頭盤 - Appetizer 」「主菜 - Main Course 」「甜品 - Dessert」,就能保證你不會點出3盤蘑菇2盤巧克力蛋糕。
至於這三個單詞分別對應的義大利語、法語甚至德語、西班牙語,不認識也不要緊,一般正式餐廳都有對照的英文,就算沒有,手機上裝個翻譯軟體就能拯救你無處安放的胃。
有的老爺會問,為什麼我去的餐廳根本不止3道菜,他們端上來那一盤盤菜到底是什麼?
很簡單,正式一點的餐廳會在Three courses基礎之上增加幾道菜,比如在頭盤前面加一道開胃菜,主菜還會分冷盤和熱盤,林林總總8、9道菜,慢吞吞吃下來能吃仨小時。
雖然麻煩,但換湯不換藥,只要心中有Three courses,你就能在菜單上盡情地戳,肯定不出錯。
實在不知道要怎麼點,可以在
菜單上搜尋一個片語
「Set Menu - 套餐」
,就像你每天中午點的那種有湯有菜有主食的商務套餐一樣,Set Menu完整包含了從開胃菜到甜品的每個環節,是選擇困難症的救星。並且,一般Set Menu都是中規中矩的菜,你用腳趾頭點也不會出錯,隨便選一個,還會換來侍者一句「Nice Choice!」倍兒有面子。
點菜順序知道了,接下來就是點什麼菜。
去歐洲玩,多多少少要知道點基本辭彙,不然一份菜單送上來,拿出手機挨個單詞查,等你查明白,餐廳也差不多要關門了。
最重要的是,你完全沒機會向同行姑娘展示在異國遊刃有餘點菜的風姿,姑娘只會看見你捧著手機吭吭哧哧查單詞的傻樣。
雖說要背單詞,但真不用跟複習6級考試一樣一天背一百多個,只需要知道幾個食物類目的辭彙就足夠。簡單說來,能分辨這是主食那是肉,就能填飽肚子走天下。
比如在義大利,常見主食就三種,義大利面、米飯和麵包。然而,
它們的名字並不是你想像中的Italy Noodle、Rice和Bread,而是Pasta、Risotto和Pizza。
義大利的麵條分類不比中國少,根據形狀和顏色都有不同的名字,但它們統稱為Pasta:
愛吃麵條的老爺們,只管在Pasta這個類目下點,肯定出不了錯。
Risotto就是義大利燴飯,無論是用什麼食材做,也許是海鮮蘑菇大蝸牛,但只要看見Risotto,你就知道這是義大利特產的菜泡飯。
至於義大利麵包,種類很多,最出名的就是Pizza,Pizza包起來做成餃子叫Calzone,底部麵餅換成法棍麵包切片就是
Bruschetta。
但你需要知道這些連念都念不出來的單詞嗎?不需要,能看懂菜單上Pizza這個單詞就行。
至於法國的主食花樣沒那麼多,一般以麵包為主,比較有特色的就是「Roissant - 可頌」和「Baguette - 棍式麵包」。
主食知道這些也就差不多了,畢竟歐洲人以肉食為主,知道怎麼點肉你就能勝天半子,生活質量超過80%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
什麼鮭魚、鱈魚、牡蠣、龍蝦,要是沒提前做功課就別折騰了,你只需要知道一種肉就足以吃遍歐洲,那就是牛排:
對於吃牛排,歐洲人實在太講究,不同部位的牛肉、帶骨頭不帶骨頭,名稱都不一樣。但是沒關係,記住牛排的英文是Beefsteak,義大利語是Bistecca,法語是Bifteck,在這個類目下去找,管它哪個部分,反正都是牛排。
最重要的是牛排到底要幾分熟,一分熟的牛排就是塊生牛肉,全熟的牛排老得能把牙縫塞滿,依據中國爺們的飲食習慣,記住倆單詞就不會點錯:
「 Medium - 五分熟」或者「 Medium-well - 七分熟 」。
把以上這些最基本的單詞牢牢記住,你就能帶著第一次去歐洲的姑娘在大街小巷的餐廳里,裝一個妥妥噹噹的逼,從頭到腳沐浴在姑娘崇拜的眼神中。
關於這個話題,杜少我還跟好朋友Mr. Marvin(私人微信號:marvinxs)聊了聊,這位跑遍七大洲五大洋的傳奇人物,專門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小Tips,出去玩之前按照他的提醒做準備工作,你的行程能省心一大半:
有些菜真的沒法吃
有些菜是中國人完全無法接受的,比如Risotto。雖然是用大米做成,但真正的Risotto需要煮到Al Dente的階段才最好吃,其實就是夾生飯。
樸實的富人康總曾吃過一次Risotto,被夾生米飯拌奶油加洋蔥的口感震懾了靈魂。從此以後,但凡去義大利,必定背一包東北大米,外帶一個電飯煲。
有哪些忌口
為了安全著想,一定要問清楚同行姑娘忌口和過敏源,提前翻譯成當地語言,告訴餐廳服務人員,這些是你們不能吃的。
準備好翻譯軟體
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沒人愛跟你說英語,並且也並不是人人都懂英語。
除了巴黎、羅馬、米蘭等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其他城市的發達程度差不多相當於中國內陸二線城鄉結合部的一個屯,你能指望燕郊麻辣燙老闆娘跟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嗎?
別對食物味道太過苛求
老外對食物真沒那麼講究,除了高級餐廳,一般餐館對食物的要求是:弄熟就能吃,把胃懟滿就算完成任務,餓不死你就算好的,就別瞎講究了。
哪些食物一定要嘗試
去之前一定要查查這家餐廳有什麼不容錯過的東西,Marvin大哥曾在英國倫敦郊區一家米其林2星餐廳,用非常便宜的價格喝到早就停產的100年歷史的雅文邑白蘭地。
實在拿不定主意別瞎點
讓主廚推薦,或者看看別的桌子客人點了什麼,比你自己瞎點一通安全得多。
其實不僅點餐,做任何事都一樣,提前做好功課,不懂別硬上。在國外不會點餐不丟人,不懂裝懂才難看。
這份歐洲旅行點菜秘籍也許不全面,但足以解決觀眾老爺出門在外的基本需求。
十一出去旅行前列印一份晚上枕著睡覺,能有效提高被歐洲姑娘搭訕的幾率,親測有效。
回力
|711|
清華大師
|脫衣舞|剃毛
五道口
|高鐵|姨媽護理
|清華校花|UFC
傻老外
|髮型|假鞋
|新垣結衣|旗袍
圖片均轉自網路
原創文字,歡迎
轉發朋友圈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杜紹斐」,ID:shaofeidu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
「杜紹斐」APP
查看所有歷史文章!

※沾染人血的G大調:變態殺人狂愛聽什麼交響樂?
※為什麼你把西裝穿得不正經,姑娘卻說你很有趣
※最套路吉他手,翹課30年竟成天文學家!你一定聽過他的歌|推薦
※為什麼有人說,表情包正在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蠢?
※如何在米蘭街頭舔一口義大利姑娘的冰激凌,再讓她親我一口?
TAG:杜紹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