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年天才神作《千里江山圖》背後,繞不開文藝帝王宋徽宗

少年天才神作《千里江山圖》背後,繞不開文藝帝王宋徽宗

《千里江山圖》引發公眾觀展熱潮 視覺中國圖

相傳 23 歲早逝的王希孟,卻用短暫生命中的半年時間,讓身後近千年的中國人對他念念不忘。

王希孟存世的唯一畫作,據稱他耗時半年完成的長達 12 米的《千里江山圖》,構圖跌宕、設色絢麗、用筆精微。更令人稱奇的,是繪製完成這幅巨制的畫師王希孟當時年僅 18 歲。

千年來幾經流轉成為清代皇家收藏的《千里江山圖》,畫卷極難保存。新中國成立後僅被公開展出三次,全卷展示兩次,這也造就了它的神秘。故宮博物院 9 月中旬開幕的 " 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 引起轟動,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上一次引發 " 故宮跑 " 的展覽,是兩年前的《清明上河圖》特展。與《千里江山圖》一樣,它們都誕生於中國繪畫的黃金時代,也都曾為宋徽宗過眼。如果說約繪製於 11 世紀末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市井的寫照;那在其後不久誕生的《千里江山圖》,則是一名宮廷畫師對宋徽宗治下雋永江山的頌揚。

在《千里江山圖》里,畫家陳丹青看到的是一個少年的元氣淋漓。" 人在十八歲年紀,才會有這股子雄心和細心,一點不亂。" 認為如果畫家 " 長几歲、小几歲,不會有《千里江山圖》",這樣一件作品,與 18 歲的年紀是相互成就的。

成就王希孟的不僅是他被傳誦千年的天賦和勤奮,還有那位站在他背後、有著清晰藝術主張的皇帝——宋徽宗趙佶,以及這位藝術帝王影響下的畫壇。

匯聚天下風物

王希孟留給世人的信息,除了這一幅鴻篇巨製,就只有宋代宰相蔡京與清初鑒藏家宋犖的寥寥幾筆記錄。甚至連他籍貫何處,具體在哪一年逝世,都沒有確切的答案。人們只知道,在 1113 年完成了《千里江山圖》之後不久,他就去世了。

如今,通過畫中的景觀,研究者企圖推斷王希孟 18 歲前的足跡。在長度兩倍於《清明上河圖》的《千里江山圖》畫卷中,有北方大山的險峻奇絕,也有江南水鄉的煙波浩渺,這樣的景象,真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無疑,它們來自拼貼。

在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餘輝看來,落筆之前,王希孟一定有一次長途遊歷,實地看過他所繪製的景象。" 他去過廬山,也到過江南。不然,他怎麼能看到這樣的景觀?" 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他說。

據餘輝推測,《千里江山圖》中的主景源自鄱陽湖的景觀。" 畫中的大山大嶺屹立在江湖沼澤之畔,在北宋統轄的疆域里,只有鄱陽湖畔的廬山有此特性。" 餘輝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不僅限於鄱陽湖一帶,餘輝認為,《千里江山圖》中所涉及的景物最南段涉及福建仙游的雙瀑和四疊瀑;往西北到江西廬山,向南再到蘇州長橋。他在畫中看到的竹篙撐船、挖河泥的場景,這是江南湖區所特有的場景。

如此龐雜的造型元素,到了王希孟筆下,卻顯得開闊坦蕩、秩序井然。即便是用了上好的礦物顏料而使得畫面顏色艷麗跳脫,但畫面整體依然紋絲不亂、渾然一體。在高居翰、石守謙等書畫研究者看來,這種秩序感正是北宋山水最為重要的特點。

石守謙在《從風格到畫意》中這樣描述:" 北宋人不僅追求對外在自然山水的再現,而且努力去探索其中所存之秩序感,以之來創造可與人間帝國匹配的體系嚴整的偉觀山水。" 他的這番議論也正是北宋大畫家郭熙在畫論《林泉高致》所闡述的主旨之一。可見,以高山堂堂比喻帝國偉業,在當年成為一股潮流。

王希孟、宋徽宗與蔡京

談王希孟,繞不過宋徽宗。現在所能考證的與王希孟關係最密切的人物,就是他的老師兼僱主宋徽宗。

宋徽宗自小在眾多飽學之士圍繞中長大,他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卻早就是一個詩、書、畫全能的藝術家。成為皇帝之後,他開始將原本鬆散的畫院制度規範化,讓繪畫有了和書法、詩詞相同的地位。不僅如此,據餘輝考證,徽宗還一手創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所皇家繪畫學校——畫學。蔡京則明確記錄,王希孟正是畫學的生徒。

大概是因為作品不合徽宗心意,自畫學結業後,王希孟沒有被允許進入翰林圖畫院,而是被召入中央政府存放稅賦檔案的庫房工作。儘管本職已經與繪畫沒有關係,但王希孟堅持作畫,並幾次將作品送到皇帝跟前。後來,徽宗看到了年輕人的悟性,於是決定親自傳授繪畫技法。

如藝術史家班宗華在《中國繪畫三千年》中概括的,宋徽宗讚賞並推崇傳統繪畫技巧,極其注重寫實,要求畫師們仔細觀察自然。他也十分關注畫作中的詩意。在考察畫院畫師時,就常常以一句詩歌為題,命畫師作畫。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也是他首先倡導的。他自己的作品都洋溢著古典美,班宗華分析,這種美出自對傳統的繼承、現實主義的觀察和富有詩意的文學素養。

《千里江山圖》正是對這種審美理念的絕佳實踐。在這幅畫中,畫家對精細寫實的強調、對前代青綠山水技法的再度發揮,以及富麗堂皇的著色方式,都明確可感。" 宋徽宗比較喜歡設色絢麗的畫作,也提倡細膩寫實的風格。《千里江山圖》符合他的審美。" 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說。

更重要的,還有《千里江山圖》中所描繪的宏大景觀或許正符合徽宗對帝國山水的想像。早於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圖》,徽宗畫了一幅山水長卷《雪江歸棹圖》。人們能夠在《千里江山圖》中看到《雪江歸棹圖》的影子。兩件作品構圖類似,前者幾乎可以視為後者的擴展版本。餘輝比較兩幅畫作時就認為,徽宗在取景與構圖上對王希孟有著很深的影響。" 當然,王希孟的畫比《雪江歸棹圖》景深還要大,視野還要開闊。"

沒有任何流傳下來的資料可以說明王希孟在不到半年時間裡趕出此畫的動機。但從蔡京的題款中的 " 上嘉之 " 三字可知,徽宗終於對王希孟表達了讚許。他轉而把畫賞賜給了權臣蔡京。在詩文書畫上都很有成就的蔡京,應該是徽宗的知音。如今,人們仍能夠透過徽宗自畫像《聽琴圖》體會這對君臣的情感。在宋徽宗的筆下,自己身著深灰長袍,坐在一棵高大松樹前撫弄古琴。而那個身著紅袍,執扇靜聽的男子正是蔡京。

蔡京題跋

宋代山水又年輕了一回

王希孟所處的北宋是繪畫的鼎盛時期,也是整個中國繪畫的典範風格確立期。兩宋以後的中國繪畫正是以此為源頭,綿延至今。此次與《千里江山圖》共同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是自東晉到清代的多件青綠山水名作,勾勒了這一傳統的發展脈絡。

" 青綠山水比較輝煌的時候是唐代,到了五代和兩宋,水墨畫的勢頭就比較興盛了。" 凌利中告訴第一財經。人們如今所能看到的較早的青綠山水畫,是傳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這種畫法經由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發展,在武則天時期達到興盛。然而,到了宋代,水墨山水已經成為畫壇主流。人們所能夠看到的五代、北宋名畫如董源《溪岸圖》、郭溪《早春圖》、李成《晴巒蕭寺圖》等也均是水墨山水。事實上," 在宋徽宗之前,青綠山水並沒有得到重視,畫的人有,但是不多。" 餘輝說。

可以說,是宋徽宗的出現,讓北宋山水又年輕起來了。如果沒有他,青綠山水這種著色方法就不會被宋代的畫院廣泛採用,也不會成為後來的皇室成員經久不衰的愛好。" 青綠山水差不多都要斷了,但到了王希孟、王詵這裡,可以看到一種傳承。" 凌利中說。

宋徽宗《聽琴圖》中,他本人為彈琴者,著紅衣者為蔡京

元代大畫家趙孟出生宋朝宗室,也是青綠山水的重要實踐者。只是,作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 " 文人畫 " 倡導者,趙孟筆下的青綠山水與宋代的院體畫家自然已經有了不同面貌。凌利中與餘輝不約而同地提到,趙孟和與他同時的錢選的青綠山水已經 " 文人化 " 了。從最直觀的感受來說,就是 " 色彩對比不會很強烈,顯得儒雅 "。

但即便有趙孟、錢選等畫家的傳承,兩宋以後的中國畫壇,水墨都無可置辯地成了山水畫的大宗。" 水墨更符合文人淡泊的審美。兩宋以後審美有一個變化,出現文人審美為主導的畫史,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 凌利中說。

這並不代表青綠山水的文脈停滯了。在故宮此次特展中,人們就能看到這種技法在明代沈周、文徵明、仇英筆下煥發生機。直至近代,張大千、黃賓虹、吳湖帆都是青綠山水的高手。與後來這些畫家相比,《千里江山圖》多少顯得線條軟弱,筆法單一。但後來的這些筆力老辣的畫作,也再沒了這樣的恢弘氣度與精細描摹。恰如陳丹青所言:" 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師,喜歡做減法,也就是所謂取捨和概括,可 18 歲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著做加法。"

所謂 " 人書俱老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歷史上的大畫家似乎都是頭髮花白的老先生。凌利中覺得,這個說法也是就此後需要厚實文化積澱的文人畫而言的,就王希孟這一路的青綠山水畫來說," 其要求的工細技法也是與年齡有關的,年紀大了反而畫不出來 "。

這就是少年王希孟在漫漫中國繪畫史上所處的位置,在文人畫傳統尚未崛起的時候,他完成了一件偉大的青綠山水圖卷,起承轉合間,他的名字恰好被歷史留下。

鏈接: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故宮博物院 " 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 於 2017 年 9 月 15 日至 12 月 14 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展出,分前後兩期,共展出文物 86 件套,中間將於 10 月 30 日換展。重量級展品還包括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展子虔《游春圖》、趙伯驌《萬松金闕圖》等。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徽宗 的精彩文章:

宋徽宗與明崇禎帝
宋徽宗棺材被送回大宋,數年以後打開,裡面的東西讓人憤怒之極!
宋徽宗《臘梅雙禽圖》或許你一生只能遇見一次
排隊8小時也要到故宮看《千里江山圖》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歷史冷知識(一)宋徽宗與名媛李師師

TAG:宋徽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