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Science一篇Cell,華人學者今日再創佳績
本文轉載自「學術經緯」微信公眾號。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與《細胞》在線刊登了最新的一批學術論文,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其中均有華人學者的研究發表。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各位讀者分享這兩篇最新的華人學術進展。
秦成峰博士/許執恆博士課題組
A single mutation in the prM protein of Zika virus contributes to fetal microcephaly
秦成峰博士(右)與許執恆博士(左)(圖片來源:人民網)
去年,寨卡病毒的肆虐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廣泛關注,也一度引起了中國南方地區居民的擔憂。儘管目前,寨卡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人們還沒有徹底弄清楚,這種病毒為何會突然爆發。今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博士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許執恆博士的團隊聯手找到了背後的奧秘。他們發現,寨卡病毒聚蛋白中的一個氨基酸變異(S139N)能顯著增加這種病毒在人類和小鼠神經祖細胞中的感染能力。在小鼠模型中,這種病毒感染顯著增加了胚胎的小頭症癥狀。演化上的分析表明,這個變異是在法屬波利尼西亞2013年的疾病爆發前誕生的。它就此在病毒的基因組中穩定下來,並傳播到了美洲大陸。至此,人們終於在分子層面上搞清楚了寨卡病毒致病的關鍵位點,以及疫情爆發背後的原因。這有望用於未來的疾病監控和治療。
一個突變,導致了疫情的大爆發(圖片來源:《科學》)
論文地址: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7/09/27/science.aam7120
宋紅軍博士/明國麗博士課題組
Temporal Control of Mammalian Cortical Neurogenesis by m6A Methylation
宋紅軍博士(右)與明國麗博士(左)(圖片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mRNA最常見的修飾,參與了許多生物學的進程。然而,人們還不清楚它是否會參與哺乳動物的腦發育。這篇在線發表在《細胞》的研究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宋紅軍博士與明國麗博士伉儷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研究發現,當敲除負責轉移甲基的Mettl14基因後,小鼠胚胎腦中的m6A受到了很大影響,並且延長了放射狀膠質細胞的細胞周期,在小鼠出生後也能促進神經的發生。在另一條負責甲基轉移的基因Mettl3被敲除後,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了同樣的結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轉錄因子、神經發生、細胞周期、神經分化等相關的mRNA在這些小鼠中出現了富集。在人類中,研究人員們還發現,一些與大腦疾病風險相關的基因轉錄上,會有特異的m6A修飾。這項研究發現了哺乳動物神經發生過程中的表觀轉錄組調控機制,也進一步表明m6A修飾的關鍵作用。
本研究的示意圖(圖片來源:《細胞》)
論文地址:
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7)31052-8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紋身前必看:顏料顆粒的「人體奇幻漂流」
※抗凝葯華法林不良反應減27% 基因檢測又「立功」 了
※一種新型測試,有效預測「老年痴呆」風險
※抑鬱症患者易自殺 大腦炎症難逃責任
※中關村發展集團科技金融超市成功落地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TAG:生物探索 |